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湘声|张涤:抓准中医的根和源 弘扬中医药文化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儿科临床研究所所长张涤。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潘锦 综合报道

从医多年,张涤坚持纯中医治疗儿科疾病,尤其擅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咳嗽、肺炎、哮喘等,已成为湖南省中医药界一张闪亮的名片。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儿科临床研究所所长,张涤的建议聚焦推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推进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基层是中医的根,是中医的源。

但是,目前我国的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仍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专项投入不足、专业人才不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制约因素。

在张涤看来,基层中医药服务作为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只有完善中医药基层体系建设,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才能实现人民群众看中医的公平性、可及性和便利性。

如何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张涤建议:

完善基层中医药相关政策,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着力解决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完善基层中医药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形成更为健全的层级管理体制,重点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医卫机构中医药基础设施硬件水平和医卫人员中医专业技术。

构建基层中医药发展新模式,深化中医医联体建设,落实分级诊疗相关措施,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鼓励和扶持中医民营医院和诊所发展,鼓励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药诊所并坐堂授徒,支持药品经营企业开办中医坐诊的医疗诊所。引导优质中医药资源和品牌进入基层健康服务体系,探索连锁经营模式。

张涤认为,要鼓励企业和基层医卫机构合作开发以中医药为原料的保健食品、药膳产品,共建中医馆、经络按摩馆、太极运动馆等;打破产业边界,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养联体”。开发并推广相关中医问诊APP,让中医药名家、专家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基层群众问诊开方,实现优质中医资源城乡共享。

加大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推进“名校工程”,加强本土中医药专业教育教学。开展面向全社会的继续教育,提升中医药服务体系各层次人才的专业素质,培养适应中医药新业态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为基层中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共同参与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和适宜技术的推广,营造良好的中医养生文化氛围,倡导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健康生活新时尚。

推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

中医药发展既要强基层强基础,也要拓渠道“走出去”。

在张涤看来,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需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大对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厚植文化土壤,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动态、开放的系列工程。

张涤建议,推进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建设中医药文化研究保护体系,系统梳理中医药文化。各地的中医药文化发展均各具特色,需要重视与鼓励系统梳理中医药发展源流与脉络的梳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本地特色中医药文化研究,鼓励中医药文化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研究成果。同时,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平台和队伍建设,深化中医药文化内涵研究,推进中医药古籍经典研究保护。

中医药文化产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产品作为基石。张涤建议,通过推进中医药文化产品创作供给,丰富中医药文化宣传品供给,推进中医药文艺作品创作;丰富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载体,拓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和产品市场,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

“丰富中医药文化宣传形式,要组织创作开发中医药文化科普读物和宣传品,面向群众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积极推进中医药与文化、文艺、影视等跨界融合。”张涤建议,建立健全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巡讲机制,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基层、进乡村,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和健康养生知识。积极拓展中医药文化社会传播渠道,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中医药   中医   文化   宣传品   湖南   儿科   诊所   两会   基层   群众   能力   建议   医药   工程   健康   产品   弘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