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尽可能都让大家放下心

如果一个人让大家都能放心,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这样可以相聚、牵手、拥抱,甚至可以成为知己。我们知道,能让人放心的人常有这样两种情况:

一、此事让人放心,彼事不一定让人放心;

二、此时叫人放心,彼时不叫人放心。因此所谓放心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特别是环境一变,感觉就变了,心思也就变了,历史上,此类人并不少见。

汉高祖 刘邦

刘邦是一个尽可能做到让人放心的人,他不让人带着疑心跟着自己闯天下,这样大家的劲就会往一处使,可以成就大事业。但细想一下,这里面还是有心计可究的,即让人放心也是一种心计,只不过不易被人察觉罢了。

乘机出手,找到人生出路

欲成大事必须善于藏心,在藏心的过程中等待机遇。一个人光想成就大事或有所作为,若没有好机会也是很难成事的。刘邦立汉,就是抓住了秦末天下群雄四起这一机会而起事的。

刘邦在山中早已闻知陈胜大泽乡起义,天下响应,心想自己也不能久居山中,正待机而起。见樊哙带来沛县令和萧曹的口信,十分高兴,当即率徒众离开山林,与樊哙一同启程。

当刘邦率徒众来到沛县城下时,沛县令紧闭城门防守,不予接纳人城;同时,想诛杀萧何、曹参。萧、曹恐惧,越城投奔刘邦,以求受到保护。刘邦在绸绢上写信,捆绑在箭杆上射入城中,向城中父老说:“天下人受暴秦的苦难,已是很久了,今日父老虽为沛县令守城,但天下诸侯并起反秦,沛城即将遭到屠杀。如果大家都起来共同诛杀沛县令,推选出一位首领带头响应诸侯,你们的家室都可以得到保全。不然的话,父子都将遭到屠杀,那就太不值得了。”

于是,城中父老率领子弟共同杀死沛县令,开城门迎接刘邦入城起义,刘邦的机会抓得很好,他已从烽火燎原的政治形势中看出,秦政不会太长久了,如果趁天下皆起义时,也起兵自立,可能会有所发展的。

在人心上大作文章

服德,服怨,难服人心,欲成大事,收买人心、取得众人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刘邦在收买人心上技高一筹。

刘邦举义后,带领众人进了沛县县城,入城后,城中父老说:“当今天下大乱,各路诸侯想推举他为沛县令”刘邦推辞说:并起反秦,如果选择将领不当,将会一败涂地。我不是爱惜自己的性命,只是担心自己的才能薄弱,不能保全沛县的父老兄弟。这等大事,愿大家推举可以胜任的人。

当时在场的萧何、曹参都是文官,爱惜自身,顾虑多端,担心大事不成后被秦朝诛灭全家;同时,萧、曹又深知刘邦能成就大事,便都推举刘邦。 刘邦还是多次推让,但众人谁也不敢领头起义,最终还是推举刘邦做了沛公。

刘邦自第一次去关中,在咸阳纵观秦始皇帝车驾出游之后,便做起了皇帝梦。沛县父老推戴他为沛公,他喜在内心,但表面上却再三推让。刘邦深知在场的人谁也不敢为首领,他的推让再三,是为着表明他带头起义不是出于私心,不是为了封侯称王,而是在父老子弟们的再三推举之下,不得已而为之,目的是救民于水火;同时也是为着起义后有效地管束部下;既然是众人推举,众人就应当服从管束和指挥。

刘邦与多路起义军首领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起义不是为了封侯封王,而是把起义的第一天,视为路上夺取皇帝宝座征程的起点。所以,当他答应沛县父老做沛公时,便胸有成竹地把起义的仪式办得庄严隆重,与众不同。

在沛县县府的大庭之中,刘邦带领父老子弟们祭祀黄帝与蚩尤,这因为黄帝是传说中上古的五帝之首,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又善于战略战术;而蚩尤作为南方部族的首领,首创各种兵器,又英勇善战。

凡事有小就有大,有弱就有强。刘邦从此拉开了角逐天下的序幕。

瞒天过海,巧与强敌周旋

人与人之间实际上是不平等的,可以说,所有人人格上是平等。但是由于地位、文化修养、政治经济实力甚至体力上的差异,事实上并不平等。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强敌,一个有欺人之心而又盛气凌人的强者,那你该怎么办?是卑躬屈膝,还是不卑不亢,是勃然大怒,还是巧妙周旋。

一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以刘邦等人的机智化险为夷,通过这件事,刘邦对项羽有了进一步认识:这个人毕竟年轻,不像别人传说的那样了不得。项羽则认为:像刘邦这样懦弱的人,尚不是自己的对手。

项庄舞剑

刘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率先进了咸阳,结果不但没有当成关中王,还给谪贬到巴蜀去。他一肚子的怒气直往上涌,即刻调兵遣将,准备去和项羽拼命。萧何赶忙劝道:“人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大丈夫做事要审时度势,能伸能屈。项羽眼下势大,我们只能暂时顺从他,先去汉中,以巴蜀为立足之地,安抚百姓,养精蓄锐,广招天下豪杰,以求东山再起。您可千万不能为了一时的得失荣辱而去白白地送命!”张良也劝道:“汉中虽说离关中远了点,可那里物产丰饶。北有秦岭为屏,南有巴山横亘,控制荆楚之路,又据巴蜀之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胜券在握。大王去了那里,正可以大展宏图,这是老天爷赐给你的好地方。您怎么舍得轻易放弃呢?”刘邦听了,转怒为喜,同意去汉中。

实际上,刘邦除了巴、蜀二郡外,又能兼领汉中郡,这还是张良努力活动的结果。

刘邦自知现在不是项羽的对手,欲打不能,欲罢不休,只得巧妙地与项羽周旋,以后再图发展。这也不失为高明之策。

不争锋芒,越安全越好

不争锋芒,势弱先忍,势强当起,不失为做大事之人的本色,昭烈皇帝刘备流离蜀中,终定三足鼎立之势,偏安一隅。与当年南宋赵构偏安汴京,不图北上不可同日而语,刘邦忍为蓄势待发,赵构忍为苟且偷生。

项羽分封诸侯时,封刘备为汉王,并拨给汉王三万兵马(原来汉王有十万兵马,现在只给三万),随同他前往汉中。在秦末起义军的众将领中,汉王刘邦毕竟是一位声望甚高、宽厚仁慈、有长者之风的人。当他前往汉中时,楚与各路诸侯中因仰慕而甘愿随从他前往汉中的,竟有数万人之多。这对于汉王来说,无疑是精神上的一大安慰。

学会口蜜腹剑,暗渡陈仓

“口蜜腹剑”是人们对唐朝宰相李林甫的最确切形容,李林甫自然是奸佞邪恶小人,而此处的“口蜜腹剑”则是刘邦用来对付奸佞邪恶的小人赵高的。

刘邦西进后,进展还算比较顺利。部众也由原来的数干人,发展到了近十万人,他踌躇满志地向武关进军。

刘邦花言巧语,巧妙骗过对方,稳住对方,却暗中派兵布阵,然后一举攻城夺地,实是高明之策。这种手法,在谈判上是惯用的,但合理的竞争一定会胜过大耍阴谋,就看怎样驾驭。

采取“双攻术”

战争就意味着流血牺牲,就意味着消耗,所以若能攻其心。磨其锐气,然后不战而屈其兵,拿来为我所用,岂不更妙?这种方法虽然不是对什么人都有用,但有时确能收到不伤和气,又保存甚至扩大自己实力的作用。

刘邦率军西征,路经陈留县。此地方有个叫郦食其的人献计说可以不硬攻,而智取,刘邦依计而行,随即派郦食其到陈留县城。

郦食其进入了陈留县,见到了县令。三杯过后,郦食其就把话引到主题,他说:“秦朝无道,英雄四起,当前正是个人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沛公是人中豪杰,他带着义军到了这里,你何不弃暗投明,跟着沛公干一番事业呢?”

县令说:“答应投降,可关上的守兵,不一定全会服从。不如乘他们没有准备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拿下蛲关。”

刘邦命令大将周勃率一支精悍部队,一举冲破敌军大营,占领蓝田关。

刘邦听从张良的计谋,瓦解敌人的军心,晓之以利害,顺利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可见,攻心胜于攻城,实乃上上之策。

出人意料的“糖衣战术”

世上就有这么一种人,表面上和和气气,又是恭维,又是附和,但其骨子里却是另有打算。虽然这种事听起来不光彩,但世道上却流行,有时还特别奏效。现代人用起来乐此不疲,岂不知在刘邦时代就被早早地派上了用场。

当楚军从西边攻破了彭城,刘邦裹挟在乱军之中,向东撤退。

夏侯婴去寻找刘邦结果反被楚国的将领抓住,刘邦和夏侯婴正准备和赶来的楚军拼命时。

刘邦知道这支骑兵的统领是楚国的将军丁固(也叫丁公),刘邦过去认识他,知道这个人常以英雄自居,嘴里讲义气,心里却爱占小便宜。刘邦估量了一下此时的形势:凭他与夏侯婴两人要对付这支骑兵武装,谈何容易!硬拼不如智取。刘邦扔下长剑,双手抱拳,对丁固施一礼,说:“丁将军,我知道您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我也是一个闯荡天下的人物。人常说:'惺惺惜惺惺,英雄识英雄。’我今天落难于此,将军若能高抬贵手,放我一条生路,我将永远记住您的大恩大德。”

丁固事先并不知晓前面车子里的竟会是汉王刘邦,他只是奉命例行公事,带队出来巡逻而已。汉王的几句“英雄”,叫得他心里美滋滋的。他又想,汉王虽在彭城失利,可在关中还有很大势力,今天饶过汉王一命,以后汉王得了势,自己也是个有功之臣,何不趁机送个人情。丁固把手一摆,令楚兵让开一条路,示意汉王离开。

刘邦利用自己的糖衣战术,智取丁公,寻得一条生路。至于其是否认为丁固是英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刘邦几句恭维之词竞说动了丁固,让其心花怒放,从而讨得便宜,蒙混过关。丁固冒着被项羽杀头的风险放了刘邦,可见刘邦的糖衣战术威力非同凡响,其在这方面的造诣自然也就颇深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刘邦   沛县   汉王   关中   项羽   汉中   父老   诸侯   放心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