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彧 《地道战》里的高老忠


1935王炳彧出生在陕西西安,从小就对文艺充满热爱。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他,高中毕业后如愿以偿地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与56级表演系的马精武、李长乐、莫梓江等成为同班同学。

马精武、李长乐、莫梓江

王炳彧在电影学院的刻苦学习,不但激发了自信和潜能,还增强了表演的创造力,同时极大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他还参加了电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穿山巨龙》和《父子俩》。以及话剧《党的女儿》、《雷雨》的演出。1959年参加了北京电影制片厂《青春之歌》的拍摄,饰演东北流亡学生

王炳彧(右上)与苏联专家、电影学院老师、同学

1960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尽管是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王炳彧十分幸运,分别参与著名导演崔嵬、成荫、谢添拍摄的影片,

《北大荒人》中扮演从复员军人成长为农场工人车向阳、《停战以后》中扮演八路军李连长、《锦上添花》中扮演铁英的父亲,一名普通的铁路巡道员。

通过与电影前辈的合作,王炳彧的表演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逐渐形成朴实真挚、轻松自然的表演风格。

1963年著名导演崔嵬准备拍摄反映白洋淀人民抗日战争的儿童题材影片《小兵张嘎》。曾经在冀中平原工作战斗过八年的崔嵬,熟悉这里风土人情,劳苦大众,为了真实还原时代风貌,他对所有演员提出的要求:“体现那个特殊年代成长过的人,我们需要充满泥土气息在银幕上生活,而不是表演。”

王炳彧(中)与崔嵬、安吉斯、封顺等主创合影

崔嵬对王炳彧青睐有加,将他再次招至麾下,在影片中扮演胖墩爹老满。尽管角色戏份不多,可他依然本着虚心向生活学习,人物小传、角色分析都做的认认真真、仔仔细细。

《小兵张嘎》里的胖墩爹老满,是个为人厚道,通情达理的纯朴农民。虽然只有几个镜头,他塑造的形象真实可信、惟妙惟肖,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1965年,著名演员秦怡接受导演成荫邀请,拍摄完成电影《浪涛滚滚》。影片反映1958年大跃进时代时期,制理河道、建建水库的故事。影片精明能干的党委书记钟叶平,秦怡认为是自己最满意的角色。

《浪涛滾》中王炳彧扮演牛相周

王炳彧在影片中扮演牛相周,是个一心想迅速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日夜奋战在水利工地的工人,他以主人翁精神不但与天斗与地斗,还发动群众同资产阶级思想、个人主义进行斗争,是时代造就的革命青年。

1964年,根据上级领导要求八一厂拍摄军事教学片《地道战》,目的是让普通人学习一些基本军事知识。虽然是军教片,但要拍成故事片,这样更容易吸引人。

重担落在了擅长拍摄军事科教片的导演任旭东身上。他挑选的演员均来自部队的文艺单位,而影片中另一位主要人物高老忠迟迟未能确定,此时《地道战》中的副摄影也是毕业北京电影学院,于是他推荐王炳彧到八一厂来试戏。

尽管王炳彧此时只有三十岁,可是化妆后栩栩如生的形象,娴熟自然的演技,让导演任旭东十分认可。

于是,在银幕出现了王炳彧扮演的支书高老忠,有他召集群众一起挑灯苦读《论持久战》的画面,有他夜查时发现鬼子前来偷袭,脚步匆匆回村报信的画面,有他敲钟报警,最后壮烈牺牲的画面。

《地道战》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大地上的人民受到日寇疯狂扫荡,在武器装备不足的情况下,发动群众智慧,运用地道战,与敌人周旋最终取得胜利的影片。

在全国公映后上上下下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连同王炳彧塑造的赤胆忠心,英勇无畏,忠于革命,舍生取义的高老忠一样深入人心。

《红石钟声》王炳彧扮演徐海波

1966年,王炳彧拍完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故事片《红石钟声》后不久,文化大革命便轰轰烈烈地开始,前程似锦的银幕之路戛然而止。虽然远离了银幕,来到五七干校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从未放弃对艺术的梦想。谁都不曾想过这样的磨砺竟成了日后重返银幕的宝贵财富。

王炳彧与方辉在干校劳动的路上

时间来到1973年,各个制片厂又重新恢复了故事片生产。北影厂也开始筹拍影片《海霞》。已经在“干校”近八年的王炳彧临时召回厂里扮演刘大伯。

长篇小说《西沙儿女》,浩然用诗意的语言给我们带来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故事。父女两代人,在解放和建设西沙的事业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也贡献着自己的所有一切。

剧组在西沙拍摄的时间很长,虽然宏大场面的海战等都已经拍完了,只剩少数内景没拍。此时却接到上级停拍通知,全体撤回北京,影片再也没有重启,电影《西沙儿女》也就此悄无声息。

《西沙儿女》王炳彧与李秀明等人体验生活时合影

作为才情横溢的影片导演水华,他的努力也付诸东流了。水华常常提起这部电影 : 我太喜爱片子当中的南海风光了,可惜不能跟观众见面。《西沙儿女》不光是导演水华,作为演员参与其中的王炳彧也是终生遗憾。

紧接着,王炳彧又参加了崔嵬导演的两部影片。一部是《红雨》讲述的是七十年代山村赤脚医生红雨,人小志大,刻苦学习医术,全心全意为群众治病。与药铺掌柜孙天福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坚决占领农村医疗阵地的故事。

《红雨》中王炳彧扮演王老庆

另一部是《风雨里程》讲述铁路工人检修沿途设备,排除重重阻挠,与“四人帮”爪牙进行坚决斗争的故事。

王炳彧与方舒在《风雨里程》

与此同时,王炳彧还参加北影厂的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的配音工作。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王炳彧与家人移居香港,在凤凰影业公司当演员,曾拍摄过《通天临记》、《密杀令》、《泰山屠龙》等影片

王炳彧曾经出演过十几部影片,虽然身份不同、性格各异,不论角色或大或小、戏份或多或少。

把银幕形象都能用朴实、含蓄、自然的方法,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1982年王炳彧因心脏突发病逝于香港,终年47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地道战   西沙   精武   抗日战争   崔嵬   干校   故事片   银幕   北京   儿女   电影制片厂   导演   演员   群众   影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