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驮过唐僧,几乎绝迹的“水中大熊猫”,拯救有多难?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鳖科、鼋属,古老爬行动物,生存至今已超过两亿年,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2022年5月19日20时,佛山市万绿源龟鳖繁育保护研究基地负责人仇全波兴奋地发现,监控里的沙池有了动静。水池子里的鼋爬上岸,前后划动着两侧的沙子。终于,它找到了满意的地方,挖沙子的动作越来越大,细沙被高高扬起,近乎把它的背部盖住。它脖子往前一伸,似乎痉挛了一下。

仇全波全神贯注地盯着显示屏,仔细数着:1、2、……

佛山市万绿源龟鳖繁育保护研究基地负责人仇全波兴。

“看它的样子好像在喘气,很累。它的脖子伸一下就是生下一个了”,仇全波说,不到20分钟,这只鼋顺利产下了2022年第一窝鼋卵,一共29枚。

2022年第一窝鼋卵一共29枚。

洪孝友是珠江水产研究所龟鳖遗传育种创新团队的一员,也是我国第一个以鼋为研究对象的博士。从2015年开始,他就和仇全波一起,守护着鼋的生长和繁育。

从最初只有4只种鼋,到繁育出900多只子一代,该基地现在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鼋繁育保种基地。

与鼋结缘

鼋,被称为“水中大熊猫”。依据《本草纲目》的描述,“鼋,大鳖也。甲虫惟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也就是说,在鳖类中按大小来说,它是老大,所以取名鼋。也有人认为,在《西游记》里,将师徒四人驮过通天河的巨龟就是鼋。

历史上,鼋在我国的江西、山东、湖北、江苏、浙江、广东、海南、福建等地均有分布。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数量急剧下降。通过对全国鼋保护区和养护基地资源调研结果表明,目前在6个人工圈养基地,有人工养护成体鼋13只,近10年极少有意外发现鼋的野生个体的报道。

佛山市万绿源龟鳖繁育保护研究基地。

仇全波最早接触到鼋,还是37年前。当时,仇全波的父亲做水产生意。有一次,他在收购来的甲鱼里发现了4只“异类”,多次拿到水产市场,却没有人买。仇全波的父亲就把它们放到池塘里,和其他鱼类混养着。

“我们对龟鳖养殖很有兴趣,不单是为了经济,遇到了一些特别的品种,我们还是想保留下来”。时间转眼就到2008年,仇全波在这一年成立了自己的养殖公司。

他想起了父亲养在池塘里的4只“异类”,在池底的沙子里,仇全波意外地发现它们长势惊人,每只体重达三四十斤。“平时养的龟鳖两三斤,最大的鳄鱼龟也才十来二十斤”,仇全波改用大概200平方米的池子来养它们。这个“异类”是什么物种,仇全波一直心存疑虑,同时他也感到很奇怪,养了这么多年,它们为什么没有产蛋?

人工沙池。

2013年,仇全波给它们设计了一个人工沙池,“异类”首次上岸产卵,产下了6窝。但仇全波给幼苗喂普通龟鳖喜欢吃的饵料,它们一口也没动,第一批幼苗全部没有存活。

2014年,“大甲鱼”又上岸产卵,孵化出来后,仇全波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发现幼苗喜欢吃活鱼,从而解决了食物难题。但到了冬天,幼苗又开始发病。它们承受不了冬天的温度,皮肤发生溃烂,然后慢慢死去了。

直到2015年,经过珠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鉴定,仇全波才知道这“大甲鱼”原来是国家一级重点水生野生保护动物鼋。

这四只正好是2雌2雄,让在场的专家们看到了鼋种群繁衍壮大的希望。也是在这一年,作为珠江水产研究所龟鳖遗传育种创新团队的一员,洪孝友也与这4只鼋结下了不解之缘。

拯救鼋宝

摆在洪孝友和仇全波面前的难题,首先就是如何提高幼鼋存活率。根据多年的研究经验,洪孝友分析,2014年幼鼋无法撑过冬天,很可能是因为温差大。洪孝友建议,筹备恒温养殖空间,等幼鼋健壮了再放到室外养。

于是,洪孝友和仇全波为幼鼋建起了“苗种温室循环水培育装置”,底部铺满细沙,为了保持干净的水质,装置里的水围着圆桶转,循环带动脏物排泄物通过中间的细网纱过滤出去。幼鼋还没来得及吃完的死小鱼,则要人工捞走,以免破坏水质。每个装置都实时监测温度,“低于28℃自动加温,高于30℃就报警”,仇全波说。

鼋卵的孵化对温度和湿度要求比较高,需细心护理。

在对水质、幼鼋的培育等指导改造后,从2016年至今,幼鼋的存活率达到90%以上。“两个母本整体的繁育情况还是比较稳定,每年基本上每一只母本产4~6窝,这样下来每一年都有10窝左右,每一窝平均40枚蛋,因为还包括一些未受精的及一些弱苗,我们每年基本上能培育150只苗以上。”洪孝友说,基地成功繁育的子一代幼鼋已经达到了900多只。

子一代的幼鼋数量提高了,新的问题也抛给了洪孝友和研究团队。“子二代在保存遗传多样性的时候会不会有困难?”由于鼋在10-15岁才达到性成熟,而子一代又都是这4只亲本鼋的后代,洪孝友必须想法子避免它们近亲交配。

针对这些问题,洪孝友和研究团队着手给子一代鼋做“亲子鉴定”,通过提取鼋脐带、皮肤组织等部位的DNA,用基因测序的方法,对所有的子代幼鼋按照不同的父系和母系标记归类,形成了“遗传档案”,等它们到了性成熟的年纪,再选择亲缘关系远的鼋来进行交配产卵。洪孝友说:“我们让亲缘关系远的个体互相交配,这样它产生的子二代,它的遗传多样性是会保持比较高。”

护鼋之路

去年5月份,洪孝友经常到基地幼鼋培育池里取水样,一个池子里取2L左右,每换一个池子都要换上新的手套。水样取完后,立即送回广州进行检测。

洪孝友从幼鼋培育池里取水样。

“因为在野外鼋的数量太少,我们想开发一个环境DNA检测,辅助传统自然调查的方法”。2021年,有人在韩江流域捕捞到了一只鼋,还在网上出售,类似的新闻让洪孝友有了想法:如果提前检测到水域有鼋的存在,是不是就能更好地保护好它?

洪孝友认为,“在野外水样我们检测到是呈阳性的话,基本上可以说明在这条河水里是有鼋的,但要是阴性的话,也不能说明一定没有”,他希望借鉴一些新的技术,对鼋的整体分布情况有更清楚的掌握。

此外,团队还在进行攻关的,是幼鼋的性别辨认。“我们人工养殖的子一代个体,养了7年,雌雄还是分不清”。洪孝友解释,将雌鼋和雄鼋分辨出来,也是为了最终的目的——野放。若不巧选中的是单一性别,将不利于鼋野外种群数量的增加。

子一代鼋个体雌雄尚无法分清,图为洪孝友和仇全波在对比两只幼鼋的腹部特征。

想要真正恢复种群,必须让鼋在野外生存、繁殖,野放是重要的一步。但先要对鼋开展野外适应训练,然后慢慢地进行人工放流,让它在野外形成一个稳定的种群。2020年9月,科研团队为20只4岁到5岁的幼鼋植入无线射频芯片,作为种群恢复的“先遣部队”,它们被野放到了基地附近的潭黎水库。

在对鼋栖息地绥江江段渔民的调查显示,有64%的人不认识鼋。野放之后,洪孝友还有所担忧,“这是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一大隐患,鼋保护的宣传教育要加强,保护区的管理也要跟上。”

2019年11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鼋拯救行动计划(2019-2035)》,这是继中华鲟、长江江豚、中华白海豚、斑海豹、长江鲟、海龟之后的第7个水生生物保护行动计划,也是珠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的第一个行动计划,制定了种群及栖息地保护、人工繁育与增殖放流、遗传资源保护三大行动方案,为鼋的保种培育提供了科学的规划和建议。洪孝友正是该行动计划的主笔。

2022年5月20日前后,团队回捕了两只野放的幼鼋。通过数据对比发现,一只体重为3956g,增加2870g,增重264.27%;另一只体重为3288g,增加了2082g,增重172.64%。在两年的野化环境中,回捕到的幼鼋体型饱满、色泽光亮、体质健康。

洪孝友和仇全波对野放幼鼋的生长情况进行测量记录。

洪孝友欣喜地说,两只幼鼋长势喜人,体重增幅明显超过了人工圈养下的幼鼋,可以表明野化两年,幼鼋完全适应了野化环境,处于一个快速生长的状态。

两只幼鼋被回放到潭黎水库中。

2022年5月25日,在万绿源龟鳖繁育保护研究基地,经过专家评估验收,这两只幼鼋被回放到潭黎水库中。仇全波小心翼翼地将两只鼋分别装到袋子里,带到水库的一处沙滩上。封口一解开,它们便拨开沙子向水面冲去,在仇全波、洪孝友和科研团队成员的注视下,很快游向了水库,消失在参差藻荇中……

采写:南都记者 董淑云

摄影:南都记者 黎湛均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绿美广东·和谐共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母本   西游记   唐僧   珠江   佛山市   幼苗   种群   甲鱼   池子   异类   大熊猫   水质   水库   水产   水中   体重   团队   发现   基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