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教育人生梦想-覃遵君(上)

追逐教育人生梦想(上)

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 政治教师 覃遵君

覃道君,男,生于1956年,中学政治教师,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2004年被北京市教委认定为“北京市特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主编参编省(市)、全国政治课教科书、教参、辞书、指导用书等一百一十多本,其中主编和专著共二十多本;在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文章三百五十多篇;获全国、省教科研成果奖二十多项;主持完成多项省级以上课题。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教育部聘为全国新课程教材编写组成员和培训图专家。曾荣获“全国百名优秀政治教师”、“湖北省优秀教师”等称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梦想,对于有的人来说,梦想始终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而有些人就能梦想成真。在我过去的生命历程中,是一个又一个的梦想,吸引我、激励我、伴随我,使我在不断地追求中丰富着我的教育人生!

一、童年的梦想——吸引我当上了人民教师

我从小崇拜伟人名流,但更崇拜人民教师。伟人名流离我似乎有些遥远,而人民教师却与我近在咫尺。在我的眼里,老师无所不知,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算术测量……当上一名老师多么神气啊!

长期生活在乡村,乡里的许多孩子因交不起几元钱的学费而辍学在家,成天只能从事一些简单而收益甚微的劳动,他们多么渴望读书啊!这一切,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希望有一天成为一名教师,帮助乡村的孩子们改变命运。从那时起,当一名人民教师,就成为了我童年时期的一个梦想。

“当一名教师,是需要有很多知识的,据说上大学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上小学后我常常这样想。上世纪60年代初,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我们村就有了几位大学生,当他们回家探亲时,我和一些小伙伴总是簇拥到他们身边问这问那……从那时起,我就产生了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开始萌发了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当时的我,朦朦胧胧地感觉到,要有美好的人生,一定得上大学!

1970年春我上了高中,但正赶上“上山下乡”的年代,不能直接考大学,学校不讲教学质量,学习风气不浓,“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但我深信,即使高中毕业不能直接考大学,以后还可能有机会上大学,因此必须学好各门功课,打好基础。在上高中的两年里,我努力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高中学业。

高中毕业后,我回乡当农民是别无选择的。刚刚16岁的我,经受了“农业学大寨”、平整梯田、修筑水库、开凿公路、抢种抢收、“夜战马超”的艰苦磨炼,经历了批判资产阶级法权、割资本主义“尾巴”、批林批孔等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

生活再苦,劳动再累,但我追求进步的信念是坚定不移的。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时,才刚刚17岁,此后,一直作为积极分子参加党组织的各种活动。1974年12月27日,是我一生最难忘的日子,刚满18岁的我,就在这一天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宣誓大会上,我代表全体新党员作了大会发言,大会上引来了上千双眼睛的注目。半年后,我被上级党委任命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承担了更重的工作责任,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整整四年的农村生活,我学会了干各种农活,担任过二个月代课教师,做过二个月粮食加工厂加工员,学过三个月赤脚医生,当过六个月代购代销店营业员,当过一年半大队副书记。虽然中断了学业,但学到了许许多多在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养成了吃苦耐劳、奋力拼搏的品格,土家人诚实敦厚、坚毅粗犷的民族性格深深溶进了我的骨子里。

1976年,我赶上最后一批推荐上学的机会,按照当时的政策,农村干部对口推荐上农学院,前两榜都公布了,但最后得到的通知书却是中等师范,歪打正着,正好圆了我的教师梦。

当我兴高采烈地走进师范学校,听到的第一堂课不是数学、物理、化学,也不是语文、哲学、历史,而是校长作的“如何当好一名人民教师”的专题报告,教师不只是神圣的称号和光环,而意味着崇高的责任和使命。校长的报告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开始意识到要当好一名合格的特别是优秀的人民教师并不容易。自此,我按照教师素质的要求,向着教师的更高境界,开始了不懈努力和执著追求。1978年我中师毕业,走上了渴望已久的神圣岗位,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二、为师之初的梦想——激励我跻身特级教师之列

要当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时代,更应当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丰富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积蓄力量、胜任工作,进而有所作为。

1978年,我被选为共青团鹤峰县常委,随后调任县一中任专职团委书记兼教政治课。在其后的4年里,无论是团的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领导和师生的高度赞赏。但在4年的工作中,我也切身感到在知识和能力上颇有些力不从心,学习和深造对我来说显得更加迫切。

1982年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考入湖北教育学院政治系专科班,经过如饥似渴的“充电”,我不仅学完规定的所有课程,还利用课余时间学完大学英课程和政治教育本科及部分研究生课程。1990年,我又考入湖北大学政治系本科进修班。在5年大学学习期间,我每年都被评为校级优秀学员,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1984年,正在大学学习期间,我第一次听说在中小学评选“特级教师”这一荣誉职称,后来进一步了解到“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既然选择了当教师,就要努力当上一名“特级教师”。可当一名特级教师,成为教学专家谈何容易!但它是我努力的方向。从此,我就给自己确立了更加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那就是从合格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并最终成为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为此,我为自己设计了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师德修养、学术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具体发展目标,并分阶段逐步提升。

多读书、深思考、勤笔耕,是我为自身专业发展提出的三个基本要求。

读书,逐渐地成为了我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我选择性地阅读了一些写给教师职业的书。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关于爱的思考》《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等,卢梭的《爱弥尔》,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等。

我喜欢文学,读过不少中外文学名著,我觉得文学可以陶冶情操,使人更加豁达,从中感悟人生真谛。

我喜欢读史,通读过《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全球通史》(斯塔大里阿诺斯著)等书,我以为读史可以知晓兴替、启智明志、知古鉴今、明辨是非。

我还喜欢看科普书籍。比如,《世界文明史简编》《万物简史》《科学的历程》《21世纪科技前沿》等,身处信息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对飞速发展的科技不甚了解,无异于一种悲哀!

我喜欢看一些介绍和研究中外教育的书籍。比如,“四书五经”、《潜能成功学》(安东尼·罗宾)、《美国价值观》《点击美国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在美国》《素质教育在美国》《素质教育在英国》《西方素质教育精华》《少年留学三思而行》《今日新加坡教育》《亚洲“四小龙”教育研究丛书》《让你的孩子超过日本人》《教育的国际视野》《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当代国际教育发展》《2l世纪十大趋势》《国外基础教育研究报告》《当代国外教育》《解读中国教育》等。通过阅读这些著作,我粗略地了解了发达国家的教育现状,初步懂得西方国家精英教育尖端人才辈出的奥秘,大致了解了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同时也了解到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我酷爱读书,但在60、70年代,由于家在农村并不富裕,买不起书,只能靠借书来读。有时别人逼得急,就连夜看完一本长篇小说。我在上中师时期,县城里书店文史书籍很少,图书馆藏书也只是一些小说和报刊。我从老师那里借来大量的书籍来阅读,比如《西方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历史大事记》《杜诗散释》等,看了觉得还不过瘾,于是利用一个假期,硬是抄完了《中国历史大事记》和《杜诗散释》两本将近40万字的书。因为我酷爱读书,因此养成了买书藏书的习惯,不管价格高低,只要觉得好,就省钱买下来。

读书,让我积累了大量案例,讲课时就能够信手拈来,博引趣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科吸引力和感染力;读书,让我广泛涉猎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能够自如地选择和灵活地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读书,让我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积淀和传承下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了解世界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和趋势,从而能够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读书是思考的基础,研究成果才是读书成效的外显形式。古人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不思考,难以领悟真谛。空思考,不读书,那就更加危险。有了深入思考和研究,就应当及时地把思考的结果记录下来,转化成文本形式保存起来,便于反思、交流与提升。因此,撰写札记、论文、专著,就成为了我读书和思考成效的外显形式。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能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应该是学有专长,术业有专攻,知识广博,底蕴深厚,既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又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学者型教师。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要搞好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教研科研。没有教育科研的教学是自发的、盲目的、经验性的,只有在教研科研指导下的教学才是自觉的、主动的、理性的。也只有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科学,从而逐步实现教师从经验型向学者型的转化。

从1988年我在陕西师大《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发表第一篇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论文开始,迄今为止,已在省级、国家级报刊上公开发表论文350多篇,其中发表的系列论文就多达10个以上,关于素质教育掠影系列论文共18篇都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上。有数十篇论文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其中10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1994年写成的《论思想政治课的能力培养与实效性》一文作为我的第一篇代表性论文,荣获全国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全国仅3项),被邀请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颁奖仪式,中宣部、国家教委领导为我颁发了证书和奖杯。此项成果同时获湖北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政府奖)。此文公开发表在国家级专业期刊《思想政治课教学》上,并被编入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一书。

《克服政治课教学内耗探析》荣获1992年中国教育学会、国家中小学课程中心颁发的全国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论我国新形势下学校的素质教育》获全国性学会德育科研论文一等奖,在国家级期刊公开发表后,还被选入华南地区高校德育专业研究生教材。截至上世纪90年后期,共有10多项论文成果、课题成果、教研成果获省级、全国性教科研奖。

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尽的天职,我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和品格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

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同时,还必须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我常常告诫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在实际工作中,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作为教师,不只是注重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知识,也不只是限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即如何做一个社会所需要、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拥有理想人格的人。

有一位大学生利用假期专程到我家看望我,他深有感触地说:“覃老师作为我最尊敬的老师,不仅在物质方面给我提供了无私地帮助,而且教给了我如何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并不断追求的人。”他后来考上北京大学研究生,还不忘在第一时间给我报告这一喜讯。

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素质教育观,并能卓有成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自信心。不偏爱优生,更不歧视“差生”。我认为没有绝对的“差生”,反而应当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提供更多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不断进步。要让每个学生满怀希望,哪怕临近毕业,也不使“差生”丧失信心。我的教育教学宗旨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帮助每个学生都获得应有的发展。

要做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应该是名副其实的德育专家。要搞好德育,首先要懂得德育基本理论。从1995年开始,我立志写一本研究中学德育的著作,从广泛收集资料、构建研究框架、形成写作提纲到集中时间写作,经过近3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中学德育概论》一书,为自己从事德育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功底。

要搞好德育,有效地促进思想教育,必须遵循德育规律,用真情感化学生,用爱心滋润学生。我鼓励过偶犯过失的学生痛改前非,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考上大学,后来成为了博士。我帮助过多名家境贫困、几乎中断学业的学生,克服困难,坚定信心,圆了大学梦……

我的教育教学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1992年我晋升为中学一级教师,1994年被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1997年评为中学特级教师,2000年被批准为湖北省政府专项专家津贴获得者,同年还被认定为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国家级骨干教师。同时,党和政府及教育部门还给了我很多荣誉:县、自治州优秀共产党员,省优秀教师,自治州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省教育科研百佳个人,省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特别是在1996年,受中宣部、国家教委表彰,成为全国“百名优秀思想政治课教师”之一,被邀请参加了在首都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隆重的表彰仪式,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尉健行等的亲切接见。我的主要成果和业绩,先后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湖北卫视台、鄂西电视台及多种报刊等作过专题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梦想   湖北省   人生   政治课   德育   素质教育   政治   教师   中学   专家   知识   论文   学生   全国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