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儿子朱檀荒淫无道,被处以“髡刑”,“髡刑”是什么刑?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山东省邹城市东北的九龙山南麓发现了一处墓葬,据考古学家考证,这处墓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鲁王朱檀的陵墓。

在朱元璋的儿子们中,我们熟知的是明成祖朱棣和太子朱标,对于朱檀人们知之甚少。这位15岁被封藩王,19岁就撒手人寰的鲁王朱檀,曾被朱元璋处以“髡刑”(kūn),死后朱元璋还赐他谥号“荒王”。

“髡刑”是什么刑罚?朱元璋为何要在他死后赐他“荒王”的谥号?

荒淫无道的鲁王朱檀

朱檀,生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他的生母是朱元璋的宠妃郭宁妃。朱檀两个月的时候就被父皇封为“鲁王”。他自幼聪慧过人,博学多识,精通琴棋书画,深受父皇朱元璋的喜爱。

洪武十八年,15岁的朱檀就藩山东兖州。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束,年少的朱檀开始沉溺于骄奢淫逸的生活。从朱檀陵墓中的随葬品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有多么奢侈、迷乱。朱檀的陵墓被称为“大明第一王墓”,随葬品有千余件,包括冠冕佩饰、家具服装、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彩绘木俑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还包括一件九旒冕,从这些随葬品可以看出,朱元璋对这个儿子十分喜爱,并寄予厚望。

但是朱檀却辜负了他爹朱元璋的期望,当享乐已经无法满足他的时候,朱檀开始迷恋上炼丹修仙。他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一心追求长生不老,最终导致毒发伤目,不到二十岁就一命呜呼,撒手人寰了。朱檀的早逝令朱元璋非常失望,他认为朱檀的行为荒唐至极,因此在其死后赐予他“荒王”的谥号。

朱檀为何被处以“髡刑”?

根据《明史》记载,朱檀痴迷炼丹修仙,由于他长时间服用含有过量毒素的金属性丹药,导致他的头经常剧烈疼痛。于是,他四处招揽道士名医,来治疗他头痛的毛病。有一天,一个江湖术士对他说可以治好他的头疾,但需要用男童的命根子作药引。朱檀听信了江湖术士的话,命人四处寻找男童。

这件事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伤害无辜百姓令朱元璋气愤不已,盛怒之下他判处朱檀“髡刑”,将朱檀身边的道士,朱檀的王妃等人全部处死。

“髡刑”是什么刑罚?

据说现在给犯人剃光头是为了便于管理,但在古代,剃光头是一种刑罚,叫“髡刑”。这种刑罚最早出现在《周礼·司官》中:

“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髡者使守积。”

因此,髡刑与墨刑、劓刑、剕刑、宫刑等肉刑都属于损害人身体完整的刑罚。

说到“髡刑”,就要提到三国时期发生在曹操身上的一个故事——削发代首。

据《曹瞒别传》记载,建安四年,曹操在征讨张绣的行军途中,下令禁止将士踩踏农田,毁坏百姓庄稼,“犯麦者死”。于是士兵们都小心翼翼,路过麦田的时候都牵着马走。不料,有一次曹操骑的马受惊了,跑进了麦田。按照曹操制定的军令,他应被处死。

主簿以《春秋》经义为曹操开脱,说是“罚不加于尊”。但曹操却说:“我是制定法律的人却犯了法,如何为属下作表率?然而我是一军统帅,不能杀,所以我请求自罚。”于是拔剑割发自刑。

有人认为,曹操明明犯了砍头的罪,却轻飘飘地割几根头发就没事儿了?实在是太便宜了!怎么也得贬官降级或者罚俸才行。其实,在我国古代,割发可不是一件小事,它是一种刑罚,叫“髡刑”。

髡刑,是中国上古“五刑”之一,指剃光犯人的头发和胡须。“髡刑”属于刑事处罚,比贬官降级、罚俸要严厉得多,因为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人认为头发、毛须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不能随便剪,剪掉鬓发胡须属于不孝行为。

而且,古代男子以蓄发为美,长发更美。剃发无异于砍头,如果被人剃掉头发胡须,对古人来说是莫大的耻辱,不亚于残忍的肉刑。所以,髡刑是一种耻辱刑,是以侮辱人格的方式对罪犯实施的惩罚。被处以髡刑的人,因为被剃光了头发,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罪犯。

朱元璋判处朱檀“髡刑”,就是要羞辱他。而曹操能够遵法自刑,也是难能可贵的。他身为丞相、三军统帅,能够割发自罚,以身作则,也是起到了非常好的表率示范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肉刑   军统   儿子   谥号   撒手人寰   墓葬   陵墓   头发   刑罚   胡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