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死后,明知嘉庆不会放过自己,和珅为何不反?和珅:我弟没了

引言

和珅是清中期的有名权臣,十分受乾隆宠信,他脑袋灵活、嘴巴灵光,身兼数职也从不喊累。

虽然因为贪官之名被人痛恨,但其才能也被一些人认可,尤其是他的理财之道,对清朝朝廷的发展还是十分有益的。

然而嘉庆皇帝在乾隆驾崩后却立马对和珅进行了清算,从撤销职务到下令赐死前后只用了十多天。

面对恨之入骨的和珅,嘉庆或许只有一个简单的愿望——“万贯家财皆要归我,项上人头你也别要。”

拥有庞大财富、滔天权势,还有一个在军中担任要职的亲弟弟——这样的和珅真的没有任何反抗嘉庆的余地吗?

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君臣谱“佳话”

和珅从一个管库大臣,凭借自己的聪明的头脑和不懈努力,终于在皇帝那里开辟了一席之地。

他担任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等数十个重要职务,和珅在乾隆时期可谓名利双收,风光无限。

权力增加了,以权谋私的可能也增加了。和珅作为皇亲国戚,还手握大权,常常利用职务来铲除异己,谋取私利,连银钱也源源不断地流入他的口袋。

和珅善于理财,最初也是因为这个才受到了赏识,并一直靠着这份头脑延续着皇帝的宠爱。

和珅还有一个疼爱的弟弟和琳,他提携帮助弟弟升任武官,立下战功,两个人一文一武,一个在朝中一个在朝外。

他们还被诗人袁枚写诗赞道:“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

做到了正蓝旗汉军副都统职位的和琳,也是和珅能在朝中站稳脚跟的关键因素

袁枚

1796年,嘉庆帝即位,乾隆为太上皇。也是这一年,和珅的弟弟和琳被派去镇压白莲教起义,在战役中不幸受瘴气染病身亡(也有别的说法是被白莲教刺杀)年仅42岁。

和珅为弟弟撰写《挽诗十五首》:“言不成声,泪随笔落,聊长歌以当哭云!”

宠爱自己的乾隆皇帝退位了,自己的得力助手又英年早逝,对于和珅来说算是祸不单行。

他或许用害怕的目光偷偷打量过嘉庆这个新皇帝,可新皇帝对他的态度却让他如沐春风般感到了“温暖”。

皇帝追封和琳,把他请进太庙,以此来“安抚”和珅这个伤心的兄长。

但是更“委屈”的人似乎应该是嘉庆皇帝——他虽然当上了皇帝,但上朝的时候乾隆带着和珅还要在旁边。

年老的乾隆说话不太清晰,和珅却能听懂他在说什么,于是乾隆的“想法”就由和珅代为传达。

这样一来,和珅就被人戏称为了“二皇帝”。

对一个皇帝来说简直算得上奇耻大辱,可是嘉庆并没有作出什么激烈的反应,他甚至不断向和珅示弱,还给他赏赐。

和珅沉浸在弟弟被追封的荣耀和自己在朝中独当一面的幻境中无法自拔,甚至让人不得不怀疑,他是否在弟弟这个保命符死后真的没有再做别的打算。

嘉庆

二、“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树倒猢狲散

此时宠爱和珅的乾隆皇帝还在,而那个看似不好“上手”的嘉庆,对自己也十分恭敬,似乎不足为惧。

虽然和珅大概不会真的蠢到缩在安乐窝里幻想能够善终,毕竟作为皇帝身边的人,能坐到这个位置,他看惯了太多人情冷暖,最善于察言观色,以审时度势。

对方喜不喜欢自己这种事,一个普通人甚至连孩童都能感受出来,和珅应当也是清楚嘉庆皇帝对自己并不“感冒”的。

跟一个皇帝相处尚且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更别说那边又来了一个皇帝。他如果摸摸“小老虎”的脑袋和他亲近,“大虎”便会朝他投来不善的目光。

他只能任由新皇帝随着时间流逝慢慢长好了牙齿,即使他感觉到了皇帝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和善,以后大概会对付自己,却又相信自己罪不至死——既然罪不至死,又何必冒险造反呢?

和珅确实没有特别严重的罪过,除了贪财,能拥有权势却只用来敛财,这种人并不会成为皇权十分严重的威胁,他也是用这一点来保命的。

两个人大概都懂得“退”的人生智慧,但是和珅“退”是为了保命,而嘉庆“退”却是为了将来更方便地杀人。

嘉庆四年正月 ,太上皇乾隆驾崩。嘉庆帝立刻扔掉了自己的面具,下令撤销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的职务,再到拘捕审讯、公布二十大罪状、下达赐死诏书,前后只有十多天,快到让和珅措手不及

世人评价嘉庆帝“善伪装”,乾隆和“二皇帝”压制他的时候,他反而一退再退,“宠”着和珅。

但比他大十岁的老狐狸和珅未必没有看透过他的伪装,只是弟弟已逝,自己算是大势已去。

与其非要折腾一下留个乱臣的骂名,不如剩下的日子规规矩矩,说不定能保住脑袋和名声。

毕竟造反和贪财在街头巷尾那里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舆论话题,连骂法都不一样。

但是对嘉庆皇帝来说,这两条都不能容忍。他胸中多年积累的恨意酿成了杀意,在乾隆倒下之后巴不得和珅这个“二皇帝”速死以解心头之恨。

且不论和珅是不是真的完全被嘉庆的“面具”迷惑,放松了警惕,单就流传出“二皇帝”这个称呼的事情而言,他真的会不明白代表着什么吗?

用现在的话来说,聪明圆滑的和大人真的“看不懂气氛”吗?

恨意和杀机很难做到完全不留痕迹,就算嘉庆心理素质和演技一流, 他真的做到了,和珅就真的连换位思考都不会吗?

然而和珅作为一个溜须拍马的人,或许他对于别人容忍的底线是远低于皇帝的。

人对于自己的惯性思维往往没有警惕性,会不由自主合理化眼下本来不那么合理的事情。

所以就这一点来看,和珅无论有没有真的看透嘉庆的伪装都不重要,因为无论如何他终究还是轻敌了,并且对乾隆的寿命做了错误估计,也葬送了自己的生机。

三、“机关算尽太聪明”——竹篮打水一场空

乾隆驾崩那一年,和珅迎来了他计算过的最坏的结果,他被废去职务,还入了狱,下一步面临的就是死亡。

他也许早料到这一天,但早料到又如何,当初面对乾隆和嘉庆他早已做出了选择,而如今的境遇就是那个选择的结果。

他当初没有选择费心思亲近嘉庆,或许在他心底是有些没把他当回事的,尤其是嘉庆那般示弱,自己更是觉得他还在自己股掌之中。

虽然没有了弟弟和琳,他依然利用乾隆皇帝来和嘉庆博弈,只是两个人都到了中年,大概早就明白任何事都不是靠脑子聪明就能办成的。尤其是和珅,他在后来是信奉现实主义的。

所以嘉庆作为皇帝能够屈尊示好,和珅作为臣子也并没有进一步逾越。他们尊重现实小心地为自己积累筹码,双方都缺少一根导火索来为自己造势。

嘉庆

可惜这场博弈并非只是心理博弈,境遇和天时最后都恰好站在了嘉庆那边,乾隆一死,和珅的最后一张底牌也打出去了。

实际上,年近半百的权臣和珅已经不再需要什么了,没有了权势,他还拥有庞大的财富。

他能造反吗?和珅此时49岁,到了这个岁数,或许他才明白有些事根本不是自己能够做主的。

《论语·为政》道: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什么是天命?对于那个给予他荣华富贵的乾隆皇帝还有这个陡然变脸把自己抓进狱中的嘉庆皇帝来说,他们的天命都是维系皇权,只是殊途同归罢了。

可和珅是个臣子,古往今来,大多数的权臣哪怕手腕遮天,也只是无限接近于皇权的红线而永不相交。

从唐宋时候开始,很少有权臣能真的挤掉皇帝。且嘉庆初年,社会安定,一个百姓厌恶的贪官想造反,难度可想而知。

年轻时和珅知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年老了,他明白了自己不能做什么。

很多事都是无可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和珅在家中用嘉庆皇帝赐的白绫结束了生命。

结语

嘉庆从和珅那里搜得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而这些财富也尽归国库了。

和珅有经商的头脑,并以此得势挤入皇亲国戚的行列,又得乾隆喜爱,敛财之路顺风顺水,但最终还是一场空。

清朝中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发展成熟,权臣无论如何权倾朝野,也很难真的动摇其根本,

和珅拥有的一切是皇权和时机赐予的,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和绝对的皇权对抗,最终的失败也是情理之中。

参考资料

《清代通史》

《剑桥中国清史》

《大清会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嘉庆   乾隆   白莲教   太上皇   皇亲国戚   权臣   皇权   权势   天命   大臣   清朝   职务   皇帝   弟弟   财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