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城记-博爱道的番薯烧倘卖无

一座千年古城有山有水是一块风水宝地,我就是这么有幸生在福建第二大河——九龙江边的一座小城里。

记事开始,妈妈总是一遍一遍的教我“囡囡,记住喔,你家住在厦门路312号,乖,跟妈妈说,厦门路312号。”

执拗的我总跟妈妈抬杠:“是博爱道219号

!”

博爱道、青年路口(游海杰绘、王劲流制作)

我出阁前,住在厦门路,整条街都是联排闽南特有的骑楼竹篙厝。每座楼厝可以从前门厦门路一直通到后门的博爱道,可以这么说:一座楼临两条街

相对于娴静文雅的厦门路,我自小就喜欢通过狭长逼仄很是昏暗的甬道,到后门的博爱道玩耍。那里有整排红色的凤凰花、一条条如刀样的坚硬的形荚果,那里有浪潮般人声鼎沸的集市,还有时常炖胡葱肉给我吃的慈祥二婶。

每天天刚蒙蒙亮,从博爱道上传来商贩们准备早市的各种“哐啷叮当”的声响,就像一首渺远的晨曲,传到厦门路312号二进三楼的木屋里。

这时,母亲也起来忙碌了。过了一阵,满屋粥香和着妈妈的催促就会在耳边响起:“起床了,跟姐姐去买黄豌豆去啦!”

好赖床的我,一听去买豌豆,立马起床。

不仅仅是因为那香喷喷软糯散发淡淡咸香的豌豆糜是全家最爱的早菜,最重要的是在博爱道上一路都是各式各样的摊点,还有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商品。

漳州中山桥未改造前

早市的博爱道是充满人间烟火的欢乐海洋:金黄酥脆喷香的油条锅旁已经排了长龙队,热气腾腾的包子一屉屉的出笼。

尤其是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有卖面小姐姐婉转的“刚出的米筛目、粿条、油面一斤两毛钱啰”;

有高亢甩着漳浦腔的“正宗漳浦肉圆、虾丸、猪肚丸!”;

有发着甜味的“麦仔膏、双润糕、白水贡糖、寸枣……”;

有老伯充满磁性如喊似唱的“羊奶、牛奶,吃了水灵灵”。

合着肉铺里切肉,剁骨头、斩鸡鸭的在案板上发出的砰砰砰的响声,特别有味道。

澄光道、厦门路(游海杰绘、王劲流制作)

那时我特别羡慕住在博爱道的两个同学,一个是发小艺辉姐,印象她家就在一家烟酒批发店的后面,那店铺还时不时在三用机上播放《酒干倘卖无》。

还有一个叫志清的男孩子,他家门口一列都是卖鱼的,青鱼、草鱼、鲤鱼,河鳗等各种鱼虾在木盆里跳跃游动,还有从沿海各县运过来的各种海鲜。那些是稀罕物,逢年过节难得吃得上。

志清的数学特别好,我总怀疑这是他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鱼虾就在门口,肯定吃多了,才那么聪明。

我曾经想让母亲把我转学到博爱道上的民主小学,因为那里的孩子们多幸福啊,每天上下学都可以穿行在博爱道,哪怕吃不上也可以饱饱眼福、闻闻香气,就如卖火柴的姑娘那样闭上眼想想,那冒着热气的大虾和螃蟹就可以饱腹。

如果说博爱道的早市和晚市是激动人心的交响乐,那么午后的博爱道则是充满情趣的乡野小调:扛着板凳的磨刀师傅悠长的“磨刀、磨剪子哎~~”拉开各季节午后的序曲。

如果是夏天在龙眼营的四眼井边,或是在凤凰树下,就有卖冰棍小哥手臂里吊着或者背上背着保温桶摇铃卖叫卖“水果一根五分,雪糕的一根一毛”。

香港路、旧桥头(游海杰绘、王劲流制作)

你瞧,远远走来一个老爷爷,挑着担子卖莲子圆,担子的一头坐着炉子,上面架着一口大锅里面熬着一锅温热的红糖莲子圆。一头挑着一木柜里面放着碗筷、一笸箩雪白的生莲子圆、糖罐,还有一木桶水。

坐在凤凰树下,喝着温爽滑润的糖水,暑假最美好的滋味就在一粒粒晶莹剔透的莲子圆里了。

要是在冬天,骑楼里的老人和妇孺们就会搬把椅子在五脚距(骑楼的街廊)晒着太阳,“番薯烧”、“芋仔烧”、“烧肉粽”的小贩们,提着盖着小棉被的篮子或木桶沿街叫卖,也有小贩挑着担子或者推着小推车卖“虎咬猪”(闽南小吃——糯米做的一种煎粿),锅里滋滋作响,闻着味香喷喷的。

冬天的午后,我总会掐好时间在五脚距,等着卖“番薯烧”、“芋头烧”的小贩经过,然后花一角钱买一条胖乎乎热腾腾的番薯烧,一边吃一边往学校走去,一路上的寒风都被番薯烧给焐热了。

小学五年的时光,博爱道是连接学校和家的快乐之路。后来上了中学,日益沉重的学业我无暇留意日日走过的博爱道了,上了大学后,博爱道与我渐行渐远。

南门溪旧照(南风侨批舘收藏)

直到那天,和冯老师谈起古城的往事的时候,才得以知道博爱道的前半生:博爱道旧名城背顶,原位于古城南城城墙根边,城下就是浩荡的九龙江的南段,南门溪。

南门溪历史悠久。宋时,竖木栅栏为外城,至宋1131年始建土城垣,宋绍定三年(1230年)在原东面一石城墙上继续砌西南北三门石城垣。至此,漳州古城就以此周长三千余丈的石城为址。

城南由于临江,水路通漳浦、云霄、诏安,也是通往广东潮汕的必经之路。这里江面舟辑云集,商阜林立。

此时还没有博爱道,城墙根下只是一片江滩淤地。

民国厦门路烟纸厂广告(南风侨批舘收藏)

民国七年,陈炯明奉孙中山之命,南下“援闽护法”辖汀、漳、龙17个县。入漳后的陈炯明力行“建设新社会,提倡新文化”的施政方针,积极开展城市建设。

城基宽四丈八尺,高一丈七尺的南城墙于此被拆除,修筑成道路,从南百货大楼以西到华侨新村一带因路面宽度达50尺以上,属于当时规划中“道的”级别,且为响应当时民主共和的思潮,命名为“博爱道”。

博爱道东起八卦楼(今战备大桥),西至猪仔墟(市碾米厂)。这一路连缀着古城的许多名胜,依次有八卦楼,丹霞书院、龙眼营、通元庙(侍王庙)、南月城,万道边等。

南北与之交汇的街道有北京路、延安南路、南台路、香港路、青年路等。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博爱道自诞生伊始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都是南市最繁华的商品批发一条街,海鲜水产、糖烟酒、粮食谷物、五金交电、南北干货、日杂家电等应有尽有。

此外这里还还集中了当时重要的食品加工厂,有漳州市碾米厂、肉联厂、面制品厂、豆制品厂、禽蛋加工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在这些加工厂工作是一种让人

眼红的事。

漳州旧桥(林南中摄于2005年)

我妈的姐妹很多,有一个就在南百货大楼对面,延安路和博爱道交叉处的粮局上班。我不记得该叫她三姨还是四姨,反正都喊她“米店阿姨”,好似这样的称呼比较响亮。

我想唯有那个时代,才会因为工作的荣耀可以忽略家里的排行辈份了吧。

博爱道西端的人民市场是当时最繁华的的集市,农、林、渔、禽物品无所不有。即使在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人们也能从这里购买到急缺的东西,老百姓暗称这里是“黑市场”。

记得小时候,隔壁的薛姨没奶水,尚在襁褓的婴儿又不肯吃米糊,非得奶粉伺候不行。那年月奶粉可是金贵的紧俏东西,在食杂店的母亲东奔西走帮忙搞了几张肉票又加了不少钱到“黑市场”才换得几听奶粉。薛姨的孩子就这样通过各种渠道,整整吃了五个月从“黑市场”购换的奶粉,并因此得了乳名“黑市场”。

漳州南门头(林南中摄)

沧海桑田,城市急速发展,随着城东几个大型批发市场的崛起,博爱道步履蹒跚垂垂老去。

二十世纪初,旧城改建,博爱道东段全部及西段南侧全部拆除,“黑市场”也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如今仅残存龙眼营附近西北侧的几片店门。不见了那蓊蓊郁郁的凤凰树,不见了商贩们如歌似吼的吆喝。

只是每犯咳疾,二婶炖胡葱肉的香味时不时在梦里飘香,只是每到冬日,我总会想起儿时博爱道上温暖的番薯烧。

我的小伙伴们,博爱道的番薯烧倘卖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博爱   漳州   番薯   南中   骑楼   漳浦   石城   古城   莲子   厦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