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我”是一个真相

人类的目标就是设法达成有“我”模式下的挑剔式不满心理,所谓成功就是挑剔后认可的乐受获得或苦受减失,此烦恼不满便认为得已基本解决,看到“成功”挑剔的效果,自然认为不满之欲“合理”“有益”“有利”,怎会轻易放弃挑剔式不满欲求的思维心态呢?

于是,“我”的挑剔心的饥渴式不满便伴随生活始终……

如果挑剔心始终无条件、无机会达成任何所愿,人们恐怕早就坚决放弃这思想而走向佛陀发现的这条真正因见证“缘生无我”而彻底舍离不满动机的邪见之路了。

其实,一切烦恼不满只来自无明——对生命本是缘生无我的不证不明,与他人他事他物怎样变化丝毫无关。

我们看似可自由选择,事实则是——身心一切唯条件使然

无论心中有多少理由正维持着这个“自我”,事实是这个理由式心态的发生现实也正“不折不扣”的体现着缘生无我性。

只分别觉知状态正过往、不住、变异,不挑剔其好坏、得失、成败。这是见证我们生命(觉知)状态依缘生灭故无我,从而令生活中的贪嗔不满永不再生的唯一方法、方向。

若心中生起了贪嗔(无明下也一定会生起),正确对治法还是在最新的觉知当下只分别其过往不住,而且唯这每次“最新”的当下为正观行持开始处。直至无明破除,贪嗔不再生。

我们最擅长的是——对觉知状态无常变化的内容、对象的不满式挑剔,最不擅长的是——体验觉知状态本身其始终在变化、生灭而从无住停。

所以,佛法行持,最初可在工作、忙完生活必需之外,就练习只觉到变化,不挑剔、不纠结、不要求身心如何变,变成啥。因生活中无论有无烦恼者,都是离不开对生活目标成败、对错等的思维评判,这些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对预根除烦恼不满者,在修行中对觉知状态只体验其生而必灭性。

然后,逐渐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特别是看到贪嗔烦恼生起时,尽量不要迎合它们用老方法解决,即去设法满足贪或嗔,而是知其生,不迎不拒,觉其发生觉其已过去……足矣。

让心最终深刻体会到,身心一切无论怎样的发生状态,都必然会过去、会变化,心就会彻底见证、接纳它们这种无常乃至无我共性,从而见真正烦恼苦因,并“自然”根除不满之苦。

而初期佛法行持,往往会不习惯是很正常的。没什么的,因只这最新的当下,活着还有清醒觉知就够了,过往的发生尽“归零”了——有觉清醒后,亦不需贪觉之生;无觉痴迷后,知其迷亦不生嗔。

每个最新当下才是真修行处,唯一修行时机。这就是“绝窍”,再无负担包袱的当下——中道!

而过往乃至未来的“好坏”(如有觉无觉)挑剔心态都是、才是,也唯是我们的负担啊。

佛陀开示的佛法只为根除心中贪嗔不满,或说贪嗔痴慢疑五毒。也即是说当贪嗔不满(诸烦恼)不再生时,佛法“使命”也便终止于心,即已圆满达成“目的”——涅槃。而此时生命身心、世间生活皆在,故涅槃与未来身心世间该如何变化、死亡如何丝毫无关,或说完全无需未来身心世间该如何变化、去留有无才是“对”,或是“吉”,或是“圆满”,或是“无余”涅槃了。

可说,这已不再是佛法关注、涉及的范围了,也就不是佛法了。

或说,仍执着生前死后的涅槃“不同”者,是根本性误解,毫无意义,是对涅槃仅就是指贪嗔痴诸烦恼不满的永灭,且活着身心世间俱在时即可证得的一种不知或错解了。难道当生达成的“贪嗔痴慢疑永灭、止息、不再生”还有生死之别吗?显然不通的呀。

佛陀说,他的佛法旨在讲苦与苦的止息,而这苦就是贪嗔痴慢疑诸烦恼不满心态之苦,事实也是,在此生此世间此身心下,依佛法正观便可彻灭此苦,即证明此苦永灭之“圆满”,根本不是靠身心世间永灭不生时而达成的,或说身心世间的存在根本不是此苦永灭的障碍,更不是贪嗔不满的苦因苦果,如非消失不生这所谓业报式身心世间了。当然也就无需身心再不再生才是所谓的更“圆满”、“真”涅槃了。

也就不是解脱者有身心时是有余依“涅槃”,是有身苦无心苦,而是身心皆是缘生无常、逼迫、无我的自然法则必然,觉者只是依佛法正观而再无贪嗔不满心态的产生了,而身从无不满性存在。因达成涅槃本就是贪嗔痴诸不满的彻灭无余、无漏、非缘生,即不依赖缘生下的身心世间状态的如何变化,故何需出个余不余依说,挂靠在未来身心世间的再生与否呢。难道非身心俱灭后,还有个什么东西、状态在继续也无身苦的更圆满的在“无余”涅槃?这其实仍是人们对身心世间俱在而贪嗔痴不满的彻灭事实的不服、不认可心态,仍是有我式对身心世间不满的挑剔心使然。

要说有余或无余涅槃是指初果、二果、三果圣者与四果圣者的区别,或可成立吧。

生命状态、身心世间若无我亦非我所,那意味着什么呢?

难道一切生命经历中的过去、当下乃至未来、死亡状态,其种种苦乐感受差异,还有可挑剔、可纠结的理由、意义、必要性吗,甚至“可能性”吗?

所谓的无明乃至贪嗔不满心态的生灭、有无,所谓“业报”现象的善恶、福祸、吉凶分别,社会公平、正义、道德、贵贱等等理念的差异、变更、有无……不也是依众缘而生下的逼迫式无常亦非我的吗?

友,你的感受状态(觉知)现正怎样着呢,若实“无我”,它的怎样真有“该不该、对不对”评判后的独立自主性取舍吗,可有纠结的价值、意义?

同样,正产生着贪嗔挑剔式评判思维,觉知到后,无论思想又如何选择,真由“谁”可操控做主吗?

费心、省心,执着、放下,选左选右,是达成还是失败……

当下的感觉也就是现实的发生,无论怎样,都无法保持恒常而住停不变!

这才是见证是否真实“无我”,从而令心不再生纠结不满,彻底止息饥渴式贪嗔之苦的突破点,反复、反反复复体验的唯一角度!

来吧,友,当暂时忙完了工作、生活日常后,尝试下此法吧。若想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一切生活状态中,不再有烦恼不满心态,就来反复体验这显而易见的事实吧——当下无法住停不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无明   佛法   无常   挑剔   圆满   身心   真相   世间   心态   烦恼   状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