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骗反诈」不注意移动支付习惯?小心你的钱包!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平台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大家出门不用带钱包,只需手机轻扫二维码,就能立马完成支付,中国的消费者逐渐进入了“无现金时代”。



但是

在享受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的同时

你有注意到这些风险吗

今天小密就带大家来看看!


常见移动支付风险


01、所有支付密码都相同;

02、在连接公共wifi的状态下进行支付;

03、网站app内登录习惯设置为记住密码或自动登录;

04、有优惠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尝试扫;

05、换新手机时不解除银行卡,不删除留存的敏感信息。


从城市到乡村,移动支付已成为我们的生活“标配”,而围绕移动端的诈骗手段也层出不穷。据2月17日发布的《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显示,以下4个群体的移动支付风险更高,更易成为网络诈骗受害者。

(一)

学生群体

学生群体在“玩过网络博彩”“出借自己的收款码从而赚取佣金”“有优惠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尝试扫”“网站/App内登录习惯设置”等问题上发生率高。34.7%的被访者曾为获取免费服务与优惠提供了个人敏感信息并遭遇欺诈。


(二)

55岁以上群体

55岁以上人群在遭遇个人信息安全危机时,26.1%的人没采取任何措施。手机“未安装安全防卫类App”以及“未开启移动支付保护功能”的比例远高于其他群体。


(三)

80、90后群体

80后、90后群体具有热衷上网、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高的特点,在面对“兑换积分诈骗”“金融交易诈骗”“兼职刷单诈骗”“高薪招聘诈骗”“购物平台退款诈骗”等诈骗手段时容易上当受骗。


(四)

家庭主妇/夫

家庭主妇/夫这一类群体一般具有信息来源相对闭塞、识别诈骗能力弱、工作时间零碎等特点,容易受到“兼职刷单诈骗”“微商传销诈骗”等方面的诈骗。



小密提醒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享受移动支付便捷的同时要警惕移动支付带来的泄密问题!日常生活中要注意:

01、要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不随意扫二维码或留下自己的个人敏感信息;

02、要时刻提高警惕,不因贪图小利而让网络诈骗寻到可乘之机造成巨大财产损失;

03、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不要为追逐短期高收益而轻信所谓的投资专家;

04、对于老年人防范诈骗最能及时发现和发挥劝阻作用的主要是亲属子女。建议家中晚辈及时帮助老年人学习反诈知识,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同时,也要多多陪伴老人,帮助老年人有效识骗防骗,让不法分子“不敢骗、不能骗、骗不了”。

05、如果不幸遭遇诈骗或其他类型的个人侵权行为,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求助,将损失降到最低。


安全意识人人有

个人信息要守好

擦亮眼睛

别让你的钱包

变成骗子的“提款机”


参考资料:央视新闻、网信江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习惯   都会   老年人   钱包   群体   敏感   小心   风险   手机   信息   网络   二维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