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犯们参与秦城监狱的修建,管理宽松,居然无一人逃跑

1958年10月初的一天,功德林监狱的管理员召集战犯们,宣布了一个消息,让战犯们去一个名叫秦城农场的绿化基地劳动。

1955年,苏联人和咱们签订了157个援助项目,这秦城监狱就属于其中的一个项目。不过,当时对外公布的是156个,秦城监狱作为保密项目没有对外公布。

因此,功德林的管理员才会告知战犯们,要去的地方是秦城农场,并没有告诉他们是一所监狱,战犯们也不知道这所他们参与修建的监狱,往后会是自己的新家。

当然,也并不是强制要求所有的战犯都得去,而是采取自愿的报名原则,经过筛选后才能去。

最后,九百多名战犯,只有几十个人去到秦城农场,参与新监狱的修建。秦城那边的管理比功德林宽松多了,没有大门,战犯们也不必戴着脚镣手铐,虽说也有哨兵来回巡视,但哨兵的数量也并不多。

战犯们住的地方,劳动的地方,都没有围墙阻挡,但奇怪的是,这几十个战犯在秦城农场劳动了一年多,居然没有一个人想着逃跑。没人逃跑倒也罢了,居然还没有发现疑似要逃跑的事。

这是怎么回事呢?细细梳理下来,大致上是因为下面这三个原因:

第一:战犯们一开始就吃了“定心丸”,傅作义、程潜、唐生明、张治中等曾经国党的官员,先后去过功德林监狱,他们去功德林就是要告诉里面的人,让他们安心接受改造,对他们会从宽处理,对他们的政策是不提审不判决,只要安心接受改造,会有出去的那一天。

第二:在这些人看来,打了败仗当了俘虏,就已经够丢脸了,倘若逃走被抓回来更丢脸,要是逃跑的过程中挨了枪子,也丢脸。以前在战场上都没有当过逃兵,现在怎么可能放下脸面去当逃犯。

第三:当时,战犯们都经过了好几年的改造,对我们的政策是有一定了解的,确实做到了宽大处理,没有纠结过往的种种,没有出现上刑、侮辱、打骂之类的事发生。而且,即使是逃出去之后,在何处安身立命?就算有亲朋故友可怜自己,收留了自己,但也不是长久之计,没有正式户口迟早会被发现的,而且,收留自己的亲朋故友难免会揭发自己立功。本文来自头条号“怪味胡豆史”原创,其他平台和作者均为搬运抄袭

这些战犯们都是老于世故的人精,懂得权衡各种利害关系,现在的待遇于他们而言,已经是很好的了。

虽说是囚犯吧,但在监狱里的生活是相对自由的,不用戴手铐脚镣,牢房门也是敞开着的,囚犯之间在规定的监区可以相互走动、聊天。也不必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可以说,这监狱也是他们的一处养老地吧。

所以,即使是在秦城劳动的那一年当中,面对宽松的管理,想逃出去是有很方便的条件,但是却没有出现一例战犯逃走的事情。

不过,虽说是宽松的管理,但是在战犯之间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因为人太多,谁也不敢保证是否会有人晕了头跑了。

倘若有人跑了,那么剩下的人可就得倒霉了,肯定会加强管理,日子就没这么轻松好过了。

因此,夜晚上厕所的时候,战犯们就规定,不允许一个人去,必须要有一个人陪同。管理员后来知道了战犯们的这个规定,但也觉得知人知面不知心,也就默许了这条规定,这条规定一直执行了一年多,直到战犯们结束劳动,回到功德林监狱。

本文来自头条号“怪味胡豆史”原创,其他平台和作者均为搬运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战犯   宽松   监狱   胡豆   脚镣   故友   哨兵   怪味   丢脸   农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