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绪情感发展会受到同伴关系的影响,反之就会阻碍其自尊发展

通过查阅文献可知,在有关同伴关系与偶像崇拜的研究总体数量偏少,其中陈赛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同伴关系在性别介入后,能正向预测男生偶像崇拜水平。

薛良基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中学生人际关系和偶像崇拜的三个原因都相关,说明人际关系好的学生更倾向于偶像崇拜。邓宋君的研究将偶像崇拜视为控制变量,研究发现:在有偶像的初中生中,男生更不容易感知到同伴恐惧或是自卑。

刘嘉琦通过沙盘干预来探究初中生同伴关系对偶像崇拜的影响,研究发现:越受同伴接受的初中生越容易理性崇拜,相反在与同伴接触中越容易感到恐惧或自卑的初中生,越容易非理性崇拜。

综上可知,初中生的同伴关系与偶像崇拜之间存在明显相关,同伴关系的质量会影响偶像崇拜的态度倾向。

同伴关系和自尊

同伴关系与自尊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高自尊者即使在同伴交往中遇挫,也不会因此贬低自己或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低自尊者如果在与别人交往时遭到拒绝,他们就会更加不自信,并且在今后与人交往时可能会出现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从而使得他们不容易主动去社交,长此以往造成同伴忽视。

不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都有社交需求,儿童的社交对象主要来自同伴,如果个体能让同伴接纳,那他的这种需求就会获得满足,同时他的自尊水平也会较高。赖建维研究发现:如果个体同伴关系比较好的话,也会鼓励他的自尊进一步发展,相反,如果个体同伴关系不好的话就会阻碍其自尊发展。

张丽华和宁微研究发现: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也会受到同伴关系的影响,个体可以通过与同伴交往获得归属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将有利于激发个体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促进其自尊的发展。

杨兆山发现自尊水平和个体自我评价有关,而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身的一种客观的自我认识,如果个体同伴关系好的话就可以有助于其建立这种客观认知,进而提升个人的自尊水平。

姜欢珍研究对象是在内地读高中的新疆学生,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学生自尊与同伴关系显著正相关。赵彩梦发现:初中生的自尊和同伴关系显著相关。综上可知,初中生同伴关系与自尊存在明显的关联关系,两者相互影响。

Cheng的研究对象是差不多大年纪的学生,这些学生之间的区别在于其中一部分学生是影迷成员,研究测量他们的自尊和自我评价的程度。结果表明:是成员的学生比不是的学生自尊程度更低,并且他们会更轻易地对自己进行负面评价。

Cheng认为这类学生通过参加来获得比较稳定的同伴关系和社交地位。薛良基认为:自尊程度高的中学生更倾向于崇拜偶像的道德品质和外表吸引力。

董颖研究表明大学生自尊水平越高,偶像崇拜程度越低,反之亦然。综上可知,初中生自尊与偶像崇拜之间存在相关,自尊水平会影响偶像崇拜的程度及其崇拜态度倾向。

赵彩梦的研究是将自尊作为了中介变量,而自变量是同伴关系,因变量是自我同一性,研究结果是自尊在这两个变量之间有中介作用。

高超的研究是将自尊作为中介变量进行研究,其中同伴关系是自变量,学习成绩是因变量,最后证明自尊起到了中介作用。

薛良基以自尊为中介变量,研究了青少年人际关系与偶像崇拜之间的关系。董颖以自尊为中介变量,研究亲子依恋对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影响。综上可知,同伴关系可能会通过自尊水平的高低对初中生偶像崇拜产生影响,因此将自尊作为中介变量,考察其在同伴关系和偶像崇拜之间的关系。

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社会支持指个体在自己人际关系网络中可获得的支持性资源,常被作为调节变量去探讨变量间的调节作用,本文也将社会支持作为调节变量。查阅文献可知,社会支持会影响个体自尊,彭欣发现:个体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都和自尊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关联,而且支持的利用度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范兴华的研究提出:友伴的帮助对个体的自尊水平有很大的影响。

张奇和王锦的研究表明:与自尊最相关的支持是来自好友的支持,把社会支持引入对自尊水平预测的回归方程中,回归呈现显著。张洪霞提出农村初中生自尊与社会支持之间明显相关,这两者共同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

综上,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将社会支持作为调节变量,用于同伴关系、自尊、社会支持及偶像崇拜四者之间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探索自尊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据研究可知,初中生同伴关系状况整体良好,说明初中生上中学后逐渐脱离父母,处于渴望与他人尤其是同龄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成长阶段,乐于与人交往。在性别方面,男女生的同伴关系差别并不明显,这与杨婢、赵彩梦研究结论基本相符。

因为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此时的初中生个体身心发展很快,他们的内心一方面渴望自己独立,希望家长、老师把自己不要在当做小孩看待,另一方面他们又有一定的依赖性,当他们离开父母的庇护之后,就渴望寻求新的归属感,

这种渴望会促使他们产生想要与别人进行交往的冲动,这就是所谓的交往动机,动机加上行动便构成了同伴的交往,初中生都需要这种交往活动来获得满足感。在年级方面,初一的同伴恐惧、自卑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年级,这与邓宋君研究结果一致。

因为初一学生刚远离熟悉的地方,他们初次进入新环境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以便尽快适应新环境。

而其他年级的学生已经在适应了这个环境,他们不再要求同伴数量,他们更乐于寻求高质量的同伴,并且意识到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促进他们学习进步,这时个体的目光从自我转向群体,开始在乎别人的看法,在交往时不会任性要求他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是保持谨慎的态度与对方沟通协商交往规则。

在生源地方面,初中生的同伴接受维度出现了明显不同的结果,其中农村学生不如城镇学生的同伴接受度高,这与马戎骏、姜卓君研究结果存在不同。

可能因为城镇的学生从小的所见所闻相对更宽广,见多识广能培养他们的自信,从而在交往时他们更容易向同伴表达自己,在交往时处于主动地位,同时也容易被同伴所接受。

而造成研究结果差异则可能是由于选取的被试来源不同、测量量表不同等导致。在是否为班干部方面,相较于班干部的同伴恐惧、自卑程度较低来说,非班干部同伴接受程度也较低。

这可能是因为在学校中班干部由于自身职责所在,他们平时需要和更多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充当了同学们与老师们之间的沟通桥梁,同时班干部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在一些公开场合展示自己,这样他们会比非班干部的同学更容易让其他人注意自己并了解自己,他们也会在更多的公共场合展示自己,故更易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并且也更自信。

初中生偶像崇拜的特点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有偶像的初中生占调查人数的65.5%,这说明大多数初中生都会进行偶像崇拜。在性别方面,初中生偶像崇拜倾向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其中男生理性崇拜倾向程度更高,而女生非理性崇拜程度更高。

这与王琰、刘嘉琦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因为女生更偏好欣赏偶像的外在特征,所以女生更可能对偶像产生迷恋态度或幻想与偶像的接触,从而导致女生的非理性崇拜倾向更高。

而男生对偶像外貌关注程度要低于女生,他们更倾向于关注偶像某一方面才能,并想要与之一较高低,所以男生的理性崇拜倾向更高。在年级方面,初中生偶像崇拜倾向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其中初一年级的理性崇拜倾向明显更高,而初三年级的非理性崇拜倾向也明显更高。

这与王楠、李丽兰研究基本一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初一学生刚踏入中学校园,虽渴望逃离父母管辖,但内心还是会惧怕父母权威,所以他们在崇拜偶像时的态度会比较克制,不会做很多出格的事情,所以初一学生理性崇拜倾向更高。

而初三学生面对更大的学习压力,这样的压力可能会激发与父母间的矛盾,而此时他们又需要一个情绪发泄渠道,所以他们在进行偶像崇拜时可能投入更多的感情从而导致非理性崇拜倾向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同伴   往时   社会支持   关系   初中生   变量   倾向   崇拜   班干部   个体   情绪   偶像   程度   中介   水平   儿童   情感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