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名将-袁崇焕之死

天启六年(1626年),袁崇焕打败努尔哈赤的六万攻城兵马,整个朝廷为之沸腾。1630年,震耳欲聋的“剐了他!剐了他!”的呐喊声中,朝廷正在对辽东的一面旗帜,满人眼中的无法攻破的城墙——袁崇焕,施以凌迟之刑。

袁崇焕的白骨露了出来。监刑官揭起袁崇焕的前额头皮,袁崇焕的眼珠子仍在骨碌碌地转动着。

骨已露,人未死。好!好!好!

台下的叫好声不断,城内的无知百姓,似乎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爽快过,因为他们集体见证了一个“汉奸”被折磨的如此痛快!

此时,袁崇焕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身上各种伤口告诉人们,大明的气势正在走向瓦解。

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进士。但是,他对辽东局势分外关心,他主动及时了解战况。

后来,任兵部主事的袁崇焕亲自出山海关巡视形势,一回到京城就主动请缨出战。

面对当时的朝廷,大家已经被满人吓破了胆子,听到这话的大臣们振奋无比。

后来,袁崇焕终于有机会以监军的身份来到了宁远(属辽宁省),至此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袁崇焕带领士兵铸造最坚固的城池:在宁远城上,修建威力无比的红夷大炮;加上原本适合防守的城墙。

由于袁崇焕的精心布防,此时的宁远城可以说是固若金汤。依托着坚固的工事,天启六年(1626年),袁崇焕打败了努尔哈赤的六万攻城兵马。

因为他做了一个精确的分析:明军不擅长与满人正面交锋,只有凭借坚城,用大炮狂轰,才最有可能取得胜利。

袁崇焕胜利的消息传到京城,整个朝廷为之沸腾,这是可怜的朝廷八年来,收到的最振奋人心的消息了。

一年后,明军与皇太极和谈破裂,八旗兵再攻宁远,但是他们仍旧失败。

再后来,清军到达了离北京不到三百里的遵化城下。崇祯得到消息,下令京城戒严。

巡视山海关的袁崇焕,得到军报,慌忙从宁远率军进入山海关内增援。

他部署回京线路,将所有能用之兵全都用上,分兵五路向北京进发。

但是,不久之后的一连串错误战略,却让他付出了被活剐的代价。

十二日晚,袁崇焕派人侦察后,他采用了跟踪尾随的战略。

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清军毫不费力地攻陷了京城东面的六座城池。

狡猾的皇太极深知,崇祯皇帝的多疑重的劣根,采用了离间计,来对付袁崇焕。

于是,皇太极写了一封信,以自己的口气约袁崇焕私下议和,并让士兵偷偷扔进军营。

在退兵的路上,让押解俘虏的两位将军小声议论:皇上(指皇太极)之所以不开打,是因为在阵前巡视的时候已经和袁崇焕商定,回去就平分天下,以黄河为界。

俘虏中的一个太监听到了,找了个机会逃回来,和皇帝如此这般地说了。

崇祯帝本身就正在对于城中的传言半信半疑,此时,又听到这个消息后,再度证实了他的怀疑,当即传令袁崇焕。

袁崇焕来到北京城下,城上的士兵用绳子吊着一个筐,把袁崇焕提到了城上。

袁崇焕到了平台之后,崇祯皇帝立即命令锦衣卫逮捕袁崇焕。

袁崇焕入狱,被关押了数月,此时的城外,袁崇焕的部下正在与清兵激烈对战着,崇祯皇帝担心,此时动了狱中的袁崇焕,很可能会引起兵变。

但他恨透袁崇焕,所以清兵一退去,就以“通敌叛国”的罪刑对袁崇焕凌迟。

袁崇焕的被凌迟的第二年,投降的明朝将士给清兵送去了红夷大炮。

袁崇焕的死,导致军心大乱,山西和陕西两路军马溃败回乡后沦为流寇。流寇从此成为大明王朝的又一大威胁,并最终把它埋葬。

袁崇焕的故事告诉我们:世上再辉煌的战绩,也抵不过最柔软的舌头!这是是何等的可怕。

人最悲催的不是怎么死的,而是被冤枉而死,又无处申述,只能默默地忍受,任凭身后世人评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努尔哈赤   宁远   崇祯   辽东   太极   清兵   京城   满人   大炮   朝廷   名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