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给了教育一个崭新的启示

在线教育无论如何竞争,现场的教育如同演出现场,永远会焕发体验的活力,只不过,在线教育带来的“季后赛”,并不会让所有的球队入场。NBA凭什么?我们能向NBA学什么,引起我深深地思索。

首先,在组织机制上,NBA突破了传统的公司制模式。联盟成员的利益共同体是典型特征。第一场我看的是骑士与马刺的比赛,两个球队根本不在一个水准上,然而最后的比赛结果是,最后10秒钟马刺绝杀骑士。既给了主队面子、又胜了主队,还使得观众情绪始终高昂,球票和广告收入可观,又没有造假。达成这一切的默契,熟悉NBA的人心知肚明,却又无关紧要,这是机制的魅力。如果你在组织机制上更细致一点地研究,你会发现罚球线、比赛场次、明星球员、教练机制,无不体现出巧妙的设计。中国的大学,片面求大,结果千篇一律,学生被当作鸭子似的赶来赶去。美国的很多大学,尤其是优异的大学,已经明显具有NBA的特征了:加州的和常春藤的不同体系的大学系统(和联盟);各个大学的筹款方式;文理学院、公立大学、私立大学的巧妙分工;不同大学的招生模式和错位竞争;完全不同的师生比,甚至教练模式的研究型大学。美国排名前50位的大学(包含文理学院),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就像一个一个NBA的球队,谁都有粉丝;如果你看他们的学科和教授,就会发现像不同的NBA的球星,各具特点;如果你希望某个大学集中所有的优点,就会像保罗·艾伦投资开拓者那样,发现7个球星组成的球队是一个烂队。2013年,斯坦福大学决定放弃自己的公开课平台Class2Go,而加入 edX,对于斯坦福来说,输给了哈佛和麻省理工的面子无所谓,而不加入“联盟,无球可打”损失就大了。

其次,NBA建立了一种共赢需错位竞争的共识和模式:选秀的逆向选择、某个球队更换投资人需要经过联盟的同意以确保股东质量、NBA的精巧的分账模式、多种竞争的平台(广告、食品、拉拉队、门票、投资人、名人俱乐部)、公益活动与造势等等。NBA超越了传统的演出公司,巧妙地将球星的作用、篮球爱好者的作用以及学习者的作用结合在一起。就目前来讲,大学的竞争与合作还远没有达到NBA的水平,但已有一些迹象表明大学正朝这个路径前行:美国很多大学主动放弃与周边大学强势学科的竞争(匹兹堡大学没有护士和护理,让位于旁边的杜肯;而近在咫尺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在医学和历史学等方面就几乎毫无努力,而他们更不与旁边的社区学院争抢服务业的人才),美国各个大学之间最大的竞争是教育经费的竞争和生源的竞争,但同样一个区域,你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市场瓜分是策略性互补。

第三,NBA的赛场和训练值得研究。以赛代练、教练模式、小班模式、社区模式,并不是NBA独创的,但NBA做得非常有策略性,NBA在美国是一个垄断的篮球组织,但是却保持很大的活力,原因在于NBA明白,支撑NBA成功的不是球星而是观众。因此,球星后面有球队,球队后面有梯队,梯队后面有爱好者,爱好者后面是钞票,他们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客户。相比NBA,传统的大学只关注名气和竞争,很少合作,这种情况也在改观: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讲座更多的是产业界和外校的;在美国很多大学,自己的博士是不能在本校任教的;每年的大学的各种短期的研究学者、博士后、访问教授络绎不绝,谁也没有说为了知识产权而停止这样做。今天的对手,可能是明天的朋友,因此才有了多个大学合作进行在线课程和平台的开发,多个大学主动进行合作研究。

第四,NBA非常重视甚至创始了很多新技术应用:可视化的各种电子显示和视频冲击、大屏幕、各种即时在线的技术统计、音乐灯光、动画,都在支撑着球场。而各种寓教于乐的技术手段更是把观众带入NBA的主题精神:青春、活力、竞争。比赛节奏围绕观众、各种穿插的奖励活动、各种秀、比赛的进行曲、拉拉队、小丑、摄像花絮将比赛节奏松弛有度地控制起来。1946年诞生的NBA之所以能够成为NBA,是有其创新的原因的,而相比起来,传统的大学在网络浪潮中扮演着拖后腿的角色,以至于时代周刊2012年9月的标题是(面对信息技术浪潮)《大学死了,还是大学永生?》,今后的大学,在教育空间设计上也将临革命,更多的也要学习NBA赛场的“比赛建筑模式语言”。

第五,NBA精妙的规则设计都是针对创新和比赛精彩程度的。NBA从1946年成立至今,规则不断更新,逐渐脱离了传统大学联赛和篮球联赛的模式,其宗旨是以精彩为中心。如果说打架的惩罚、广告与门票、暂停的设计等等是为了公平竞争的话,那么三分球、24秒、进攻3秒和防守3秒、犯规罚球制度的不断推出,都是为了比赛的精彩而设计的。在NBA赛场四个模块之内专门设计的间歇期,除了让球员休息之外,更多的出于比赛的精彩而设计的。传统的课堂活动45分钟,其实对于现代人已经不适合了,但是,很少像NBA那样改革的。数字化浪潮以来,这种情况还是发生了变革:翻转课堂、10分钟视频、任务教学、作品教学等等,已经冲击着大学的象牙塔,其本质,也是NBA模式的。

第六,NBA的团队模式也在影响着现代教育。在NBA,一种是球星模式,比如乔丹和他的队友,某一年乔丹的收入近4000万美金,而队友神投手的收入是20万美金。对于球星模式来说,他永远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他的行为帮助整支球队有着统一的节奏和理念,能够协调、高效地运转起来去完成一个清晰的目标。并不是每个球队都有乔丹,但如果是拥有才情与激情的团队,照样可以取得成功,这就诞生了另外一种队伍:攻守兼备、配合熟练的队伍。如同美国的NBA,美国的大学既有球星领衔的球队(如普林斯顿大学),也有专攻一点的球队(比如威廉马丽和一些文理学院),更有很多攒鸡毛凑掸子结果还不错的州立大学系统,团队模式不一样,其竞争策略也不一样。

教育能否成为NBA,不但要看是否有空余的教学资源,更要看人力资源的配置。新的在线教育浪潮的那些拥有巨额粉丝的大学教授,轻易能够拿到数千万美金的创业基金,这对于传统的大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正是这个背景下,促动了大学改革的神经:再不顺应潮流,大学将不是最优秀教师的聚集地。大学要想真正新生,不仅仅在在线教育上,而在于教育理念的变化:如何从传统的篮球场,变成灯光幻影般用新技术武装的“主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马刺   文理学院   美国   球星   浪潮   启示   球队   传统   竞争   模式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