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时分细菌、病毒活跃,但也是生长的好时机,对孩子很重要!

一声惊雷响,天地万物兴。悄悄地,我们处在了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惊蛰。

惊蛰意味着春天真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土壤解冻,春风化雨,长空雷鸣,全国大部分地区将迎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的浓浓春光。

在古代,惊蛰时节,对农民伯伯来说非常重要,它标志着春耕要开始了,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也开始出土活动。

可以说,惊蛰是天地的一种趋势。天地至此,醒了,也暖了。

有一句民谚说:「惊蛰养生做得好,一年不往医院跑。」

我们来说说惊蛰时节,关于养生的一些事。

1、提高免疫力 预防流感

春三月,此谓发陈。「发陈」的意思是宿疾、陈疾开始由內向外发散。天气转暖,冬天蛰伏的细菌、病毒也开始苏醒、活跃,所以惊蛰,也是流行病多发期。

最近一段时间,各种病毒纷纷登上热搜,甲流、诺如病毒、新冠变异毒株……尤其是甲流,更是来势汹汹,处于流行高峰期,不少人已经中招,出现了鼻塞、咳嗽、咽喉不适、发热等症状,很多地区也因此出现停课现象。

图/源于微博

甲流是流感病毒的一种,常在春天活跃起来,相对于普通感冒,甲流具有更强的传染性。除了接种疫苗,对抗流感病毒,提高自身免疫力非常重要。

中医中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意思是: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就不易侵入机体,人也不容易生病。

以上说的正气,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免疫力,要提高免疫力,我们可以先补脾胃。

医圣张仲景说:「脾旺四季不受邪」。意思是脾胃好,一年四季都不容生病,他把脾胃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生活中,我么也会发现,脾胃不好的人,特别容易生病,季节转换、变天稍微不注意,就感冒、咳嗽、过敏、拉肚子等,究其原因还是脾胃差。

脾胃主导对食物的吸收和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养好脾胃,就能为身体各脏腑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提升脏器功能,从而构建起强大的防护屏障系统。

脾土也是肺金的妈妈,如果脾胃伤了,没法把精气上升传递给肺,就会肺气不足,肺开窍于鼻主皮毛,那么肺气抵抗外邪能力一定不够,病毒等病邪就有了可趁之机,容易从口鼻从肺入侵到体内。

1.脾胃功能跟食物息息相关。营养、搭配均衡的食物,不但是对脾胃的温养,还更容易化为充足的气血,濡养五脏六腑,另外也要注意不要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

2.脾胃是最怕情绪的。中医认为「忧思伤脾」,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思虑过度都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我们要学会培养兴趣爱好、缓解压力、调节情志,保持身心愉悦,不要让它伤害身体。

3.久坐也对影响脾胃功能。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养生功法,比如自然太极、八段锦来保持体内气血充盈,提升脾胃功能,匡扶正气。

2、踏青赏春 疏肝解郁

在民间,关于「惊蛰」的说法是,雷电在秋天入土,春耕时农民一锄地,雷电就会破土而出,于是,一声惊雷唤醒所有冬眠的动物,这就是惊蛰。

惊蛰时分,天地之气是阳春初出的清新之气。这个时段长出的植物,会比其他时间的植物更加明净。从惊蛰到春分、清明这段时期,是一年中最清清明明的一段时光。

此时节很适合踏青赏春,人在田野中可以接收大地初出的「清」气,抒出胸中积压的负面之气,把郁结的肝气、烦闷疏散抖落。

在春天,倘若我们在阳光甚好的时候,出去走走逛逛,能感受到浓浓的蓬勃之气,花儿也开了,走着走着就有清新的香气萦绕在周围,由此而产生的自在心情,很是美妙。

3、小孩子也有事要做

春雷响,万物生。「春主醒,主动」,平地一声雷,不仅惊了花儿、鸟儿、人儿,还惊了体内沉睡的阳气。

一年有24个节气,而一天是一年的缩影。到惊蛰、到一天中的惊蛰时间早上5点,人体的阳气开始升起来了。此时,很多人,包括小朋友,会在早上5点左右醒来,身体内的阳气随天地而动。

这个时节,我们要尽量早起会,跟着太阳的节奏,5点-7点之间起床,有助于阳气升发。

春始属木,春天的木气是植物发芽、长大的前提,小孩子也一样。孩子就像小树苗,也需要春天木气的长养,因此春天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植物的生发依靠大自然,而小孩子的阳气生发则要靠肝的帮忙。因为肝主疏泄,掌握着身体气机的升降,到了春天,会把收藏了一整个冬天的阳气升发出来。

家里有孩子的话,早上可以带着孩子早起会,抖擞抖擞精神,跑一跑,跳一跳,让体内木气畅达,阳气充分升发,对孩子和大人来说,都是很好的养护之法。

文/然健康身心全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惊蛰   病毒   孩子   阳气   脾胃   正气   细菌   时节   时分   生长   活跃   春天   功能   天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