钮文新:解读突然降准请别“抖机灵”-释放长期流动性大势所趋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3月17日,央行决定于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经进一步告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为什么在市场毫无预期的情况下突然降准?市场解读很多,但有一种解读有点“放肆”。有人认为,这是因为“2月份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强度不理想,并对未来经济状况存在担忧”所致。

真是这样?请别“抖机灵”。从宏观上看,之所以降准央行已经表述的很清楚了。即“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从技术上看,春节过后,随着节前所释放的流动性大量回笼,货币市场利率走高,这显然说明流动性有些偏紧。如何破解这一偏紧状态?第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大量逆回购对冲,但面对每周都有1万亿以上逆回购到期,就算等量对冲,央行每周也需要进行1万亿以上的逆回购,这样的操作成本会不会过高?第二种方式就是投放较少的长期资金,去交换较多的短期流动性。

现在看,央行选择了后者。实际上,3月3日,央行行长易纲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就已指出:“2018年以来我们14次降准,这14次降准大概是把平均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近15%降到了不到8%,降了7个多百分点的法定准备金率。过去五年,通过14次降准,不到8%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像过去那么高了,但是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使整个流动性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

通过这席话我们应当可以理解:央行降准的重要用意是释放长期流动性,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对长期资金的需求。同时我们应当注意:整个过程应当是个“收短放长”的过程。也就是投放较少的长期资金,去交换较多的短期流动性。如此避免“大水漫灌”。

市场分析人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过去讨论金融问题经常只是“两点论”,即数量和价格的关系,但这不完整,而完整的讨论应当是“三点论”,即期限、数量和价格。必须关注到“期限结构对数量和价格”重要影响。

长期资金的占比越高、越充裕,总体资金所需数量越少,资金价格也会相应降低。反之亦然。而且长期资金越充裕,金融越适宜实体经济需求。过短的金融期限只适宜金融空转套利,而不适宜实体经济需求。央行已经注意这个问题,并创设了MLF等较长的金融工具去推动基础货币的长期性,而降准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应当关注到:未来,中央银行在“收短放长”方面的动作恐怕才是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特点,而不是每每都把降准和经济刺激简单相连。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流动性   大势所趋   央行   中国经济   充裕   金融机构   适宜   存款   实体   期限   数量   资金   方式   金融   价格   经济   文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