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瓜蒌”到“光禄”!这处军寨曾是明代靖海卫驻军分守的地方

光禄寨村:古寨焕发新生机

虎山镇光禄寨村位于虎山镇中南部,为古军寨遗址上崛起的一座村落。这里曾是扼守涨濛港和长会口海域的重要海防要地。鼓角渐远,尘埃洗彻。现如今,光禄寨村已融入到新时代的大潮中,并焕发出了崭新的容颜。

从瓜蒌寨到光禄寨

光禄寨曾是一座军事堡垒。据现存文字记载,在明代军寨遗址上曾设有一座烟墩,为靖海卫所辖20座烟墩之一,称瓜蒌寨墩。据《山东省荣成市地名志·光禄寨》一书中记载,“明弘治年间(1488年至1505年)建村,因村后有广龙寨,故以寨为名。1958年后演变为光禄寨”。当地老百姓称,广龙寨也称广禄寨。因此,光禄寨之称,曾先后经过瓜蒌寨、广龙寨、广禄寨和光禄寨等演变历程。

瓜蒌寨,最早出现在明代的《筹海图编》中,专指靖海卫所辖的烟墩,而不是指整个军寨的规模。《筹海图编》的作者郑若曾生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卒于庆隆四年(1570年)。《筹海图编》著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建村年代和成书年代相近。因此,瓜蒌寨的前身究竟称什么,尚难有定论。至于早前为什么称为“瓜蒌寨”,民间有很多的说法,有的说因为此地盛产瓜蒌,也有的说因为古寨城墙上爬满瓜蒌,所以叫瓜蒌寨。应该明确的一点是,当初此军寨建立之时,官方就应该有一个正式的名称,不可能在瓜蒌爬满寨墙之时,才起名瓜蒌寨的。当然,不能排除建军寨之初,这里曾盛产瓜蒌,故而军寨干脆以“瓜蒌”命名的可能。在《筹海图编》中,也只是说靖海卫所辖20座烟墩中的一个称瓜蒌寨,并没有指出瓜蒌寨就是一座军寨。这给我们的一种推测是,当初这座军寨就称瓜蒌寨,其内设的烟墩因之称瓜蒌寨墩。也就是说,瓜蒌寨和瓜蒌寨墩很可能是同时期的军事存在。至于广龙寨、广禄寨以及后来的光禄寨,由于没有明确文字记载,笔者认为都应该是后世人们根据“瓜蒌”之名,对古军寨以音赋意,所赋予的一种美好吉祥的叫法而已。

军寨当年规模大

除了明代的《筹海图编》记载瓜蒌寨是一座烟墩之外,清雍正版《文登县志·武备》中还记载,靖海卫设屯26处,其中有“瓜蒌寨”屯。这说明历史上,瓜蒌寨曾融军寨、烟墩、屯三位于一体,寨城规模也较大。

从光禄寨遗址看,这里曾经是一座屯兵的军寨无疑。1988年11月,荣成市文物普查小组对光禄寨遗址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出具了一份调查报告,其中记道:“光禄寨位于邱家乡(今属虎山镇)东南2公里光禄村,该村就在寨内。东南2公里为北于家村,西40米为南于家村。地处涨濛港北岸,附近地势北高南低,寨后不远处为最高点,由此处可瞭望涨濛港和长会口一带。寨建于山冈之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寨垣规模宏大,呈正方形,边长400米,墙厚约5米。四面各开一门。在大城西北部附筑有小城,亦为正方形,边长150米,仅南面留有一门。此寨东墙外侧用巨石包砌,规模宏大。”

在荣成现有古军寨遗迹中,一般单面寨墙最长有200米左右的,如俚岛镇的琵琶寨等。像光禄寨遗址如此规模的为数不多。而且,光禄寨内还有边长达150米的方形内城,仅南设一门。该遗址垣墙为石基,用黄褐土板筑,现高4米、基宽8米、上宽5米。从遗址的规模和格局分析,当年的光禄寨无论从规模还是规格上,都属于一处等级颇高的军事单位。内城的功用性质大致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光禄寨守军的军营,另一个可能是戍将官衙。

整座军寨遗址,南侧寨城因居民建房已毁,东、西、北三面保存较好,尤其东侧寨墙,部分石砌还在,这也是目前荣成境内发现不多的外包石砌军寨寨墙。硕大的块石垒砌,从外观上就能想象到当年的城寨墙,是何等的雄伟壮观、坚不可摧。

从有关资料的记载看,光禄寨当系明代靖海卫管辖下的一处抗倭军寨。其位于靖海湾北、长会口东侧的咽喉位置,西距长会口约5公里,与长会口西侧的胡家寨形成钳型防御;南距七河河口3公里,与河口南侧的五里寨及靖海卫城共同形成河口钳型防御。

2012年,荣成市人民政府将“光禄军寨”列为荣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烟墩与鹰石遗迹

光禄寨内还有两处遗存,在当地颇为出名。

一处是古烟墩遗迹。军寨遗址的西北角地势最高,附筑一座烟墩,高出城表,这就是古籍记载的“瓜蒌寨墩”。现遗址高约6米,底径约10余米,外用石块包镶,内为黄土夯就。同时,在光禄寨遗址西南2.2公里处的梁家村西、南也各有一座烟墩,当年应该都为光禄寨所属。

站在瓜蒌寨烟墩遗址上,视野极为开阔。南至靖海、西至长会口等陆海形势,一目了然,的确是一处屯兵守隘的重地。虎山镇境内现存的烟墩遗址四五处,管辖着文登、荣成大片海域。哪里有敌情,哪里便起狼烟,守兵“昼夜瞭望,寇至夜则举火,昼则举炮为信”。墩台相望,一墩告警,左右相应,信息会迅速通过烟墩传递至上一级指挥机构——靖海卫。如何守,怎样攻,位锁长会口咽喉东侧的光禄寨官兵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指示,并迅速控制局面。当年倭寇曾屡犯靖海卫,瓜蒌寨的官兵为此不知熬过多少不眠之夜,并奔赴靖海卫与倭寇进行英勇搏斗,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当地百姓生命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另一处遗迹叫鹰石。在寨遗址西北角的墙外,有一座大石硼,成为寨墙牢固的石基。石硼上原来有一块突出的孤石,约有数米高,尖端形似一只昂首的雄鹰,紧紧盯住西边长会口的方向,当地人称之为鹰石。后来,该鹰石被人毁掉。据光禄寨老人传说,是长会口西岸一个村庄的人,偷偷将此毁掉的,原因是此鹰石正好对着该村,直接影响到该村的风水和村人的心理感受。除此之外,在鹰石之南、西南寨墙遗址外,还曾南北排列着饽饽石和菊花山2处名胜佳境。这应该和其北边的鹰石属于同一石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2处的石硼先后被炸毁。

村人多有报国志

光禄寨村东与金曲家村接壤,西邻好当家集团,南毗梁家村,北接邱家村。据该村村碑记载,明弘治年间(1488年至1505年),始祖董辉由今文登区岭山董家徙此定居成村,先后经过广龙寨、广禄寨、光禄寨等名称的演变,现村中仍以董姓为主。

董氏立村之前,该军寨是什么样,村人不得而知。据村中老人说,该村所属东边的地界上,曾经分布着数处坟墓遗迹,现在已成为该村专属的几处地名了,如赵子、倪子、潘子等,这显然是以当时坟墓主人的姓氏所命名的。但是,村里老人说,光禄寨村和周边的村都没有这几个姓氏。由此可知,董氏到光禄寨遗址建村前,这里很可能就有人家居住。村里老人说,以前曾经在东寨墙遗址外60米处的田里,翻耕出许多的砖头瓦块,似乎这里曾经存在过一个古村落。如果此说成立,那光禄寨的历史就不仅仅指向明代了,或许早在明代以前这里就存在一处守护边疆的军事堡垒。这个古村落就有可能是当年的守军成家后,在此建舍居住,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村落。

在军寨北部城墙遗址处,现有一排东西向的红瓦房,曾经是一处庙宇,建造时间无考。庙前曾有棵四五人合抱粗的银杏树,是当地一处著名的地理标志。由此可知,这座庙宇历史也非常久远。究竟是先有庙还是先有寨,已经无法考证。

据说庙宇是由周边邱家、梁家、唐家、金曲家、大曲家、北于家、陈家、南于家等8个村共同筹资兴建的。庙宇建筑为东西向。中为大殿,两侧有配殿,庙里有佛像也有关公像。庙前是一个大戏台,之前这里每年都会举行盛大庙会,并连续上演几天大戏。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纷纷前来赶庙会、看戏。民国时期,庙宇被辟为学校,据称当时为文登县第九高小。有很多师生在此接受进步思想教育,并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这些从学校走出去的很多人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

抗日战争时期,该庙被拆。那些砖石、梁木被用于集体盖房、砌井、铺街道,其中有一块大石碑,上刻有庙宇和光禄寨的详细信息,被梁家村的人抬走做井台用,后来光禄寨村曾几次派人去梁家村寻找过,最终也没有找到。银杏树也被伐做成了家具门窗。上世纪60年代,村里在庙宇的废墟上建起一排红瓦房,作为村里的油坊。

据村中老人回忆,由于光禄寨村群众基础好,革命热情高涨,抗日战争时期,村里秘密住过很多党员。党员们以此为根据地,到周边村子进行革命宣传。面对日伪军的烧杀抢掠和搜查,村里人纷纷为党员做掩护。该村也有许多热血青年,怀揣革命理想,纷纷参军报国,先后出现数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卓有功勋甚至为国捐躯的将士和烈士。代表人物如烈士董崇亭,师军级干部董立海(陈祥生)、董崇斌、董立德等。

古寨焕发新生机

光禄寨村解放前只有几十户人家,都住在寨址内。20世纪80年代,村子整体前移,人们把古城寨腾出来,现在住在遗址内的只是小部分,且以老人居多。过去村民以耕地种植为主,后有人从事干海参的加工制作。改革开放后,村里先后建有榨油、养猪、养貂场等。

进入新世纪,光禄寨村加快建设,把诚信家风、村风与村规民约有机结合起来,共建诚信乡村。光禄寨村的村容村貌也得到彻底改观,村里街道实现硬化,并建有休闲花园,栽植各类景观花卉,同时在村南建设了百米绿色长廊,村民则在房舍前后种植花卉及梨枣果木。现在的光禄寨村,环境优雅、房舍俨然,处处呈现一派文明祥和景象。问及村民的生活,老人们一致的回答是——方便、舒适、幸福。

如今,村里更加注重对古寨遗址的保护,并以此为契机,努力打造文化旅游村庄。相信不远的将来,光禄寨村一定会以历史文化厚重、村集体和村民“双富裕”的文明新形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荣成市   明代   文登   河口   海图   驻军   庙宇   遗迹   遗址   村里   规模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