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7位帝王的皇陵,却被专家认定无考古价值,如今沦为庄稼地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虽然墓葬文化在东西方都存在,但相对而言,古代中国的达官显贵对墓葬显得更加重视——陪葬品众多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

千年以来,也正因如此,才使得盗墓贼猖獗不断。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就算再精明的盗墓贼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这就使得步入现代社会后,考古专家有了“捡漏”的机会。

可这其中,似乎并不包括位于河南巩县曾埋葬7位帝王的宋陵。

因为这处陵墓,盗墓贼和专家们全都看“走眼”了。

今宋陵遗址

庄稼汉:这是皇陵?还不如我家祖坟

皇帝的陪葬品,葬的都是好东西,算得上是集结那个时代智慧的象征。

对于考古专家来说,除了收藏价值,他们其实更看重那些陪葬文物背后的研究价值。有了它们的存在,历史便活了起来。

因此,每一座帝陵被发现后,都会受到考古学界的重磅欢迎。等保护性抢修工作完成后,帝陵还会变成一个地方性景点。

可以赵匡胤为首的宋王室陵的待遇,相比较而言,可就差太多了。

可能有人疑惑,北宋都城在东京开封府,可赵匡胤等7位皇帝却葬在巩县,这是为何?说起这个,就不得不提当年赵匡胤定下宋朝帝陵位置的一个小故事了。

在《续资治通鉴》上,记载赵匡胤曾干过这样一件事:

“既而登阙台,西北向发鸣镝,指其所曰:‘我后当葬此。’”——《卷第八 ·宋纪八》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逝世后,就葬在巩县。赵匡胤返乡祭拜父亲,感念恩情,让这位皇帝老泪纵横,接着“突发奇想”,登上高台,拿出箭矢便大喊一句:“我这箭射到的地方,就是我以后陵寝所在之地!”

于是赵匡胤死后,便真的同父亲一样,葬到了巩县。

当然,这个说法故事性略强,因此在史学界也有争议。根据北宋当时的情况,不少历史学家也曾做出推断:赵匡胤之所以将巩县作为宋朝帝陵,除去父亲的缘故外,还同他想迁都洛阳有关。

开封到巩县有136公里路程,而洛阳到巩县不过五十几公里的距离。从帝陵位置的选择上确实可以推测,赵匡胤将帝陵确认在此,或许真有着“投石问路”的打算。

但很显然,直到赵匡胤去世,迁都也没有成功。

可开国皇帝都葬在这里了,后面继位的皇帝就是心有不满,也只能憋着。于是,巩县也就成为了宋朝的帝陵。

巩县宋帝陵埋葬的皇帝不多,却也有足足七位。

北宋共有9位皇帝,从宋太祖赵匡胤,到宋哲宗赵煦(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所虏,不算在内)的7处墓葬,都在巩县一处不大的地皮上四散分布着。

算上赵匡胤亲爹赵弘殷的墓地,美其名曰“七帝八陵”。

这还不算,帝陵的周边还有不少皇后墓,比如依附于宋太宗永熙陵的李太后陵,依附于太祖永昌陵侧面的章怀潘后陵,仁宗永昭陵附近的光献曹后陵...

除去妃嫔墓地的依附,大臣墓也必不可少,比如北宋两位著名的臣子寇准墓以及包拯墓,均分布在此。

可怜兮兮的包拯墓

北宋之后,据闻那些从开封前往洛阳的汉人,无论乘船还是骑马,经过巩县包拯和寇准这两大清官的墓地时,都会“武馆下马,文官下娇”,表示尊敬,时间足够充裕的话,甚至还会顺带上前祭拜。

那个时候,规模庞大的宋帝陵还是比较“热闹”的。

但经年过去,朝代更迭,巩县宋陵也逐渐没落了,以至于到当代被专家评判为“没有考古价值”。

当然,专家们做出这个判断,并非没有根据。如果你亲身去往宋陵,或者查过相关资料就会发现,这个帝陵同其他封建王朝的帝陵完全不一样。

他既没有豪华气派的装修,也没有不绝如缕的游客。有的只是几块露出地面的石刻雕像,以及分布在雕像附近大大小小的农田。远远看去,帝陵同现代农村的普通墓地,并无多大差别。

这样“朴素”的帝陵,世上少有。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辉煌的帝陵变成如今这样凄凄惨惨戚戚?这同赵匡胤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盗墓贼来了,都得扔点钱再离开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从殷商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存在。殷氏尚鬼,在墓葬布置上恨不得将帝王生前的所有荣光一并带入地下。

从此之后,“厚葬”之风盛行,几乎每个朝代,每一任帝王都延续了这种旧俗。个别朝代就更是特立独行,器物陪葬尚且嫌不够,还得配上活人。

而这一切,往往是从帝王继位的那一刻,便开始准备了。

但自赵匡胤开始,帝陵就出现了一种绝对新潮的丧葬观念。

宋朝尚文,且通过《东京梦华录》等书的描述就会发现,宋朝商业发达,经济繁荣。这样的王朝,皇帝的日子不会难过到哪里。

但身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本来按照惯例,他就该将给自己修陵寝的事提上日程。但赵匡胤却搞起了创新,坚持不修建陵寝。而这与他的节俭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赵匡胤生于没落世家,早年颠沛流离,过着普通百姓的苦日子。哪怕黄袍加身后,节俭之风依然不减。

逢年过节,赵匡胤给母亲送礼也只有几贯钱;女儿穿一件金丝羽衣,被他臭骂一顿;自己坐的轿子褪色多年依然没换过。历史上评价赵匡胤为“抠门皇帝”。

因此,赵匡胤自打登基,就没想过将自己的陵墓修的多么豪华。并且,赵匡胤在丧葬规制上的改变还不止如此。

赵匡胤总结了前朝墓葬规律,发现那些帝王陵寝虽然陪葬多,但历经多少个朝代,早被盗墓贼洗劫一空。

一想到这个,他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简葬”方针。

盗墓贼不就是为了墓地里那些值钱的东西吗?我简葬,你总不能为了那么点“小钱”,跑去墓地里挖我尸体吧?

所以以他开了先河,宋朝后来的皇帝也只能遵循这个规律。

可事实证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或者说,皇帝们眼中的“薄葬”,同寻常老百姓们的薄葬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个皇帝,就算再薄葬,墓地里埋的东西也比普通人墓葬里的值钱。

于是,这些盗墓贼该偷还是偷。

而由于宋朝皇帝们自以为墓葬简单,无人会来盗,再加上生前也未进行陵寝的准备事宜。这就导致在墓葬机关这块,他们并没有什么精心设计。在盗墓贼眼中看来,宋陵那些小儿科的东西,分分钟就能破解。

因此,尽管从赵匡胤开始简葬,但到了北宋末年,该来的还是来了。

首先是对中原有狼子野心的金人,在中原扶持的傀儡“大齐皇帝”刘豫,第一个对宋帝陵进行大规模的洗劫。

不过,当时刘豫并没有对墓葬“赶尽杀绝”,一直到金兵强占中原后对宋帝陵进行二次洗劫,这才彻底将这座帝王陵损毁。

墓葬藏品本就不多,还不设机关,被盗的盗,被破坏的破坏,以至于到元朝时,宋帝陵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

而且刘豫以及金兵对宋帝陵的盗窃是明面上的,是大规模的。谁能说得准他们走后,当的老百姓有没有偷偷钻进去,收拾他们留下来的“残羹剩饭”?

因此,在几百年间,宋帝陵实际上已经经历了数不清的盗窃。到明清以及近现代,就算有意识地要维护宋帝陵,也无济于事了。所以有网友戏称:就算盗墓贼来了,都得扔点钱再离开。

那些被盗的且极具有研究意义的藏品不可能会回来,也只有那些人们挪也挪不动,搬也搬不走的石像们留在这里。在风雨洗礼下,见证这一座座帝陵渐渐衰落下去。

结语:

看北宋帝陵如今的样子,不免让人为之唏嘘,毕竟,能混的这么惨的帝陵也是少有,更别提宋朝还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都空前繁荣的一个时期。

不过近些年来,随着媒体的宣传,宋帝陵也得到了关注。

网上有人戏称它虽地下没有宝藏,但同秦始皇陵、明十三陵、清帝陵相比,那些荒凉的景象,那些饱经风霜的石像,也让它变得更具一种历史的沧桑之美。

有了关注度,紧随其后的,便是政府也付出了行动。

从2019年开始,河南省地方政府开始征收帝陵附近的农田,用来建设未来的“北宋皇陵遗址生态文化公园”。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本来一贫如洗的宋陵,再怎么修建也指标不治本。

放眼望去,如今宋陵依然被大片的庄稼地覆盖着。而对于修建“文化公园”一事,从经济角度考虑,或许对当地财政收支来说是件好事,但这究竟是不是最适合宋帝陵的保护措施,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宋陵如今破败的现状,就是真实历史交给我们的答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6

标签:帝王   庄稼地   陵寝   洛阳   墓葬   皇陵   宋朝   北宋   朝代   墓地   皇帝   东西   价值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