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城北旧事

早在1600多年前,郭璞应邀兴建温州城,当年郭璞这选址而登上温州西郭山(郭公山) 察看地形,看到九山环列,好像北斗星座一样,是建造郡城的好地方,因此他建议跨山筑城,引水入衢。城内有九山三潭,城外瓯江如带,名美一时。作为一资深的建筑大师,郭璞的业绩足以骄人。以至经一千七百多年风云变幻,至今温州城市基本上还保持着原来的格局。

从百年前的老地图中,还可看到温州北边的城墙,东西两边各有一座小山,东边的是海坛山、西边的是郭公山。

海坛山风光旖旎,古迹众多。旧城东北段城墙,就从其山上蜿蜒而过。山的西北有望江门(朔门)。当年朔门曾建有重檐高翘的城楼,外筑月城,对后来抗击倭寇和防止海盗的侵扰起过重要作用。

海坛山位于古城东北端,北临瓯江,东濒东海,南接华盖山,面积6.75公顷,海拔32.5米,为斗口之一。斗城天象处天枢之位。参照北京的“天坛”、“地坛”,取名“海坛”,其义指祭奠大海的法坛。

海神庙,在海坛山巅,唐咸通二年(861)建。温州在历史上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平静。从史料来看,温州不但每年“数有台风,民苦之。”而且还会发生诸如地震、海啸、水溢、龙卷风等重 大自然灾害。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温州人民面对这些人力不可抗拒的天灾,只好“建庙山巅,祠海神以镇之。”

解放前夕,温籍考古学泰斗夏鼐先生曾在海坛山西麓的海神庙戏台下,发现一块北宋元丰三年(1080)镌刻的《谒海神庙记》。此碑已裂残数段,但碑文尚可识:上载温州每年夏秋之交,常有“风庵”(台风)大起,其色如烟、其声如潮、振动天地、拔屋飘瓦。风稍息则雨大倾,雨稍霁则风复作,一日之间,或晴或雨者无虑百数,居民海贾咸以为忧。每当起风时,地方长官或亲往、或派僚属去海神庙,焚香顶膜礼拜,诚心祈求“神灵”保佑温州风调雨顺,海不扬波。

1127年宋朝旧臣将赵构拥戴他为皇帝。并于五月初一正式即帝位。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是宋徽宗赵售第九子。高宗在位畏怯避战,使金兵再度南侵,大举伐宋,高宗闻讯怆惶出走,一路往南奔逃,于建炎四年(1130)正月二十五日,沿海乘船从温州龙湾登陆,并在龙湾金岙福圣寺住了七天,后于二月初一(1121年3月28日)进入江心屿,住入江心屿的普寂禅院,共计十六天。期间高宗在江心普寂禅院书“清辉”、“裕光”字,镌两碑,分别立于龙翔寺和兴庆寺,如今仅存“清辉”,今嵌在江心寺殿东侧壁间。

如今江心屿仿古“清辉”字碑

此后高宗在听取众臣奏请后,将江心屿御驾仪卫自拱从朔门入城,温州众人百姓皆结彩焚香奉迎,百官则迎至永宁桥(今永宁巷口)边,拜伏道旁,山呼万岁。后来民间将此处称为万岁棣(今万岁里)。御驾仪卫依次由大街(今解放北路)、五马街、新街,通过谯楼到达州治(即今天广场路小学一带)。驻跸州治内后,便改此处行宫,后住宅区为宫禁,谯楼为朝门。此后“流亡皇帝”,要求百官均按六天一朝,恢复过去上朝仪式,温州地方官员亦随班起居。当年三月十八日从城西北定安门下瓯江登船离开温州。

后来,有人推测当时秦桧很可能随高宗一起来到温州,因为当时秦桧是皇帝的贴身宠臣,高宗对他是言听计从。据历史书记载秦桧也曾出任温州知州;

郭璞当年就设定温州城市布局大致应以“东庙西居、南市北埠”;此中所谓北埠:因温州城北濒临瓯江,直至明清时期,温州城墙外沿江一带设立众多的客、货运埠头。北城墙边的朔门街成当时的商埠中心。直到百年以前地图中,还可看到温州城外沿瓯江边建有许多码头,数量达二十多个,并且都标明码头归属单位或商家。如:招商局码头、海关码头、盐仓码头、中堂码头、永清码头、安澜码头等等吧,从中可以估计出当年每天将会有多少货物进出。

百年之前温州老城地图

南宋时海上贸易尤其发达,是四大海港之一;唐宋元繁盛期,温州港兴旺繁荣,来往船只和各国商人络绎不绝。直到世纪初,因温州口岸开放,加上温州有着良好的天然港口优势,外地的大小货轮陆续进入,使瓯江沿岸货物码头繁忙有加。良好的经商环境及社会风气,也吸引外国商人和传教士,上海,宁波等地商家入驻温,与当地的工商界联手参股,新的经营方式,各种各样产品进入,带动当地的经济迅速增长,市场一度出现比较繁荣景象。上世纪二十年代,外商及外地的大商行纷纷选择入驻南北商业大街,从而使南北大街(今解放路)一大批欧式建筑沿街拔地而起,经过十多年店铺建设,沿街一大排“店大板”式的店铺及广告牌,令众人眼花缭乱,形成今天大家所见的解放路景象。

很早以前解放北路街景

目前温州市区的朔门街是北古城墙拆后,沿城墙旧址所扩建街巷;附近的街巷名称至少几百年没变。2004年当地的考古部门,对朔门街下水道修建时,发现原温州城市朔门的旧址。后进行考古清理发掘的,整理出属于唐五代北城门基础遗址。据查证整个浙江省内上千年城市基本格局不变的只有绍兴市和温州市。

最近被列入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项目,“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具体位于温州古城“朔门”之外。2021年10月,该遗址在配合望江路下穿工程项目考古前置工作中陆续被发现,主要遗迹有古城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存、成组码头、浴所、木构栈道、干栏式建筑、水井等,并出土了沉船2艘,以及数以十吨计的瓷片和形式各样的漆木器等重要遗物,充分体现了温州旧城江边码头的昔日繁华景象。

八十年代温州安澜亭今”“古港遗址“处

温州五、六十年代,因地处台湾前线,国家不再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方面投资,所说解放后的二十多年,国家总投资额度是3个亿。因此造成温州交通设施尤其突出。对此,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温州人,深有感触。

当时想要买一张从温州到上海的轮船票,需四、五点钟就到港务局售票处排队买船票。到上海轮船需一天时间,如买不到有位置的船票,那就是买散席票,记得散席票只用几元钱也就够了。有人如果是急着有事外出,那就只能从黄牛处以数倍金额高价购票。

手持散客票的旅客在上船时,得赶紧到船上指定窗口,凭散席船票拿到一条草席,由于没有指定的区域,只能是自已找一个比较理想的位置,就地解决晚上休息问题,如是遇上一位会晕船呕吐的旅客,吐得一地时,只能临时另换一个地方啦;

那个年代每一位到上海的温州人基本上都会带上菜油、海蜇皮给上海亲戚或者是朋友,委托他们买些紧缺物品。从上海回温的人群还需到上海金陵东路1号上海轮船售票处排队买票,当地的维护治安人员,会用粉笔在每一个人的衣服肩膀上,写上排队人员的编号,防止插队引起混乱;

那个时代,凡是从上海回来的每一位旅客,手中肩膀上都是大包小包,上海牌手表、永久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大白兔奶糖,还有扁圆的铁盒子,上面印着二只麻雀的百雀羚护肤品,总之各类轻工产品,都成为温州人抢购的对象。

温州人最初乘座的轮船"民主号",因公出差都会买三等舱的票,票价8元钱,那时候普通工人月工资三、四十元。上海轮船码头:十六铺码头。直到今天一些老温州还常说“你自怎么与民主轮船一样,那么慢”,形容这人办事慢慢地;

改革开放以后,温州道路交通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再后温金铁路开通后,温州到上海的海运轮船因速度慢而退出客运市场啦。

八十年代前往上海轮船侯客处

'上海到温州轮船将靠岸景象

被誉为“瓯江蓬莱”的温州江心屿,乃中国四大名胜孤屿之一,位于温州城外瓯江中间的一个岛屿。记得笔者儿时与同学们一起到江心屿游玩,先是至麻行新街,那里叫“畚扫堆店”一条街,专门经营诸如扫帚、畚箕、扁担、篓筐之类的用品。到达瓯江边,沿江再往左,一座旧矮的房子内,就是去江心屿风景区的售票处。沿江就是渡轮码头。那时到江心屿的渡轮还是木头船,不过船票加门票才一角二分钱;曾记得笔者一次乘坐渡轮去江心屿时,渡船位于江中间时,一阵大风接连几个浪花打到船头,感觉脸上都是粉碎浪花的小水珠,当时心中也曾有一点点小惊颤。

八十年代江心屿售票处及渡轮码头

八十年代渡轮从江心屿码头回程现状


八十年代江心屿渡轮票

一些的老照片。正因为发黄的甚至没有今天数码照片清晰度,反而使内容贴近真实。可谓窥一斑而知全貌,尽管现存的老照片只能反映温州城内近、现代的一些街巷面貌,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却显是弥足珍贵了。鹿城的老照片,都将是仅存的有限的历史画卷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温州   瓯江   江心   渡轮   售票处   船票   海神   旧事   轮船   城北   上海   码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