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皆爱隐居南阳?

隐居文化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伯夷叔齐,不愿意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山上,采薇而生,最后直接饿死。

隐居文化就此兴起,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顶峰。很多资料显示古人隐居的地点不是山林,而在经济发达的南阳,这究竟是为什么?

01 隐居文化在古代中国流行

1、隐居是高人的表现

古人为何爱隐居南阳,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古人为何爱隐居,一个是为何隐居的地点多选在南阳

首先回答为何爱隐居。在中国古代,隐居自带神秘、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色彩。

隐居的人士大多也是清雅人士。比如著名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选择隐居在终南山下,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田园生活。

又比如嵇康,算是贵族人家出身,娶了曹操的曾孙女,但不愿意依附司马王朝而活。过着“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在生活。

这些人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其隐居的独特行事作风,深受很多文人士子的喜爱,加上本身学识高超,自然给隐居蒙上一层“厉害”的色彩。

出现了很多人隐居,这种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多。

因为两汉时期选拔人才主要是察举制,唐代之后选拔人才是科举制,隐居人士根本没有较大把握。

可以等到统治者的赏识或者提高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一旦失败,几十年的时光都会浪费。后世的人大多不敢尝试。独独魏晋南北朝典范。

这就像一次投机,如果可以得到多位士人的赏识,增强自己的社会影响力,统治者就会注意到自己,做大官的机会近在眼前。有没有成功的例子?有还不少。

西周时期姜子牙,隐居在南阳,垂钓等到了西伯侯姬昌,得到了重用。并在之后的伐商大战之中立下汗马功劳,得到了齐国的封土,在封国中,唯一一个是臣子的封国。之后女儿嫁给了武王。人生可谓成功。

诸葛亮也是如此,诸葛亮之前是“躬亲于南阳”,也算隐居于南阳,并不是通过考试或者推荐得到统治者赏识的。

刘备为得到其人才,三顾茅庐,诸葛亮最终成为蜀国的中坚力量,进行过数次北伐。

另外,还有谢安,东晋南朝著名的四大门阀世家,王庾桓谢。乌衣巷的谢家之所以可以成为四大门阀之一,与谢安的出仕脱不开联系。

在此之前谢家仅仅是个二流士族,根本无法跻身一流士族,更别提和王桓这样的家族相提并论了。谢安之前也是隐居状态,甚至隐居得时间长达十几年。

谢安的出仕是受到统治者的邀请,当时朝中对于东晋之后的情况手足无措,加上前秦已经统一北方,极有可能对于当时的东晋产生一定的威胁。

在朝中众人没有办法之际,有人提出,谢家有一个儿子,名为谢安,颇有才华,但隐居数年,不肯出仕。

统治者派很多重臣请谢安出仕,最终出仕成功,并且联合自己的侄子谢玄利用北府兵平定了淝水之战,为东晋立下赫赫功劳,奠定了谢氏家族在东晋南朝的地位。

纵观古代隐居的士人,可以发现,隐居的人士似乎都是“厉害”人物,要么一直隐居,要么就出仕干轰天动地的大事。

给历代的士子以及统治者都留下隐居人士都很有才学、是不可多得的国家栋梁之材的印象(古代的很多士子写史书时应该也是此想法,隐居的人全是干大事者,稍微有点不可思议,后续的史书中也出现了隐居人士为了沽名钓誉而故意隐居,打破刻板印象)。

2、书院文化是来源于隐居的

隐居文化之所以可以兴盛,与背后的书院文化脱不开关系。

教育的普及是从西汉开始的。汉武帝设立太学,并且命郡县设立相应的学校学习儒家经典,统一全国思想,巩固统治。

在王莽之后,太学的发展并不令人满意,很多世家子弟开始凭借自己的身份进入太学,打乱了原来以人才进太学的标准。

后来东汉时期缺钱,太学中的一部分名额被售卖,就像西汉时期的“西园八校尉”。

加之外戚和宦官的斗争愈演愈烈,太学也被作为政治工具进行攻击,后来发生党锢之祸,太学的存在更是岌岌可危。

故此东汉时期,已经有很多真正才学的人,在深山老林中办书院,教学生。

一来深山里清静,不会被世俗的一些纷争给打扰,很适合学习,二来中央太学已经被政治所腐蚀,原有的文化功能被政治功能吞噬殆尽,为了文化的传承以及国家的未来,只能在山里教学。

另外,还有一批人,认为学习书本上的始终不能得到真正的大道理,应该像司马迁一样,游遍天下山水,方能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远离世俗,进入山水。久而久之,真正有文化的人,不在都城,而在山里。这也是后来对于隐居刻板印象的由来之一。

古人爱隐居,也是真的没有很多想法,仅仅是安静学习,欣赏山水,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修身养性。

02 为何爱隐居在南阳?

1、南阳的地理位置特殊

南阳的地理位置特殊,位于陕西、湖北、河南的交界处,与都城挨得很近。中古及其之前的都城大多都是修建在陕西或者是河南。比如秦朝的咸阳,两汉的长安都是如此。

距离都城近点,自然人文气息不一样。就像如今的北京,是首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都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吸引了很多人才落地。

自然,当时的都城也可以吸引很多人才,对于高洁风雅的隐居人士是再好不过的。可能会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进行交流。

山野里面也可以?不行,山野里面可行,是因为国家发生较大的变动,很多人被迫抛弃都城,逃到山野之中。

寻常时候,自然还是都城更吸引人一点。另外,就算没有与其他人交流的想法,仅仅是想要凭借隐士的身份谋份好差事也是极好的。

因为距离都城近,所以可以接触很多东西。比如结识一些厉害的士人或者有身份地位的人,时不时显露一下自己的才能或者和这些人打好关系,都可能会被举荐。

这和历史上很多报国无门的士人很像。很多这种类型的士人并不会直接离开都城,都是在都城旁边寻找机会。只有真正不能回归仕途才会回乡野,比如杜甫。

其次,南阳还是个大都市,南阳靠近都城,自然经济功能也不会差。南阳的地理环境适合农业发展,多盆地,多河流,粮食产量高。另外,交通便利,南阳周围并没有很多大山,交通有很多要道。

《史记》有记:“秦五百乘以救楚,败吴。”当时南阳因为武关道而被重视,军事地位显著。在开国之后。很多统治者都悉心经营南阳,作为物资储存点和资源的调动站。

经济和军事上的发达,会吸引很多有能力的人在此聚集。

2、南阳的文化传统较好

南阳的文化传统与其他地区不一样。南阳的文化传统是多出士人。

文化地区在每个朝代都有,比如魏晋时期,文化地区在山东;明清时期,文化地区在江南。南阳也是个典型的文化地区。两汉时期的南阳靠近长安,很多优势资源都可以享受。

曾经有史料记载,东汉南阳出的人才,差不多是朝中士人的三分之一。而且当时朝中很多都是南阳人,如果一开始自己在南阳生活很久,认识南阳的人,很有可能会有同乡的帮助。

这点不仅仅是两汉时期,历史上的名人也多隐居在南阳,比如《史记》有记:“蠡本南阳人”,“姜子牙,姜姓,吕氏,吕城,邓州南阳县西三十里,吕尚先祖封。”。

另外,诸葛亮也是南阳人,上文已经提到过,也有史料证明。《汉晋春秋》有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由此可见,南阳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并非其他地区可比,由此可知,很多人选择在南阳隐居也就可以理解了。

总结

隐居文化本身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不管是因为不满意统治者的统治而隐居,还是为了争取更好的仕途而隐居,都与政治脱不了关系。

在窥探其中的隐居文化时,多关注政治原因以及当时的政治背景是一个强有力的辅助,尤其是借助一些历史名人。单独拿隐居在某地来说,不讲隐居文化,就是舍西瓜捡芝麻。

参考文献:《魏晋南北朝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隐居文化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南阳   士子   都城   太学   士人   两汉   东晋   统治者   古人   时期   人士   政治   功能   地区   人才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