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降薪裁员潮,已经来了

过去的2022年,经济寒冬大背景之下,“大厂裁员”总是凭实力冲上各大媒体头条,我们早已习以为常。

国内的京东、阿里、腾讯、字节跳动、快手、小米等,优化、毕业、向社会输送人才,各种抖机灵;国外的谷歌、苹果、亚马逊、Facebook、推特等,解雇fire,各种忙不停。

去年底,有不少人高呼,经历艰难的2022年,能挺过来的企业,都是实力派,2023年都有机会把失去的利润“双倍夺回来”。

然而现实却啪啪打脸——进入2023年,当所有人都期待着万物复苏,经济一片大好之时,谁曾想,新一轮降薪裁员潮,已经来了。

最近,在鹅厂前端干了15年的大佬黄希彤被裁员的消息,冲上了热搜。有人感慨,纵使是47岁的技术人才,也终究未能躲过被资本清洗的命运。

据机构不完全统计,今年的前3个月,外贸、房地产、互联网、汽车、制造业、医械等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裁员现象,裁员比例从10%-40%。很多大厂在裁员的同时,也针对中高管出台了降薪措施。

从已披露相关信息的公司规模来看,2023年的降薪裁员潮,甚至盖过了2022年,而且国外的大公司降薪裁员的情况,普遍比国内更严重,可谓环球同此凉热。

以降薪为例,苹果库克宣布降薪40%,高管一同降薪,此举直接导致苹果半年出走11位高管。视频会议应用公司Zoom CEO自愿降薪98%,执行领导团队成员集体降薪20%。

往年,开年过后,人力资源市场上总会出现“用工荒”的难题,因订单比较多,企业为了满足生产需求加大招聘力度。但今年,却是另一番景象,很多大学生、农民工春节后满心欢喜的进城找工作,却处处碰壁。

一不留神,今年的就业季,就上升到了“史上最难”级别。

另外,春节假期后,很多人都喜欢以跳槽的方式寻求升职加薪,但今年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因为很难像从前一样通过换工作增加收入了。

铁锤问了身边不同行业的朋友,他们的反馈,也都不太乐观:

坐标武汉做医械的,表示“刚被裁”,铁锤无奈,隔空送去暖心的安慰;

坐标广东从事建筑工程行业的,直言公司正在筹划一波史无前例的大裁员,约50%的比例,自己正在瑟瑟发抖中;

坐标广州做技术的朋友,逃过了裁员,但工作量翻倍,为了碎银几两,只能一边骂老板黑心,一边暗中庆幸自己逃过此劫;

汉口做汽车的朋友,直言今年比去年还差,市场没有预期。

江苏做外贸的朋友反馈,最近很多企业已经联合,准备在半年内,将管理层的月薪降到六千左右,一线工人两千左右,不然只能破产或者迁出国内。

从上述少数案例,管中窥豹,今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事实上,今年2月28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2022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3351万人,与前一年相比减少了约1300万人。

另2月份,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8.1%。

于是我们看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新增就业目标是1200万人左右,高于去年的1100万。

企业为什么要搞降薪裁员?

表面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为了打击用工成本。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今年的经济发展不容乐观,企业端的信心上不去,不敢投资,不敢扩大产能,因此也就没有动力去大量招人。

凭数据说话,今年前2个月,企业债券净融资3644亿元,同比仅增加了34亿元。另外,2月企业贷款新增1.61万亿元,但95%的份额是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注水。

更扭曲的是,一边是就业人员减少,另一边却是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今年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58万,同比增加82万,学历正在大幅贬值。有人调侃,现在的就业市场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还在找班上。

正因为此,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面对市场上大量涌现的就业者时,才能有底气挑挑拣拣,才会出现“86年打螺丝都不配”的情况。说穿了就是,行业增速放缓,且还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企业压根不愁招人。

事实上,企业为了活下去,还在靠涨价做大收入端,今年开年后的物价上涨,就是最好的体现。企业可以拿原料上涨做挡箭牌,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是企业靠涨价驱动,把收入做上去,增加利润,修复自己的资产负债表。

企业在困境时,可以靠“裁员+涨价”的组合拳,活下来。

而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被动挨打。但好在,经历了疫情三年的磨炼,大家早已养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随时随地做好预防性储蓄,任尔各种刺激,我就是不消费。这一点从今年前两个月居民存款增加近7万亿,可见一斑。

大家都不花钱,消费就无法提振,需求就严重不足,经济复苏就是一纸空谈。

国家也深知问题的根源,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也是限制小微企业经营的最重要因素。

而解决就业问题,根本上要靠发展经济。人保部研究指出,GDP每增长1%,能带动80-100万的就业人口。

怎么办?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

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今年经济增长的目标为5%,说实话,比较偏保守,但也符合预期。因为种种信号显示,今年的经济修复会比较温和。反映在居民家庭收入增长的预期上,则不会太强烈。换言之,居民部门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仍然不敢花钱消费。

该如何提振内需呢?理论上来说,是民营企业拼命扩张产能,居民收入跟着大幅提高。道理很简单,有钱才敢花钱,能挣到钱才敢花钱。

然而现实是,民企投资意愿低迷,居民部门更不愿意加杠杆,所以稳增长、加杠杆的重任,只能落在有形之手的肩上了。

我思来想去,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继续放水,注入活力,用低成本的钱,逼着企业投资扩产能,增加就业。这样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既能稀释债务,又能让钱变毛,大家自然就敢消费了;二是国企央企地方城投领航,投资基建拉动经济,走老路,这没什么好避讳的。深圳今年的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就高达1万亿,其它城市可想而知。

今天的文章,不是情绪的宣泄,只是想告诉大家现实如何。在当下这个越来越卷,机会越来越少的社会,年轻人的上升通道很窄,甚至于在经济寒冬下,想保住饭碗都挺难的。

所以还是想劝大家要收敛锋芒,忍一忍熬一熬。身边有很多人,遇事不爽,就想卷铺盖走人。我的意见是,要充分考虑现实情况,年轻有底子没负担的,确实可以任性折腾,没条件的,还是要认清现实,活下去,熬出伟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方城   库克   铁锤   这一点   杠杆   坐标   居民   现实   苹果   收入   情况   社会   朋友   经济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