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否定式沟通方式,让娃很受伤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能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吗?”“你看人家比你强百倍!”“这都不会,你还会做什么?”……你是否也在无意中对孩子进行过这样的指责?在你说出这些话时,有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语言暴力?其实,“好好说话”是父母的一门必修课,在与孩子共同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

  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真人秀节目《少年说》中,曾有一个女孩站在天台上向她的母亲大声呐喊:“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她的母亲却回应:“其实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以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

  孩子在众人面前的哭诉,丝毫没有让这位母亲意识到自己的说话方式存在什么问题。她秉着一颗“为孩子好”的心,却不在意孩子的内心感受。母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忽略了“不好好说话”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让孩子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你在育儿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潜意识,“第一时间的否定,会激发孩子要强的心理”?

  然而,否定式的沟通方式,看似严厉管教与激将法并存,实际上对孩子而言则是一种语言暴力。顾名思义,语言暴力是指施暴者使用嘲笑、鄙弃、谩骂等带有凌辱攻击和歧视性的语言,以致受暴者在心理上受到伤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

  许多家长在观念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有最直接的肢体伤害才算暴力,其实不然。诚如那句俗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暴力如冬日寒风,在不经意间已经蓄积了海啸般汹涌的力量。

  在存在语言暴力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往往掌握话语权,处于强势地位。强势的一方容易向弱势的一方强行灌输自己的想法与价值观念,且不容反驳,而子女作为弱势的一方会处于失语的状态。

  “嘴上带尺,脚下有路”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看似美好的出发点,却在口不择言中变了味道。打压式的、否定式的、激将式的话语,到了孩子那里,已经形成了医学名词中的“低温烫伤”,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疤痕。那么,到底该如何与孩子交流,才能让他们听得进去,并且为之付诸行动呢?

  首先,父母要允许孩子表达情绪与需求。一个活生生的人,不可能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对于未经世事的孩子更是如此。要允许他高兴、哭闹甚至撒娇,“想哭就哭吧,爸爸妈妈在身边,哭出来会好一些”,父母要学会共情,带着爱与尊重去接纳孩子,会让孩子更加愿意表达自己,不会在原本被父母否定的基础上,再次进行自我否定。

  其次,父母一定要注意表达方式。父母都有“为了孩子好”的初心,但是用错表达方式,结果可能大相径庭。有一种父母,他们会在孩子犯错之后,直接告诉孩子错在哪里,说出后果,不带任何个人情绪。比如,“你那么晚回家,在外面不安全,爸爸妈妈会担心的。如果是你在家里等爸爸妈妈,你也会担心,对不对?”是不是就比“怎么那么晚才回来?干什么去了?不知道大人担心吗?整天不好好学习就知道瞎混……”好得太多。

  “嘴上带尺,脚下有路”。这句话意思就是说话要有分寸,脚下才有一条开阔的大道走,用来形容语言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对话,对于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心灵守护。(记者 张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定式   天台   父母   出发点   弱势   强势   暴力   脚下   担心   爸爸   说话   母亲   语言   妈妈   方式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