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合作对5亿年前寒武纪一种化石重新鉴定为藻类而非动物

在小石坝生物群收集化石的研究者们。 杨杰 摄

中新网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中外学者合作研究的古生物学论文指出,研究人员对5亿年前寒武纪时期一种之前鉴定为苔藓动物的化石进行重新鉴定,结果显示这些化石为藻类,而非动物。这项研究结果挑战了人们对动物演化的认知以及藻类在寒武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在小石坝生物群收集化石的研究者们。 杨杰 摄

该论文介绍,化石记录揭示了寒武纪时期动物的演化,但一种水生苔藓状无脊椎动物——苔藓动物(Bryozoa)却一直在该时期的地层中缺失。2021年,《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将采自澳大利亚的名为Protomelission的寒武纪化石鉴定为一种苔藓动物。不过,中国云南大学、贵州大学与英国杜伦大学的学者通过最新合作研究,对该苔藓动物鉴定观点提出了挑战。

澳大利亚Protomelission gatehousei矿物化化石1(2021年《自然》论文)。 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澳大利亚Protomelission gatehousei矿物化化石2(2021年《自然》论文)。 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英国杜伦大学马丁·史密斯(Martin Smith)和中国云南大学张喜光及合作者一起,对来自中国南部小石坝生物群(Xiaoshiba Lagerst?tte)的保存完好的Protomelission状化石进行重新研究鉴定,认为这些化石是一类底栖、光合藻类,属于绒枝藻目。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尚未发现明确的寒武纪时期的苔藓动物化石。

小石坝生物群找到的Protomelission新化石1,显示这种藻类附着在一个腕足动物的壳上。 张喜光 摄

小石坝生物群找到的Protomelission新化石2,显示这种藻类附着在一个腕足动物的壳上。 张喜光 摄

论文作者还对Protomelission状化石与地理分布广泛的小型脊髓形状化石——寒武钉(cambroclaves)进行比较,并认为某些寒武钉可能也是绒枝藻。他们的这些研究发现共同表明,在寒武纪早期生态系统中,底栖的生物矿化藻类的贡献比之前认为的更大。(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寒武纪   藻类   化石   云南大学   生物群   鉴定   动物   苔藓   中外   学者   年前   自然   论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