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设备,如何在电子设备获取隐私时,保护个人信息?

智能穿戴设备是将物联网、云计算、无线技术及多媒体等技术进行融合,以用户方便随身携带的物品形态为设计原型,将网络与产品连接,以实现用户各项身体数据信息收集与提供各类服务功能的设备。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最常见且最被用户广泛接受的智能穿戴设备就是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

智能穿戴设备用户隐私疲劳是指用户在面临潜在的隐私威胁或复杂的隐私控制时,产生的不抱希望且淡漠的心理,是一种消极的隐私信息保护态度。

最终用户可能选择忽略隐私协议和隐私设置而直接使用智能穿戴设备,造成日常安全操作的松懈,进而放弃隐私信息保护行为。那么该如何在隐私疲劳视角下,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呢?

一 、智能穿戴设备用户隐私信息保护行为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于隐私信息保护行为的具体概念与内涵尚未有明确的阐述,但西方学者 Son 和 Kim 对在线隐私信息保护行为进行了大致描述,从本质上讲,在线隐私信息保护行为是互联网用户在面临潜在隐私威胁时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反应,这种反应也是一种保护性措施。

钱萍等学者认为物联网隐私保护是保护那些个人或集体不想被他人知道的信息数据资源。臧钺则认为隐私信息保护是对个人隐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手段防止其泄露和滥用的行为。

与诉诸法律等事后救济行为不同,隐私信息保护行为是人们在感知潜在隐私威胁时实施的自我保护行为。积极的隐私信息保护行为可以有效维护个人隐私安全,还能促进整个网络空间信息的自由交流。

结合智能穿戴设备的实际应用情境,本文认为智能穿戴设备用户隐私信息保护行为是指用户在使用智能穿戴设备的完整过程中(包括使用中和隐私威胁发生后),为避免个人隐私信息遭受安全威胁或阻止威胁进一步扩大而主动采取的保护性措施。

二、智能穿戴设备用户隐私信息保护行为的内容

学者Writz将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内容划分为伪造、保护和抑制三类,学者Son和Kim将在线隐私信息保护行为细化为六类:拒绝提供个人信息、伪造个人信息、删除个人信息、负面口碑、对网络公司直接投诉和对第三方机构间接投诉。

由于用户的隐私意识与保护能力存在差异,其采取的隐私信息保护行为也各不相同,本文借鉴上述学者的分类方法,结合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情境,将隐私信息保护行为的内容归纳为伪造、保护和抑制三类。

“伪造”是指用户通过向智能穿戴设备提供虚假或不完整的个人信息来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从而保护个人隐私信息。具体包括提供虚假个人信息、提供不完整个人信息两类隐私信息保护方式。

“保护”是指用户通过技术手段(如调整隐私设置)、确定智能穿戴设备安全性(如阅读隐私保护协议)和清除使用记录等来保护自身的隐私信息安全。具体包括调整隐私设置权限、定期删除使用记录两类隐私信息保护方式。

“抑制”是指用户通过停用设备、抱怨和投诉等途径来表达自身不满,维护自身权益,进而保护个人隐私。具体包括停用智能穿戴设备、负面评价和投诉三类隐私信息保护方式。

在这三类隐私信息保护行为中,“伪造”和“抑制”被视为一种消极行为,不利于智能穿戴设备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已有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在线用户更倾向采取“伪造”、“抑制”类的隐私信息保护行为,而较少采取“保护”类的积极行为。

由于上述三类行为都是用户在实际使用智能穿戴设备中能够采取的隐私信息保护措施,因此,本文将其作为整体,探讨智能穿戴设备用户隐私信息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用户实施“保护”类行为的相关对策建议。

三、智能穿戴设备用户隐私信息保护行为的产生过程

在智能穿戴设备使用的不同阶段,用户基于对潜在隐私威胁的感知会选择不同的隐私信息保护方式,本文结合其产生的不同阶段,将用户的隐私信息保护行为划分为:注册使用阶段的提供不完整个人信息、提供虚假个人信息;

日常使用阶段的调整隐私设置权限、定期删除使用记录;隐私威胁发生后的停止使用智能穿戴设备、负面评价和投诉行为,如下图所示,其产生过程如下。

当用户在注册使用智能穿戴设备和相关 APP 服务时,智能穿戴设备需要用户提供姓名、年龄、性别与联系方式等个人基本信息,否则将无法正常使用某些服务。

为了正常使用智能穿戴设备,同时用户出于对自身隐私安全的考虑,通常会拒绝填写某类信息或填写虚假的信息来应付服务商的要求。在这一阶段,提供不完整的个人信息和提供虚假个人信息是智能穿戴设备用户隐私信息保护的两种主要方式。

1.提供不完整的个人信息。

为了获得相应服务,用户不得不提供个人基本信息来换取智能穿戴设备的正常使用。由于存在隐私顾虑,用户会选择性地提供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如性别、年龄来应付服务商的要求。

对于智能穿戴设备服务商来说,实现目标市场的扩大需要大量的用户信息,因此需要用户主动提供个人信息,如填写完整的注册表。个人注册信息的缺失也将妨碍用户间的联系,不利于智能穿戴设备服务质量的提高。

2.提供虚假的个人信息。

对于那些非常关注自身隐私安全的用户来说,他们认为在注册设备时不能填写真实的身份信息,且提供虚假信息比其他保护措施更加节省时间与精力。

然而,对于智能穿戴设备服务商而言,获取用户信息可以帮助准确分析用户行为,进而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伪造”类的隐私信息保护行为虽然保护了用户自身的隐私安全,但也会产生一定的负外部性,即会对智能穿戴设备服务商以及整个智能穿戴设备环境产生一定的成本和压力,对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造成阻碍。

四、日常使用阶段

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智能穿戴设备会实时访问用户的位置信息、健康数据、通话记录、浏览记录和运动记录等等,用户出于对自身隐私安全的考虑,会采取一些措施来限制服务商对自身信息的获取。在这一阶段,调整隐私设置权限和定期删除使用记录是智能穿戴设备用户隐私信息保护的两种主要方式。

1.调整隐私设置权限。

智能穿戴设备为用户提供了可控的隐私设置权限,如位置设置权限、图片访问权限和步数同步权限。由于存在不同的隐私安全需求,用户希望可以限制服务商对部分隐私信息的获取,因此,用户会选择调整隐私设置来保护个人隐私信息。

但这对大多数用户来说,这是一项困难又繁琐的任务,由于隐私设置需要手动调整,且位置通常不太明显,这也对用户的隐私素养提出了一定要求,如能够轻松地理解隐私政策与协议,较为顺利地调整隐私设置等。

2.定期删除使用记录。

用户可以选择将存储在设备或网络空间上的个人隐私信息定期删除,比如通话和聊天记录、运动记录、行动轨迹等,从而减少隐私信息泄露的风险。但这种方式对于那些希望定期对比个人健康、运动记录的用户不太友好,不能作为广泛采取的隐私信息保护措施。

用户在使用智能穿戴设备一段时间后,如果发现个人信息的提供非但没有带来优质的服务,甚至使其陷入邮件、电话与垃圾短信的骚扰中,用户会对此产生强烈不满,进而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来保证个人隐私安全。

1.停用设备。

为了使自己的正常生活免受侵扰,同时也保护个人隐私信息安全,智能穿戴设备用户会选择将存储在设备或网络空间上的个人信息全部删除,甚至不再使用相关服务并拒绝使用智能穿戴设备。

2.负面评价。

当用户发现其提供给智能穿戴设备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并对自身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时,用户会选择将自己的不满与抱怨通过官网负面评价、日常聊天等各种渠道传递给相关联的用户,从而影响其他用户的消费使用行为,这会给智能穿戴设备服务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3.投诉行为。

用户还可以寻求公开帮助来保证自身的隐私权益,用户可以选择直接向智能穿戴设备服务商投诉,这种方式通过用户与服务商的有效沟通,可以避免用户的流失。

此外,如果通过直接投诉并没有得到满意的回复,用户还会采取向第三方监管部门或媒体间接投诉的处理方式,依靠公众和官方的监督作用促使智能穿戴设备服务商优化隐私政策与协议,从而逐步提高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由于智能穿戴设备用户在注册使用阶段的“伪造”类行为会阻碍服务商对用户信息的获取与利用,而隐私威胁发生后的“抑制”类行为只能作为一种补救措施。

因此,为了保证智能穿戴设备服务商准确分析用户信息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也有效地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安全,进而促进智能穿戴设备良性可持续发展,

本文认为,用户在日常使用阶段的调整隐私设置权限的行为是一种隐私自我保护与防范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在分析用户隐私信息保护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引导用户采取这类隐私信息保护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穿戴   在线   隐私   智能   设备   电子设备   服务商   虚假   抑制   学者   本文   权限   阶段   方式   用户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