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医药转型困局:普那布林上市再被否 2亿元或“打水漂”

新药上市折戟,恒瑞医药何时能走出转型阵痛期?

《中国科技投资》张婷 杨春霞

继2021年12月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否决上市申请后,普那布林在国内的新药上市申请也被否。


3月10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表示,大连万春布林医药有限公司(下称“大连万春”)的母公司收到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通知件,普那布林的新药上市申请未获批准。


恒瑞医药在公告中指出,公司已向大连万春支付了2亿元,尚未展开任何关于普那布林的临床研究,而关于《增资入股协议》所约定的拟向大连万春进行的1亿元股权投资,公司尚未缴款,股权也未交割,并表示该产品目前没有后续研发计划。


被中、美同时否决上市申请,也无后续研发计划,几乎宣告了普那布林的失败,而对于恒瑞医药来说,这不仅意味着2亿元的投资“打了水漂”,更是其向创新药转型路上的一次重挫。


普那布林上市再被否

根据公开资料,普那布林是大连万春着手研发的创新药,具体申报适应症为:与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联合用于治疗成年非髓性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


2021年8月,恒瑞医药与大连万春签署《增资入股协议》和《普那布林产品合作协议》,恒瑞医药拟以自筹资金入股大连万春,并获得在大中华地区的联合开发及独家商业化普那布林的权益。


根据协议,恒瑞医药将对大连万春进行1亿人民币股权投资,并支付总计不超过13亿元首付款和里程碑款,以获得大连万春GEF-H1激活剂普那布林在大中华地区的联合开发权益以及独家商业化权益。


公开资料显示,大连万春的母公司万春医药2017年登陆美股,一直没有产品上市,彼时恒瑞医药为何会选中与其合作?


据健识局报道,普那布林无癌种的区分,与PD-1的广谱特性十分类似。同时,该药物上市后也有望搭上其在肿瘤领域销售的“顺风车”,尽快实现商业化,若能成功获批上市,或将是恒瑞的“第二个PD-1”。


“第一个PD-1”指的是卡瑞利珠单抗。数据显示,2020年恒瑞医药的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销售额接近50亿元,位居国产PD-1前列,而2021年卡瑞利珠单抗被纳入医保,格降幅达85%,销售收入也同比下降。


加之,此次对外投资是创始人孙飘扬重新“出山”后的首个投资项目,因此彼时被恒瑞医药寄予了厚望。


然而,双方合作协议签署数月后,2021年12月,FDA拒绝了普那布林在美国的一项新药上市申请(NDA)的审评意见。FDA称,仅一个注册临床研究(普那布林106三期临床研究)的数据不足以充分证实普那布林的临床价值;还需要第二个对照注册临床研究,来提供充分的证据支持关于预防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NDA。


时隔一年多,普那布林在国内上市申请再次被否,且恒瑞医药在公告中称后续无相关研究计划,基本宣告了普那布林的失败,这对恒瑞医药来说意味着之前付给大连万春的2亿元“打了水漂”。


针对国内上市被否,恒瑞医药未像此前一样公布原因,但是却也一度引发了外界对于恒瑞医药BD(Business Dvelepment)能力的质疑。


对此,恒瑞医药方面回应记者表示,近期恒瑞BD工作已取得了多项积极成果,2022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林普利塞(商品名:因他瑞®)的新药上市申请;2021年2月,恒瑞医药与璎黎药业达成协议,璎黎药业授予恒瑞医药针对林普利塞在大中华地区的联合开发权益以及排他性独家商业化权益。


仍在转型阵痛期

与大连万春的合作,是集采(集中带量采购)背景下,恒瑞医药由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下的产物,除普那布林之外,恒瑞医药还在同年9月份以3000万美元对外投资了天广实生物研发的MIL62药品。


如今,普那布林已宣告失败,MIL62产品仍处在相关研究中,未来能否成功获批上市仍是个未知数。


公开资料显示,恒瑞医药早期为连云港的一家濒临破产的小药厂,后来从仿制药做起逐渐成为国内医药领域的领军者之一。但是自2018年药品集采后,仿制药价格遭遇断崖式下跌,恒瑞医药开始迎来困境。


2018年以来,恒瑞医药共有35个品种的仿制药入围集采,中选22个品种,中选价平均降幅达74.5%。以2021年9月执行的第五批集采为例,涉及恒瑞医药的8个品种,它们2022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合计2.5亿元,较集采之前降低17.6亿元,下滑幅度达到88%。


而随着被纳入集采的药品越来越多,恒瑞医药的业绩在2021年迎来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业绩下滑。财报显示,2021年,恒瑞医药实现营业收入259.06亿元,同比下降6.59%;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45.30亿元,同比下降28.41%。2022年同样如此,前三个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以20%以上的幅度在减少。


可以说,在仿制药受集采冲击下,恒瑞医药迫切需要向创新药转型。


事实上,2000年上市以来恒瑞医药就开始布局创新药,但并没有很重视,直到2018年才开始加码创新药,每年以10亿元左右的增加金额投入研发,4年时间研发投入累计达177.58亿元,且从其已获批的12款创新药时间来看,基本集中在2020年前后。


不过,目前创新药还未到收获期,仿制药仍是恒瑞医药的主要收入来源。根据2021年公司披露的中期报告数据显示,创新药实现销售收入52.07亿元,同比增长43.80%,占整体销售收入比重仅为39.15%。


而2021年年报和2022年中报均未披露创新药收入,记者就此致函恒瑞医药,截至发稿,对方未予以回应,仅表示“公司严格按照交易所规定披露公司主要产品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或许是考虑到研发费用一直居高不下,2021年恒瑞医药提出了“自研+BD”的战略,即自主研发和对外合作,并在当年率先拿下普那布林和MIL62两大药品。


2022年6月份,恒瑞医药更是设立20亿元的私募投资基金,围绕医药健康产业的创新研发开展投资。不过,在业内看来,国内创新药投资已经降温,不少投资已转向了康养、制药等上下游领域,恒瑞医药在当下成立创新药基金能否如愿还需时间来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医药   粒细胞   困局   大连   新药   销售收入   母公司   打水   权益   协议   药品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