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高:老而弥辣,一言不合就要刺杀刘邦

汉七年(公元前200年)的某一天,赵国都城的一间密室里,几个人正在谋划一件惊天大事-刺杀刘邦,为首之人是个老头,须发皆白,约摸60多岁,正慷慨激昂的陈述着自己的主张,旁边与他年纪相仿的老者不时的点头附和着。

密谋

讲话的人是赵国国相贯高,其余几人也都是赵国的官员,附和他的是赵午。他们原先都是辅佐赵王张耳的大臣,曾经是张耳的门客,此时,张耳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张敖继承了赵王的王位。这些前朝遗老,仍旧是赵国的权臣。


张耳与刘邦是故交,刘邦统一天下后,封其为赵王,并把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了张耳的儿子张敖,鲁元公主是吕后的亲女儿,可见刘邦与张耳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


可以说,贯高等人的高官厚禄也是间接拜刘邦所赐,他们应该对刘邦心怀感激才对,可为什么他们要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刺杀刘邦呢?


这还得从一件小事说起。


原委

就在贯高等人密谋之前不久,刘邦路过赵国,召见了自己的女婿-赵王张敖。

刘邦

张敖对待老丈人恭谨有礼,反观刘邦,既没有表现出皇帝的威严,也没有表现出长辈的慈爱,而是叉开两腿,很随意的坐在地上,一副无赖相,这还不算,更过分的是,当着赵国大臣们的面,刘邦对张敖讽刺、挖苦带训斥,丝毫不顾及的女婿的面子。


女婿能忍,可女婿的手下不能忍,刘邦的举动张敖没当回事,却激怒了贯高等人。


自古燕赵多侠士,赵地的民风是任侠,好气,也就是脾气大、敢动手,看不惯的事情就要管,贯高就是“生平好气”的典型的赵国人。


主子无故受辱,做臣子的也跟着憋屈,贯高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于是来找张敖,并对他说,大王你也太好欺负了,天下豪杰并起,有德者为王,刘邦如此无礼,欺人太甚,让我为您杀了他吧!


一听说要杀刘邦,张敖急得只要手指(史记:张敖啮其指出血),对贯高等人说,你们怎么能有这种想法呢,想当年我父亲(张耳)失去了赵国的地盘,是谁帮我们夺回来的,还不是刘邦,不然能有咱们的今天,你们不思报恩也就罢了,还有刺王杀驾的想法,都回去好好想想吧!说完便把这帮老臣轰了出去。


密谋

按理说,事情至此,贯高就该洗洗睡了,皇帝都不急太监急啥?可这老头就是气性大,再加上老年人觉少,回到家里辗转反侧,就是睡不着,于是半夜起来召集老弟兄们召开紧急会议,也就有了此文开头那一幕。

贯高

会议议题就一个:怎么弄死刘邦?但有个原则,这事不能让大王张敖知道,事成之后,咱拥立大王当皇帝,事情败露,罪责咱哥儿几个自己承担,绝不能连累大王。张敖就这么毫不知情地卷入了一场阴谋之中。


思想统一了,行动却没法实施,因为这时候刘邦已经离开赵国回到了咸阳,怎么办?贯高等人一合计,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安排人去打探刘邦的动向,下次再来赵国,必让他有来无回。


逃脱

没出一年,报仇的机会就来了。

刘邦路过柏人县

汉八年(公元199年)的某一天,贯高得到密报,刘邦从东垣回咸阳,计划在赵国的柏人县停留休息。贯高心中大喜,立刻安排刺客提前藏身在驿馆的夹壁墙里,只等刘邦到来,趁他夜晚休息之时,一击必杀。


消息很准确,刘邦果真路过了柏人县,改写历史的一幕似乎马上就要发生,贯高等人一定很激动。


然而,刘邦并没有在柏人县多做停留,因为他觉得“柏人”这个名字很不吉利,有被人逼迫的意思,所以并没有在县里歇宿。

上过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史记》

正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眼看到手的鸭子飞了,贯高等人虽然很失望,但也只能等待再一次机会了。


没想到,他再也没有机会了,因为第二年事情就败露了。


败露


汉九年(公元前198年),刘邦下令将赵王张敖、贯高等人一并拘捕到咸阳受审,罪名是谋反。

张敖被押往咸阳

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蒙在鼓里的张敖一头雾水,不知道这天大的祸事从何而来,可贯高心里明白,是东窗事发了,与他同谋的那些人琢磨着到了咸阳难逃一死,不如自行了断,免得遭受牢狱之苦。


贯高却对他们说,这件事本来与大王无关,咱们死了,谁能证明大王的清白。于是,贯高与张敖一起被押往咸阳,其他人都扮做赵王的家奴跟随进京。


受审

接受审讯时,贯高交待了刺杀刘邦的前因后果,并一再强调此事与赵王无关,是他私自组织实施的。


刘邦根本不相信贯高的供词,他断定赵王就是主谋,否则贯高哪来这么大的胆子,即便是吕后张口求情,想以亲情打动刘邦,他还是不准备放过张敖。

贯高受酷刑

既然你不肯招认,那就大刑伺候,皮鞭子、竹签子、红烙铁…轮番招呼,牢房里的惨叫声不绝于耳,贯高被折磨的体无完肤,死去活来。


可任你酷刑千般,我就一句真言。不论狱吏怎么拷问,贯高还是最初那番供词。审理案件的官员只好把这个情况汇报给刘邦。


刘邦心里也佩服贯高是条汉子,既然严刑屈服不了他的意志,那只能动之以情了。


刘邦询问朝中大臣,有没有与贯高熟识的人,中大夫泄父说他和贯高是老乡,比较了解这个人。


于是,刘邦决定派遣泄父去牢里探探贯高的口风。

泄父探监

贯高见到泄父,倍感亲切,自己如今身陷囹圄,还有故人能来探望,可谓是患难见真情。


二人相谈甚欢,说到贯高的案子,泄父就问主谋到底是不是赵王。贯高回答说,人最割舍不下的无非是父母妻子,现在我犯的案子是要灭三族的,我怎么可能牺牲自己的家族替赵王顶罪背锅呢?实在是赵王不知情。


泄父把贯高的话汇报刘邦后,刘邦这才相信了张敖是无辜的,于是下令释放张敖,同时因为欣赏贯高的为人,也赦免了贯高,并让泄父把这个消息告诉贯高。


张敖终于被释放了,贯高非常高兴,心里也轻松了不少,但当泄父告诉他,刘邦赦免他的消息时,反而没有因为自己能够保全性命而开心。


贯高对泄父说,我之所以能够忍受酷刑,坚持活到现在,就是为了说明真相,不让赵王蒙受不白之冤,如今赵王已经得救,我就死而无憾了。我虽然刺杀皇帝未遂,但毕竟是有了谋反的举动,即便是皇帝赦免我,我又有何脸面活在这个世上呢!


说完这些话,贯高一仰脖子,死了!这个动作可不是吞毒药,而是把自己脖子整断了!这个死法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不过史书上就是这样记载的。

(贯高)乃仰绝肮,遂死。《史记》

从此以后,贯高忠义之名,传遍天下。


个人观点

但我觉得贯高不是一个贤臣,他的做法并不值得称道,而且他的行为也配不上忠义之名。


贯高确实敢做敢当,也不怕掉脑袋,但作为赵国的相国,显然太冲动,做事只凭一时义气,不具备政治上的沉稳和老练。


他认为赵王太软弱,其实赵王比他强的多,赵王不仅感恩、大度而且善解人意。赵王确实也太软弱,因为他控制不了这帮老臣。


忠臣就应该听主子的话,尤其是主子说得有道理的时候。


张敖作为大汉的臣子和皇帝的女婿,无论从哪个身份来说,挨刘邦顿训斥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白登之围

而且当时刘邦刚刚在平城遭受了白登之围,差点丢掉性命,心情极度糟糕,皇帝心情不好的时候,找个大臣骂一顿,别说在2000多前的封建社会很平常,即便是现在,谁还没承受过领导的无名怒火呢。


从张敖的表现来看,他是能够理解刘邦的心情的,所以贯高建议杀掉刘邦时,他才说了那番感恩的话来阻止贯高等人的不智之举。


可惜贯高没能理解张敖的用心,反而认为张敖太懦弱。


贯高认为杀了刘邦,可以拥立张敖当皇帝,这个想法也太幼稚,彼时已经天下统一,刘邦死了,自然有刘家人继位,而赵王只能是遭受灭族之灾。这么浅显的道理,作为国相的贯高居然想不明白,简直就是政治白痴。


最后贯高确实没有推脱责任,说出事情真相,还了赵王一个清白。但试想,万一贯高死于酷刑之下,赵王岂不是白白丢掉性命,还要背上一个谋反的罪名。


所以,贯高可能是一个好侠士,但绝不是一个好臣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刘邦   史记   臣子   主子   酷刑   女婿   大臣   大王   皇帝   事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