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四川山村41年连续收到神秘信封,发现背后藏着一位“伟人”

“不吉利”的神秘信封,四十多年从不间断,却无人认领

“杨远清的信,收一下!”邮差大声喊道。

“可我们这里没有这个人呀!”收发室的人一脸无奈,摊开双手说道。

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封信了,从1973年起,顺河乡一直收到“杨友富”从云南寄来的信,四十多年来,每年三到四封,从不间断。

七十年代的信,并不像现在一样送到家门,而是统一放到一个收发室,自己去取。

可这些来自云南的信,却放在四川乐山夹江县顺河乡的收发室里,一直无人来取,就连具体的地址也是错误的,收件人更是查无此人。

没办法,收发室的人只好把信退了回去,可没过多久,信又寄了回来。

这信来来往往四十多年,这本是一封封普普通通的信件,却让村民们对信谈之色变。

当时有个村民就想:既然这信那么久没人认领,要不我拆开来看看里面写了什么?

于是他趁着收发室没人,偷偷把信封拿了出来。可就在他拆开信封的一瞬,还没来得及看内容,就被掉下来的砖块砸伤了手臂。他吓了一跳,慌慌张张地把信塞回信封,扔回了收发室。

村民们就在想,这信这么久没人领,收件人该不会早已不在人世吧?再加上偷拆信封被砸伤的事,大家纷纷猜测这是“鬼信”,不吉利,谁看谁倒霉。

当地一名记者听说后,决定解开信中的谜团。于是,他来到顺河乡探索信件背后的秘密。可村民却对此避口不谈,摆摆手说不知道,仿佛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一般。

记者并不相信迷信的说法,他觉得信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经过长途跋涉,他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来到了寄件的地址:云南省临沧市半个山头村。

半个山头村坐落在云雾缭绕的地方,这里交通闭塞,从镇上到村里,走路就需要四五个小时。

记者辗转打听,终于在村子里打听了到了一个93岁的老人,竟然正是坚持了四十多年的寄信人杨友富。

半个山头村的村民们对杨友富赞不绝口,他教村民编竹篓、竹筐、筛子等编织品,对大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帮助。

记者在村里人的带领下,来到杨友富的家。他看到一个老人,靠在二楼的藤椅上,大口大口抽着烟,惆怅地眺望着远方。

记者上前问他:“您是不是往四川乐山夹江县写过信?”

老人有点耳背,没有听清,记者又大声问了一遍。

老人黯淡无光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他说:“是啊,我有个儿子在那边!”

杨友富像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讲述起了自己的经历。谁也没想象到,这个老爷子的背后,竟然藏着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

坚持写信,怕儿子忘了自己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鬼子切断了中国的很多运输路线。为了保证国际救援物资的顺利到达,中国人修建起了滇缅公路。

可4年后,日本鬼子企图再次把这条运输路线切断。

1942年,为了保护滇缅公路,第一批远征军奔赴了战场,而杨友富就是第一批远征军中的一员。

他被派往豺狼虎豹、蚂蟥巨蚊的无人区野人山,没有谁知道,他即将面临的是什么。

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远征军终于取得了胜利。杨友富所在的98团,在行进的路上,遭遇了日军的突然袭击,许多战友都在那场战役中牺牲了。他也为了救一个7岁的男孩,而身受重伤。

由于伤势严重,又没有路费可以回家,他不得不孤苦一人,留在了位于缅甸交界处的云南省临沧市的半个山头村。

他靠着从前年少时,在四川学的手艺编竹筐、竹篓为生。为了到镇上卖竹篓,每天天没亮,就要起床,交通不便,他只能依靠双腿走四五个小时才能到达。

伤势稳定后,他想起了远在四川的儿子。他始终记得,儿子因为用刀太急,而被割伤的左手中指。他怕儿子不记得自己,就想通过写信告诉他,自己还活着。

令他没想到,儿子杨云清顺利回信了。这个好消息让他异常激动,当得知儿子刚生了孩子,还特地寄了一双婴儿鞋给他。

杨云清得知父亲在云南用的镰刀不好用时,也回寄了2把家乡的军镰刀。可谁知,云南一场地震后,再也没有了儿子的消息。

当他再次给儿子写信后,发现所有寄出的信,都被原封不动地寄回来了。每当拿到退回的信,他总是深夜一人躲在厨房里,把所有的信件,化作思念投进火中。

眼看着年龄越来越大,他担心自己撒手人寰,他别无他求,只希望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能再看儿子一眼。

为此,他求助《我该怎么办》栏目组,希望能够帮他,找到远在四川的儿子。

找到儿子,却拒绝相见

几经周折,儿子杨云清终于找到。

此时的杨云清已73岁,看到记者的到来,非常热情地交谈。可当得知是为父亲杨友富而来时,他立马躲进了房间,将记者拒之门外。

为何杨云清听到父亲的事就立马躲起来呢?这得从杨云清未满1岁时说起。

杨友富19岁时,正在家里忙着盖房子,可突然爆发了“七七事变”,年轻力壮的杨友富想要保家卫国。他没有办法,只好抛下发妻和未满1岁的儿子,成为一名远征军奔赴战场。

他离开的那天,山上开满了油菜花。然而,对妻子而言,从那天起,她再也没有欣赏美的时光了。

日子艰苦,她不但要养大襁褓里的儿子,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所有压力都压在一个女人瘦弱的肩膀上,她日思夜想,多么渴望自己的丈夫赶紧回家呀!

在巨大的压力下,杨云清的母亲疯了,每当油菜花开,她的情绪都会异常激动。没过多久,她就抛下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改嫁他人。

杨云清一直过着吃着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因为无父无母,他总是被人欺负。尤其是自己被割伤的中指,总会被同龄的孩子拿来嘲笑。每当这时候,他多么希望父亲能够在身边,保护他,替他出头。

杨云清先是被父亲无奈“抛弃”,又被母亲无情丢给了爷爷奶奶,无父无母的遭遇,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深深地伤害。

可即便如此,当他得知父亲还活着时,他仍然激动得不得了。

有一天,杨云清收到一个叫“杨友富”的人来信,自称是自己的父亲。他欣喜若狂,得知父亲是为国争光,才明白自己并不是无父无母的孩子。

他积极回信,希望父亲能赶紧回家跟他团聚,然而,当他问起父亲什么时候能回来,可父亲的回信,打破了他的希望。

杨友富告知儿子,自己已在云南安家,不会再回来了。

原来,杨友富伤势稳定后,因为没有盘缠回家,就娶了当地比他小10岁的戴巧地,生了三子三女,如今四代同堂,共有50人。

这个消息就像晴天霹雳一样砸在了杨云清的头顶,他回寄了2把军镰刀,希望父亲不要忘了自己这个儿子。可没想到,父亲从此再也没有回过信。

他认为,父亲一定是在云南有了新家,儿孙满堂,心里早已不在乎自己这个儿子,所以再一次把自己抛弃,于是就怨恨起了父亲,就再也没有给父亲写过信。

后来,因为笔画原因,邮递员错把“杨云清”当成了“杨远清”,再加上地名更改,当时的“房修公社顺河大队”已改为了“顺河乡龙兴村”。

所以才会出现开头“鬼信”的传说,而这两个内心彼此牵挂的人,就这样因为一场误会,让双方就这样错过了40年!

这些信,没有“不吉利”,而是一个父亲对远方儿子无限的思念,哪怕儿子收不到,他也不愿放弃。

“土”味情话,是他表达爱的方式

在节目现场,面对同父异母的弟弟,杨云清非常抗拒。

现场专家告诉他,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父亲坚持在给他写信。可父亲给他写的信,一次次充满希望寄出,一次次又被失望退回,只能灰心丧气地投进厨房的灶台。

他这才知道,父亲并没有放弃他。而是因为云南当时发生了地震,才中断了通信。得知父亲心里始终有他的那一刻,他终于留下了泪水,放下对父亲多年的怨恨。

每个子女,不管多大年纪,心里始终渴望父母的爱。

2014年5月12日,杨云清带着一家六口前往云南,去见阔别72年的父亲。

得知儿子即将到来,杨友富激动地无法入眠。

经过长途跋涉,杨云清一行人,终于在凌晨抵达了杨富友家。当他看到93岁的父亲等在门口屋檐下,他忍不住哽咽地喊了一声“爸爸!”

这一声“爸爸”,是他对父亲72年来的思念,更是放下了对他的怨恨。

杨友富虽然早已不认得儿子的模样,但他看到儿子残疾的中指,就知道这就是自己的儿子。

他说:“真的是你哇!这个指头是你还不到1岁的时候宰断的。”

父子俩一见如故,可杨友富现在已经云南化,听不懂四川话,而杨云清更是不懂云南方言,只能靠儿孙的翻译。

杨云清拿出为父亲带来的礼物,一包故乡的“土”。杨友富看到后,开心得像个孩子。

虽然这份礼物不值钱,但对于杨友富来说,却是最宝贵的东西。

晚上,他们俩躺在一张床上,可即便语言不通,但他们依然有说不完的话。

就算时隔多年,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依然没有改变。

由于地里的农活离不开人,杨云清只待了两天就离开了。离开前,他依依不舍地对父亲说:“老汉,过年我再来看你!”

杨友富站在门口,看着儿子渐行渐远地背影,流下了不舍的泪水。他不放心,让云南的儿孙跟着一起,去看看自己的家乡,看看儿子杨云清的生活环境。

亲情,是一辈子的血脉,斩不断,割不掉。

就像诗人王维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虽然杨友富已在他乡生儿育女,但他仍然思念远在故乡的妻儿,因为故乡是他的根。只可惜年迈体弱,他再也回不去了,但他让云南的子孙随着儿子杨云清回到故乡看看,看看自己和儿子曾一起生活过的地方,也算是圆了自己一生的遗憾吧!

杨云清深知父亲的遗憾,特地到山上去挖了一堆土,接了一瓶水,让云南的亲人带回去给父亲种花,以解父亲思乡之情。

因为历史的原因,造成了父子的分离,但即便如此,杨友富始终记得自己的家在哪儿,只是可怜他再也无法回去。

家,到死都不会的地方

其实,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我该怎么办》栏目现场的情感专家曼华,声泪俱下说起父亲四九年因为战乱到了台湾。

从三年级开始,她就负责帮父亲给远在浙江的奶奶写信,信的第一句话是“阿娘,儿子不孝!”

每次,父亲总会让她把写好的信,泡在洗米水里,这样就可以防止信件过香港时,被下雨淋湿。

后来,直到寄出的信被一次次退回,她的父亲才知道,信其实是寄不回浙江的。

2011年,她的父亲去世半年前,意识已经开始模糊,但他仍然一直跟女儿讲:“我想回(浙江)家,你要好好努力,有机会一定要回浙江,那里有你很多的兄弟姐妹!”

亲情就是,无论我们人在哪里,总会记得那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我们的亲人,那里是我们的根。

历史原因,虽然拉长了他们的距离,但却隔断不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岁月虽然阻断了他们的联系,但却阻断不了对彼此的牵挂。

亲人只有一世的缘分,我们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唯有在还活着的时候,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天,才能让自己不留遗憾。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临沧市   信封   夹江县   竹篓   收发室   远征军   云南   浙江   山头   山村   伟人   回信   父亲   儿子   老人   神秘   记者   发现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