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第一大将,全家47口被清灭门,300年后他子孙将溥仪赶出皇宫

“史者,以胜者之言传之也。”在我国古代五千年的历史上,成王败寇的故事,每一天都在上演。在不同的结局中,历史被定格,胜利者书写着自己的丰功伟绩,失败者的一言一行都淹没在时间的云烟当中。

虽然历史有被人篡改的痕迹和空间,但是总有人记得并传颂着英雄的故事。

明朝末年有一位大将,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英雄事迹。但是在国家危难之际,全家47口人都惨遭灭门,直至三百年之后,他的子孙才为他报仇,一位民族英雄的故事才得以重现人间。这位民族英雄就是孙承宗。

能文能武,叱咤朝廷与战场

根据《明史》当中的记载,孙承宗相貌十分雄伟高大,万历6年中了秀才,当时他只有16岁。明朝时候科举考试难度加大,16岁中秀才,可以看出孙承宗是一个天资聪明的人。万历22年,孙承宗又中了举人,可以说他一路科考,仕途都很顺利

可能有人会纳闷,孙承宗一路饱读诗书,按说应该是个文官,又怎么会带兵打仗呢?其实这是因为孙承宗进入了朝堂之后,喜欢跟一些老将和退役的将士们玩。

相处当中,他经常询问边关的险要军情,因此他对于作战指数和边塞的战事都很有体会和心得,这也为他守护明朝的江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孙承宗为当时的皇太子朱常洛做老师,辅导他学习,这位太子就是后来的明光宗。虽然做太子的老师职位比较低,但是对于他来说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

明光宗死后,孙承宗又做了朱由校的老师,也就是明熹宗。明熹宗非常欣赏孙承宗的博学,而皇帝的信任,也为孙承宗在朝堂和战场上的大展宏图积攒了资本。

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花甲之年,孙承宗担任了兵部尚书。他对于明朝的国运有着明确的分析,名义上明朝是一个大国上邦,但实际上只是纸老虎。

当时的明朝国力十分空虚,在周边不断战史中失去了很多土地,短时间内也无法恢复。更何况周边还有后金这个强大的敌人对他们虎视眈眈。要消灭后金,就像是痴人说梦。

在当时的情形之下,孙承宗为明朝设定的发展方向是经过长时间稳扎稳打,一步步恢复国力。在实力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步步为营,才有和后金对抗的可能。

有他在,外敌不敢来犯

天启2年,明朝军队与后金对战,又一次吃了败仗。此时,辽东经略王打算在山海关外搭起一道防守严密的关卡,防止后金的突袭。他的下属袁崇焕等人都不同意,于是向朝廷报告,孙承宗被派到山海关进行考察

到现场之后,孙承宗亲身到实地进行考察,充分分析严密防守的利和弊,最后他以充足的理由给出了否决意见。他认为,修筑重关并不能帮助明军抵抗后金,而是要在关外的两座城当中加强兵力。

皇帝不仅接受了他的意见,还让他以兵部尚书的身份,监督山海关等多处军务,便宜行事。于是,他就从朝堂当中调到了山海关,成为驻守边关众多大将当中的一员。

他到任之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军队当中的人员进行扩充,并且前后修复了众多破损的城池,兵器也重新制造,整个营地拓宽了400里。

他还创造性地将军队当中的战车和火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支全新的兵种。以刀剑加火攻为主要的杀伤手段,可以在对战的过程中同时有火力加工,这样战胜的优势就更大了。

更为重要的是,他还知人善任,重用了袁崇焕,马世龙等一系列经常带兵打仗的将领。在他们的带领之下,明朝和后金对抗的形式大为改观,这也让后金不敢轻易的进攻山海关。

离开了朝堂之后,孙承宗在战场上获得一番成就,敌不过朝廷内部的人心变动。当时太监头子魏忠贤想要巴结孙承宗,他们向皇帝建议派出太监来监督前方军情,孙承宗先是严令禁止,而后冷漠对待。这样,他和魏忠贤结下了梁子。

得罪了魏忠贤这样的小人会有怎样的下场呢?孙承宗后来亲身体会到了。当他计划带兵进攻后金的时候,让朝廷给他拨24万两的军饷。

这个消息被魏忠贤得知,他用种种手段,让军饷迟迟无法正常发放,延缓了孙承宗进兵的计划。

后来,孙承宗想要借着给皇帝贺寿的名义。回到朝堂当中,与皇帝当面商议。消息被魏忠贤得知,百般阻挠,孙承宗还没见到皇帝的面就被赶回去了。

孙承宗意识到自己想要大展宏图的计划无法实施,而他年过花甲,于是提出了隐退。在明熹宗几乎不知情的情况之下,魏忠贤给他批了同意。

于是,孙承宗在朝堂和战场上的一生就此终结,他回老家借口养病实际是隐居。与他一同退场的,是明朝一片大好的形势。

为报国,全家47口惨死

在他离开之后,明朝形势急转直下,不仅四面受敌,而且各战略部署也不堪一击。到崇祯11年,清兵第四次攻入长城。这一次,他们的火力迅猛,一路打到了孙承宗的老家高阳。

此时,孙承宗已经75岁了,作为隐居在此的官员,他本可以跟着百姓一起逃命,不管国家和朝堂的纷争。可是,孙承宗报国之心未死。他不愿意袖手旁观,也不愿意苟且偷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在危难之际,他并没有选择逃跑,而是率领全家子孙,在高阳城墙上顽强死守。为了增强防御能力,他让子孙们尽快修缮高阳城,尤其是城墙建高一点,做好迎敌的准备。

但对比起清朝的军队来说,他们一家人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就在这样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形之下,孙承宗跟他的家人坚守了一个月。最后清兵攻破高阳,孙承宗全家47口都壮烈牺牲。

孙承志并没有当场被杀,而是被抓做了俘虏。因为他曾经是一个地位尊崇的人,他离开朝堂之后,依然声名在外,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如果他能够投降的话,那么对于清王朝的建立和民心所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孙承宗,他有着极高的民族气节,宁死不降,最终清军放弃了劝降他的念头,将他残忍的杀害,他死在76岁。

历史上并不乏为国牺牲的人,但举家卫国壮烈捐躯,除了孙承宗之外,寥寥无几,他的功绩万古不朽。

当他的噩耗传出的时候,举国上下都为之悲痛。当年,孙承宗离开朝堂的时候,明朝尚有一线生机。但随着孙承宗的离去,大明王朝的最后一线生机都被葬送了,它的灭亡就此注定。

人死后,丰功伟绩被雪藏

从清初到现在,如果提起明末抗清的英雄人物,袁崇焕的知名度要比孙承宗更高。但实际上,孙承宗对于明朝的贡献要比袁崇焕大,可为什么在他死后少有人提起他的丰功伟绩呢?原因就是历史的书写者往往是胜利者。

关于明朝的历史,最为权威的文献是《明史》,编撰者是清朝的大臣张廷玉。因此,他们所书写的立场是清王朝。经过平定是非对错,权衡利害轻重,雪藏了孙承宗的英雄事迹。

因为孙承宗以及他庞大的家族人口都是被清军残忍杀害的,这个是已成事实,无法更改。但是,为了淡化这件事情的残忍程度,他们选择将孙承宗的功勋和作用降低。

这样一来,他们杀的并不是民族英雄,而是一个普通的朝堂官员。对比《明史》中,对袁崇焕和孙承宗的评语,就可以看出他们用心叵测,违背史实、到了乾隆皇帝的时候,他为袁崇焕建立祠堂,歌颂他的英雄事迹,但是却故意忽视孙承宗。清朝朝廷当中,没有皇帝提起他,也没有人为他立祠堂,他就这样默默无闻被雪藏起来。

就算有人知道他,也不敢提起,因为他是清朝的死敌,他和他的家族都是被清军残忍杀害的。只要清朝皇帝在任一天,就没有人敢歌颂这位民族英雄。

提起他就是给清王朝抹黑,所以在孙承宗死后,他的丰功伟绩被淡化、冷落、装聋作哑地对待。

可能是命运善待英雄吧,当年被清军杀害的人当中,曾经逃走过两个人——孙承宗六岁的孙子和乳母。他们保留着孙承宗的血脉,并在多年之后为英雄报仇。

三百年后,子孙歌颂民族英雄

1911年辛亥之后,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宣布从皇帝位置上退下来。但虽然溥仪不再当皇帝,还可以继续住在皇宫,每年会拿到相应的生活费。

所以从名义上说,溥仪失去了皇帝的身份。但实际上,他的皇帝生活却没有改变。直到民国13年,溥仪才被冯玉祥等人赶出了皇宫。值得一提的是,这场行动的领导人之一叫孙岳。

孙岳1978年在高阳出生,从小善良,看不惯恶霸欺负人民。所以,他经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终于,他因为一次出手误杀恶霸,导致背井离乡。

光绪27年,也就是1901年,孙岳凭借着自己在军事和战斗方面的潜力,考入了保定军事装备学校。在学校中,他不仅学习了军事知识,还接受了新进步思想。他在一群有志青年的带领下,开始寻找自己人生的出路。

自从参加运动之后,孙岳积极参加战争,曾经多次立下功劳。孙中山成立同盟会之后,他也加入并从事反清运动。可以说,他一生也做过许多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就是参与北京的这次行动

正如前言所说,这次行动导致溥仪被赶出皇宫,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孙岳声称自己的先辈,是三百多年前的民族英雄孙承宗。

“天道有轮回”

可能这就是“天道有轮回”吧。

三百多年前,清朝的军队残忍杀害了民族英雄孙承宗,并且将他的丰功伟绩雪藏在历史的背后,让世人无法得知真相。

但是上天是公平的,它为孙承宗保留了一族血脉,并且冥冥之中为他指路,最后孙承宗的后代将清王朝的后代赶出了皇宫。

所以说,善恶有报,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我们的一言一行可能没有办法在当时获得回报,但是天道有轮回,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巧合,在命运的指引下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山海关   皇宫   子孙   明光   全家   明朝   明史   丰功伟绩   雪藏   民族英雄   明末   朝廷   大将   清朝   军队   残忍   皇帝   年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