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侵权了自认倒霉?要给消费者维权的底气


文 | 致昂

昨天是3·15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从昨天到今天,不少人的手机都被各类曝光名单、侵权套路和整改行动刷屏。勾兑香精的泰国香米、可能导致毁容的妆字号美容针、直播带货中的苦情戏、景区不安全的安全带等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年年曝光年年有,依然件件触目惊心。

这些被曝光的问题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远,如果它们真的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么做呢?近日,中国青年报的一项投票调查显示,如果消费权益受到侵害,33.8%的受访者会“向有关部门举报,坚决维护权益”,22.1%的受访者会“找商家理论,协商解决”,也有20.7%的受访者选择“视金额大小,酌情而定”,17.1%的受访者选择“维权太麻烦,自认倒霉”。

这份投票结果让我们看到了,超五成的受访者会选择通过不同的方式维护自身权益。这体现出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这份意识也得益于消费维权机制与环境的建设,和当下舆论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不断强调。

同样不能被忽略的是另外两组数字,即17.1%的受访者会自认倒霉,以及20.7%的受访者中会有人因为消费金额较小,而放弃维权。这样的比例不算小,它隐隐诉说着人们在消费维权中遇到的困难和不便。正是这样的不顺畅,让人们产生了“算了”“默默忍受”的心态。

放弃维权,并不意味着不知道怎么维权。如今,维权渠道不可谓不多,从12315到12345,从线上的电商平台、各类投诉入口,到线下的基层消费维权服务站等,都为消费者提供了涵盖各个领域的维权渠道和指引。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消费者面临的不是“无处可说”,而是“无能为力”。有时候是举证困难,有时候是耗费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太高,有时候是事情拖拉推诿迟迟得不到解决。笔者也曾加入过一个维权群,原因是培训机构跑路,预付费打了水漂。最初,群里的消费者都很积极,线下聚集曝光、线上投诉、找媒体、找律师、报案,各种途径都尝试过,然而次次都是不了了之。于是,大家维权的信心,就这样一点点被消磨,维权群里也再没有人发言。

消费者选择不维权的原因

昨天,中消协发布的2023年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选择不维权的原因,主要有“维权程序复杂”“举证困难”“维权成本过高”“对监管没信心”等。这也提示我们,当下的消费维权工作依然有需要继续改进的内容,有需要攻克的难点。只有改善了这些问题,消费者才有主动维权的信心和底气。

与往年一样,这两天,被点名被曝光的企业受到处罚,也火速表态加速整改。这种“解气”和“过瘾”不应当只能靠舆论监督来实现,也不应当只在“3·15”这一天上演。做好常态化的监管和处理,相信愿意站出来维权的人会更多一些,维权难题的破解也会更有后劲。

消费维权的顺畅与否,也是消费体验的重要一环。正视消费者的合法诉求,与诚信经营、放心消费,本就是一个正向的循环。知道自己可以安全放心消费,消费者的满意度和消费意愿也会随之提升。在消费回暖的当下,不要让维权难成为人们消费绊脚石。



文字:致昂

图片:央视财经、中国青年报、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自认倒霉   中国青年报   消费者   受访者   底气   消费者权益   权益   信心   困难   昨天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