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胤禛要改革,你们谁能拦我!

胤禛 45 岁登基,在历代帝王中都算比较晚的了,这说明了什么?

——只要你足够努力,你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不过,胤禛虽然荣登九五至尊,但他的人际关系还是一如既往地糟,有人将他的这种状态归咎为性格孤僻,或许有这个原因在,但也不完全是如此。

窃以为,胤禛之所以不愿意和下属们走得太近,一方面是早年为了做样子给他老爹看

——我老四是不会结党营私的;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胤禛对朝中大部分官员都非常反感。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玄烨晚年的时候,“菩萨心”泛滥,对下属们的错误往往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常常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他不忍心处罚跟随自己多年的老伙计们,导致姑息养奸,朝中贪官一片连着一片。

然后呢?

就留下了吏治腐败、在岗人员效率低、国库空虚一大堆烂摊子给胤禛。

胤禛这个人比较较真,他对待下属特别严苛,不能容忍下属消极怠工,更不能容忍下属从自家公司掏钱中饱私囊,所以他一上台就制定规范,严明纪律,从快从重打懒肃贪,铁血手腕整顿官场。

胤禛整治起官员来,真的是一点也不含糊,他对贪腐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一旦官员被胤禛抓到了犯罪事实,那他就不仅是“惨”了!

第一,全部财产归国家所有,就算是你自己凭本事赚的,也得上缴!

第二,砍头,妻儿参与者同罪,妻儿未参与者流放到荒芜地区折磨着!

第三,要求朝中所有官员前往刑场砍头,杀鸡儆猴!

胤禛的强硬手段搞得官场中人人自危,大家都说给老四当差太难了,于是无限怀念玄烨。朝中不少犯过错误的官员更是顶不住压力,干脆选择了辞职。

但是,你辞职就没事了吗?

胤禛说:你想得美,给我查!

谁辞职就严查谁!

结果,又有一大批已经辞职的官员被砍了头,儆了猴。

另有一些官员,因为在高级岗位上任职太久,知道升到顶了,工作没了新鲜感,于是麻木怠工,玩忽职守,荒废工作。

胤禛说:我可不像我爹那么好说话,远离吧!舒适圈。

于是不断进行人事调动。

那些官员,前几天还高居庙堂之上,过几天可能就被下放到基层体验生活,前一阵还是基层公务员,过一阵可能就已经主政一方。

大清组织结构,走马灯式的换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看着很混乱,但胤禛自有他的道理。

官员们无论职位高低,资历厚薄、背景软硬,全部流动起来,这样既能保持工作的新鲜感,又能丰富官员的阅历和才能。

在轮岗和尝试中,谁是强者,谁是庸者,一目了然,可以真正实现择优而用,人岗匹配,建设出一个高能、高效的政治团队。

同时,这种“优胜劣汰”的管理方式,激发了官员们的危机意识,使他们不敢荒废政务,官员们不得不勤恳敬业,官场作风为之一振。

胤禛不仅对“贪”、“懒”深恶痛绝,而且对“庸”也毫不姑息。

当时有一个叫常三乐的县令,经过工作考核,得到的总体评价是“操守廉洁,但懦弱不振”。

就是说,这个人是个清官,但工作打不开局面。

主考官建议将他调到教育部门任个闲职,吏部却认为,这个人工作上没有硬伤,给个中评,提醒一下就算了。

两部门因此发生了意见争执,最后竟闹到了请示最高领导的地步。

胤禛拿过考核报告一看,直接在人名上画了个红圈:撤职!

理由很简单,县域是江山社稷的基石,县令虽然级别不高,但责任重大,碌碌无为就是毁社稷,必须撤掉庸者,让能者居之!

就这样,在胤禛的铁腕治理之下,大清官场风气迅速扭转,吏治愈发清明。

这,大概就是玄烨将位置传给胤禛的原因吧,他自己下不了重手,就把这件事交给一个能下重手的人去办,因为他知道,吏治再不整顿,大清离亡国就不远了!

但是,胤禛整治着、整治着……一不小心,用力过猛了!

朝中的官员被他又罢又杀,吏治是清明了,可给他干事的人也不多了。

胤禛此时才觉悟过来,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贪心,只要制度有漏洞,砍头刀挥得再勤,也禁不住人性的贪婪,所以改革制度才是王道!

胤禛是个急性子,说改革就改革。

改革项目一:改土归流。

清朝时期,我国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的是土司制度,土司这个职务父死子承,世袭罔替,仅名义上接受政府的册封。

土司们在自己的领地上拥有独立的行政权,生杀予夺、骄恣专擅,心里不高兴,他们就不接受政府的统一调度。

显而易见,这就是一个个的土皇帝,他们的存在极大地妨碍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统一。

胤禛即位后,下令废除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等多地土司,全国统一实行州县制。

土司们要被削权,他们当然不干,拿起武器就要和朝廷对抗到底,怎么办?

——来人啊,去给朕收拾他们!

改革项目二:火耗归公。

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以银和铜为货币,银和铜在熔铸、保存、运解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损耗,所以国家规定,征税时可以适当收取一定的附加费。

这个附加费被称为“耗羡”或“火耗”。

“火耗”这一税收项目自出现以来,一直由地方州县自主征收,收上来便作为地方办公及官吏们的团建费使用。

“火耗”没有规定具体额度,州县地方长官可以自行定额,这就给了官员们“合理贪污”的机会,他们当然要从重征收,有的抽正税一两,“火耗”就达五六钱,老百姓苦不堪言。

胤禛的“火耗归公”,就是将这个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使用。

这样既可以提高官员的法定收入,又能减轻人民负担,怎么看都是好事一桩。

但官员们可不这样认为,因为眨眼之间,他们嘴边的肥肉就被国库收缴了,他们又气又急,群体抗议。

出现了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处理?

——来人啊,再去给朕收拾他们!

改革项目三: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政策也是对税收政策做出的调整。过去,政府收税按人头算,也就是谁家孩子生得越多,交的税就越多,然而那时又没有有效的避孕措施,这可太难为人了。

不过如果老百姓手里有充足的土地,倒也没什么,毕竟家里人口多,土地收成也不会少。

可是在那个时期,老百姓手里不但土地不多,甚至很多人都是给地主打工的,自己压根就没有土地。

这就非常不公平了!

没有土地但仍希望家里人丁兴旺的人们,要交的税比只有一两个傻儿子的地主老财家还要多!

上哪说理去啊?

胤禛说我来说理,以后咱们根据土地量来收税,谁家土地多,谁就多交税,谁家土地少,谁就少交税,土地量不变的话,生多少孩子都不加税!

老百姓听到这句话,瞬间眼泪哗哗的:天黑以后终于敢生孩子啦!

改革项目四: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古代收税收粮,只到老百姓家收,官绅不必。除此之外,老百姓还要服兵役,官绅也不必。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通过考试得到了功名,朝廷为了笼络这些读书人,就在制度上向他们进行大幅度倾斜,以此驱使读书人为朝廷做事,为朝廷说好话。

所以才会有这么一句话流传下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胤禛觉得,这件事太不公平了!

尤其是八旗的那些大爷们,很多人不仅不为国家出钱出力,国家还得花钱养着他们,一个个吃得肚满肠肥的!

胤禛说这样下去不行,这件事必须得改,于是重新规定:不管你是否考到了功名,你们家都得和老百姓家一样交税交粮,和老百姓家一样出人服兵役。

当然,不想服兵役和徭役也行,可以拿银子购买豁免权。

胤禛这件事玩得很大,几乎一下子触怒了天下所有的读书人,他们团结起来以罢考威胁胤禛,然而,并没有用。

四爷认准的事儿,就算全天下的人说不行也不行!

——来人啊,去,收拾!

读书人当然也不会善罢甘休,他们手里没有枪杆子,但是有笔杆子啊!

现在你知道胤禛名声为什么这么差了吧。

在历史上,我们很难再找到一位像胤禛这样的皇帝,他的心里只有江山社稷,完全不管别人的对抗与非议。

不得不说,胤禛的每一次改革,背后都流淌着鲜血,他的铁血,得罪了天下官绅,给老百姓带来了福音,却让自己的声名一再沉沦。

他为了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好皇帝,放弃了太多太多,他不管别人骂他,恨他,还是黑他,他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朕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只可惜,胤禛执政的时间太短,他死后不久,他的很多利国政策就被弘历废除了。

弘历固然英明,但他没有他父亲的那种果敢和魄力,他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轻易便向读书人投降了。

以父为鉴,他害怕自己的身后也会骂名滚滚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官绅   吏治   土司   读书人   朝廷   官场   下属   老百姓   官员   土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