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迁居南阳,成就了自己


诸葛亮为什么迁居南阳隆中卧龙岗?有道是“草不秀瘠土,巨鱼不生小水”,“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古人已经给出了答案。

研究诸葛亮,一定要结合东汉末年的历史大背景,找出翔实资料,理清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根本原因。今天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温疫肆虏

东汉末年所处的时间,在自然环境史上正处于一个小冰河时期,气候变化急剧,异常天气频发,使得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这是天灾。但建安间“阴阳失序,寒暑易节”却让温疫肆虐很长一段时间。安帝元初六年夏四月,会稽大疫。

  延光四年冬,京都大疫。

  桓帝元嘉元年正月,京都大疫。二月,九江、庐江大疫。

  延熹四年正月,大疫。

  灵帝建宁四年三月,大疫。

  熹平二年正月,大疫。

  光和二年春,大疫。

  五年二月,大疫。

  中平二年正月,大疫。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

同时代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张仲景一大家子二百多人,在不到十年间因瘟疫损失了三分之二。

大家熟知的,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曹操大败,主要原因一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战,第二个就是军士感染瘟疫人数太多,失去战斗力才撤军的。东汉末年瘟疫之流行可见一斑。

诸葛亮选择居住南阳城西郊隆中卧龙岗上,远离闹市,不扎堆,不聚集,今天看来也是一种科学的防疫措施。

二,粮食危机

公元189年始,董卓进入洛阳,坐上丞相之位,废长立幼,“号曰尚父”,大权独揽,排除异己,淫乱宫闱,社会各阶层矛盾激化,一方面物价飞涨,一方面粮食急缺。吃饭成了主要问题,人民食不裹腹,饥民脬尸荒野,“汾晋之间萧然”。《魏书·董卓传附李傕郭汜传》记载:汉献帝逃回洛阳时,“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

粮食危机在何进招董卓进京之时,己经存在了,关中地区的饥荒尤为严重。李傕、郭汜在长安击败吕布、王允,劫掠献帝后,两人之间又发生火并,打了几个月。“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张济(张绣的从父)去为两人调停,希望两个人不要再打了,但是,架不住张济自己军中早已断炊,“济饥饿,至南阳寇略”,跑到南阳来了。后跟随曹魏的,将领王忠是当时的亲历者,他为了活命不得不吃人“三辅乱,忠饥乏噉人。”后来曹丕开玩笑,把路边的骷髅挂在王忠的马鞍上,以此嘻笑王忠在关中,吃人求生的经历。

193年,曹操和吕布大战于濮阳,就是因为蝗灾过境、粮草不继,而被迫休战“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

在这种粮食紧缺,食不果腹的状况下,诸葛亮选择在卧龙岗“躬耕陇亩”“种植桑麻”就是一种最有效的生存方法。

三,屯田制度

曹操迎接献帝到许都,修建宫殿,恢复宗庙社稷制度,朝廷日渐稳定,196年便立刻版布屯田令,以解燃眉之须。 

《魏书·钟繇传》显示:“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尽亡,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勤劝百姓,垦田特多”屯田所获,使曹操征关中时,“得以为资”。曹操的屯田制度,也是当时汉献帝,恢复民生的主要政策。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玄为袁术所属豫章太守,玄将亮与弟均之官”,从父诸葛玄刚当上豫章太守,就给诸葛亮和诸葛均安排了官职,当时的两弟兄年龄还小,安排做的什么工作呢,据多方考证,他俩应该就是”田官或屯田官“,因此诸葛亮躬耕陇亩,劝农耕桑,指导农业生产,也就顺理成章了。

四,南都帝乡的经济势力

此时的南阳郡,是全国的经济大都会,东汉时期的优质商品粮基地,南阳做为帝乡,贵人乡,陪都〈经济之都)等地理区位优势凸现,又是东汉开国功臣的主要聚集区,据《汉书》诸传记和《百官公卿表》统计,南阳籍官吏18人,大多任职九卿;《后汉书》诸传记统计,东汉南阳籍官吏达154人,其中任职宰相的27人,任职公卿侍郎(相当于今天的部长级)的38人,南阳人被封侯王的120人。

刘氏在南阳建立了更始政权,覆灭了王莽的新朝;刘秀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南阳人是主力军,是刘秀得天下的中坚力量,文臣武将多为南阳人。南阳的人才数量,反映了南阳汉代文化的整体水平。 二是门类齐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行各业。这些人才群体共同形成宠大的人才网络体系。

东 汉的南阳沃野千里,河流纵横,朝廷也舍得为帝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前有召父杜母兴修水利,后有兴屯利民之法,又有天时地理眷顾,(土地肥沃,保土保壤,雨量均匀分布于作物生长所需的各个阶段〉故此,物产丰富,物资富饶的南阳。吸引了袁术、孙坚、刘表、吕布、曹操、张济等军阀的目光。

《三国志·袁术传》说“术得据其郡,南阳户口数百万”,也侧面印证了南阳人口上百万的事实。

五,南阳厚重丰富的文化


明代何宇度的《益部谈资》中,有这样的记载:“先主寓荆州,从南阳大姓晁氏贷钱千万,以为军需,诸葛孔明担保,券至宋犹存。”


《史记·晁错传》“索引”载:“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成书于三国时期的类书之祖《皇览》也记载:“朝冢在南阳西鄂县,今西鄂晁氏自谓子朝后也。”东周以降,晁氏繁衍南阳,终成望族。


南阳晁氏是周王子姬朝的后裔,王子朝奔楚,为南阳带来了礼乐器皿和大量的周代藏书,这些书籍包罗万象,涉及各个门类,有政治、经济、军事、制造、天文、历法、农业生产等等,这些图书被广泛传阅,使南阳在两汉时期人才辈出,东汉末年同时出现了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等著名人物,这些图书也成了诸葛亮获取智慧的源泉,也是青年诸葛亮机缘巧合的融进南阳上层士族的社交圈子。并被南阳隐士黄员外招为女婿。《诸葛氏家族》记载“亮弟(诸葛均)娶妻南阳林氏女,期间生子名望”。

也可以说,是诸葛亮勤勉好学、积极向上的作风,在南阳逐渐被士绅阶层所认可。只有这样,诸葛亮才可能作为担保人,帮助刘备“贷钱千万,以为军需”。

结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表明自己选择落户在南阳隆中卧龙岗,一是谋生自保,储备知识,二是有所担当,以待天时。事实也证明,诸葛亮选择南阳,南阳也成就了诸葛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南阳   豫章   关中   建安   卧龙   洛阳   东汉   正月   诸葛   粮食   成就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