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作为国球,为何“热”而不“火”?宣传:我的锅

导语:

最近一部名为《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电影上映,让国乒老一辈人的奋斗历史再次跃至众人眼前。

取材于九十年代初期低谷时期国乒男队的真实故事,重现了第43届天津世乒赛中国“男乒五虎”过关斩将,在决赛中绝地反击战胜乒坛霸主“瑞典男团”的热血场面。

那一年,中国队在世乒赛上包揽7金,中国男乒拿下阔别已久的斯韦思林杯。

20世纪80年代,欧洲横板弧圈球打法强势崛起,涌现出如瓦尔德内尔、盖亭、格鲁巴、塞弗、罗斯科夫等大批高手。

加上韩国的刘南奎、金泽洙等人对中国男乒形成包围之势。

1991年4月,在日本千叶市举行的第41届世乒赛,中国男乒在复赛中不敌捷克斯洛伐克队,最终获得第七名,创造了世锦赛上的最差战绩

1995年,卧薪尝胆的中国男乒在天津世乒赛上卷土重来。

43届世乒赛,126个国家和地区派出选手参赛,运动员超过1000人,比赛共计打了3996场,现场超过45万人观看。全球570名记者来到现场采访,20多亿人通过电视转播观看了比赛。

那一年,中国乒乓重回巅峰,并从此一路狂飙,屹立不倒。

乒乓是他们人生中的一道光,作为乒乓爱好者也只在遥远的地方默默地欣赏。

正文:

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在国内拥有很多的粉丝和广大群众基础,然而这样一项能让国人乃至企业“为爱发电”的运动,如今逐渐却陷入了门庭冷落的困境。

所谓“国球”的名声现在已经形同虚设了 在国内的热度根本就是连足球都不如。

现在合气道、跳伞、沙滩手球、台球、健美、地掷球、保龄球、钓鱼、体育舞蹈、野外射箭、蹼泳、拳球、飞盘、体操、古柔术、空手道、考夫球、救生、英式篮球、定向、回力球、力量举、墙网球、轮滑、橄榄球、桑勃摔跤、壁球、冲浪、跆拳道、拔河、滑水等运动项目层出不穷,普通大众突然幸福烦恼起来。

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兴起(篮球足球电子游戏的冲击)和学习压力增大,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乒乓没落的原因如出一辙。

小编虽然是纯粹的业余爱好者,小时候也是会被大伯他们拉去学乒乓球的,哥哥姐姐基本也都会一点,虽然很快后来就没有再继续接触了。

现在十几年过去,我没再听过周边谁家小孩会去学乒乓球了。

现在依然保留着去球馆训练的习惯,可以清楚的看到来球馆训练的小孩子少了很多,大多数都是已经考上大学回来叙旧的老球员甚至成人会员,这在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除此之外,我身边的乒乓球热度也很低,附近的超市只卖羽毛球而不卖乒乓球,

球友只知马龙张继科而不知波尔老萨……

现象都说明如今的乒乓球关注度已经无法与国球之名相匹配。

很多学校乒乓球台子都拆了,连个正经打球的地方都没有,明明有健身房有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诶就不给你弄乒乓球。

所有人都觉得乒乓球不会青黄不接,国乒队有的是人,金牌永远属于中国,

根本没有人去深究和了解国乒队每个人的实力。

而根据我在网络上观察到的一些发言,深刻的体会到了大家对乒乓球的误区之严重,对此也感到很悲哀。

这次东京奥运会唯一好的一点就是让很多人明白了中国队不是轻松拿下冠军的。

那么我就来抛砖引玉,简单聊一下我眼中乒乓球宣传失当的原因。

原因一:中国乒乓球无敌论

总是有人吹国乒无敌啥啊,喵的云球迷还在那BB,还觉得运动员的努力是必然的结果。

从技术角度来看中国乒乓球无敌论是完全正确的,

然而又有多少人会分析外协运动员和我们在技战术方面的差距呢?

竞技体育是平时只做拉伸运动的我们无法了解的。

导致绝大多数人只知道最终结果一定是中国选手得冠军,于是就可以不看比赛了。

很多人这样想:“反正咱们最后肯定是冠军,那就不用看了,看着还怪紧张,不如看会别的好了。”

不关注比赛过程,自然不会知道运动员付出的努力,更不会深入了解运用的技术,也不会了解外协会也有很多实力强劲的球员,造成大多数人对乒乓球一丁点都不了解。

试想,连结果都已经“预测”出了,那不看比赛不了解也就无可厚非了。

更有甚者,大众眼里国乒不能失败!

在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失利时,云球迷们迅速分成两个阵营,一个喷许昕刘诗雯中国队,一个喷水谷伊藤日本队。

原因很简单,

“中国乒乓球怎么可能输呢!丢人,心痛!”,

“日本队作弊了,那伊藤的表情看到就烦,骂她!”

还有跑到墙外去网暴水谷隼和伊藤的,只能说素质低下,吹球就不提了对胜负能有多大影响,

还有一些官媒拿摸台说事,属实是带头整不明白规则。

拿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去墙外丢人现眼真的挺无语的。

不知不觉舆论环境已经不忍直视,而云球迷不知道的是,伊藤美诚复活了生胶打法,

如果家长多关注,球馆又会多几个打生胶的苗子,为逐渐统一化的打法注入新鲜血液。

水谷隼在为他的国家释放最后的余热并且水谷隼受人诟病的打法也让我们有了前车之鉴,这是我们应从国际大赛中获得的养分。

可惜一句国乒无敌,让大众失去了多少了解乒乓球的动力和机会,令人无奈。

乒乓是他们人生中的一道光,作为乒乓爱好者也只在遥远的地方默默地欣赏。

原因二:“饭圈”化

这个原因大家应该最熟悉,饭圈化的恶果,估计很多上网冲浪的人都能有所了解。

有的人为许昕公开拉踩张继科,有的饥渴粉护主攻击马龙,

更有甚者说许昕有大满贯的实力只是什么内幕啦,他已经够努力了……(许昕有没有大满贯的实力相信不必解释了)。

这些言论最大的后果就是蒙蔽大众双眼使大众看不到国乒强大的技术和打法,如果稍微了解一下技术原理,相信大多数人都会理解为何张继科成名快而生涯短,许昕90年代打法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马龙成绩彪炳史册等等。

可惜这些言论会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让大家不关注技术内核而只看表面甚至跟风,丢失了乒乓球的本质。

原因三:反“饭圈”化

反饭圈化指的是很多人为了防止国乒队员粉丝开撕而推出的和稀泥言论,比如“国乒运动员都很不容易,不要捧一踩一”“XXX也很棒了,不能否认他的努力”甚至有些言论忽略技术水平,强行拔高某队员的成绩来“平衡”差距。

饭圈化不可取,反饭圈化同样不可取,理性讨论技战术差距,怎么能叫饭圈化?

每个球员都有自身的弱点和强项,纵向对比来警示自身,不是很好的讨论吗?

马龙的反手相对巅峰张继科肯定要弱,他如何弥补?

张继科霸王拧的质量高于樊振东的拧拉,为什么?

拒绝饭圈化,不代表不可以进行比较,这些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话题,可惜反饭圈化会把这些武断的归于饭圈言论,让人兴致顿失。

原因四:要求过高以至于缺少高质量媒体人

娱乐化的宣传确实可以降低乒乓入门门槛,吸引更多的人,但后续不好好宣传导致泛娱乐化,真的让人很遗憾,

明明我们在乒乓上那么有统治力,但好像又没啥话语权,央视也不趁着这个东风出点啥节目,讲好我们的乒乓故事。

现在乒乓球比赛很少有人复盘或者前瞻以至于大多数人只是看个乐呵甚至只看集锦。

现在视频动不动就玩梗,刷颜值,反而真正宣传乒乓球的越来越少了。他们是帅,但我觉得球员们肯定更希望以自己的技术而受到喜爱和尊重而不是颜值。

现在做乒乓球解说和评论天花板实在太高——邓亚萍,王楠,张怡宁,假如有人对某比赛进行了分析,一定会有人跳出来:“大魔王是怎样怎样说的……”看起来很酷是吗?

对乒乓球发展百害无一利,这样的话是不会有人站在一个球迷的角度为大家解说的,解说,评论的人就那么几个,说实话我都刷不到。

讲真我很羡慕足球有那么多的媒体人可以报导那么多的新闻而乒乓球只能偏安一隅,而乒乓球如果不是特别关注,甚至世锦赛这样的大赛也鲜有报导更别提复盘解说。

虽然我国媒体良莠不齐,但是媒体毕竟是大众认识体育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途径,没有报导何谈了解。

更何况一提到解说都是邓亚萍张怡宁,事实上面对不懂球的大众,各种解说的用词都大同小异,“这局拿下来”、“抢关键分”、“心理素质好”、“逆风球”等,因为大魔王们也知道说一些专业名词大家理解不到。

但如今大众没有一个理性认识,总觉得大魔王才懂解说,其余球评人都不懂球(显得他们自己懂)。

这里就不得不提杨影。

很多球迷认为她不专业,这个不专业可不能指,杨影不懂球,“大舌头”,没有教养。

在2001年就先后夺得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的女双冠军、第46届世乒赛和第9届全运会的混双冠军。

胆子大,变化快,前三板好,也善于用脑子打球,是当今女子乒坛第一直板快攻手。

世界排名正常第4,基本上没有掉出前7。

只是杨影性子急,在语音的组织上,没有太好的逻辑。

表达上又不太顾及球迷的感受,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先入为主,倾向性明显,在比赛中胡乱插话,导致观众默默观赛,仍遭到部分球迷不满。

相反,邓亚萍的解说情商很高。

她谦虚地说出批评的话语,把比赛留给了观众。

在暂停或比赛结束时,你可以简明扼要地表达你的观点。

解说界本应像足球一样百花齐放,这样才能起到宣传、普及的效果,而如今乒乓球解说的处境,令人担忧。

希望有更多关注乒乓球比赛的观众,不只是他们所认识的那几个人的比赛,还有很多优秀的乒乓球手等待大家发现。

并且希望如果没有长期关注某个运动员的比赛,不要单凭几个混剪视频妄加评论,毕竟混剪视频只是为了突出自媒体的某一种想法。

其实还有一些原因不过现象大部分与上述四点重合如球迷国别意识过于严重,科普信息错位以及劣质营销自媒体和传统媒体带节奏等,在这里不详细解释,也欢迎大家补充。

那么关于如何宣传,让大众更理性的认识乒乓球并提高热度呢?

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第一,加大国外运动员的宣传力度,让大众知道国外运动员也很强,也可以战胜中国队,这样可以解除一部分“国乒无敌论”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加大乒乓球历史的宣传力度,曾经的乒乓球在中国火爆至极,曾经的国乒也曾经陷入低迷甚至被吊打。

总说国乒一路走来不容易,具体哪里不容易?

1989多特蒙德团体五战全败0-5被瑞典剃光头,1991世锦赛瑞典狂欢,刘国梁之前无人能击败瓦尔德内尔,1997世锦赛萨姆索诺夫一穿四国乒等等。

了解这些历史,才会知道乒乓球为什么是国球,也能更清楚的体会到国乒荣耀的来之不易。

第三,淡化“大满贯”的宣传

大满贯无疑是乒乓球的最高荣誉,然而任何成功的商业化运动,是不可能有这样一个所谓的“最高荣誉”,这是不利于宣传的。

我们可以参考网球,四大满贯赛事平分秋色,球员们比的是四大满贯的数量,这样话题度会更高,如三巨头各20大满贯,谁为GOAT?

而那些大满贯数量较少的球员也不容易被忽视如穆雷、瓦林卡、罗迪克、萨芬等;

足球更是如此,世界杯并不完全是最高荣誉,俱乐部层面还有欧冠,甚至英超冠军或巅峰西甲意甲冠军都是非常高的荣誉,

这样综合考量起来,球迷们自然会更重视技术,因为荣誉太多很少有人能拿全。

如梅西C罗没有世界杯,大罗没有欧冠,但是球迷自然就理性考量了,从而得出他们都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

乒乓球呢?

一提到大满贯,二王一马(王励勤、马琳、王皓)又被忽略了吧?

从历史角度分析,二王一马才是国乒王朝的奠基者,也是打法技术的巅峰,北京奥运的三面五星红旗,绝对是中国乒乓球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场景,没有之一(不要和我提此后奥运会改了制度,此前奥运会也那么多人,为什么不是三面五星红旗?这绝对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希望大家理解)。

但是,他们都没有大满贯,所以,一提马琳就是十八摸,王皓就是千年老二,马龙就是yyds,张继科就是帅。

这好吗?

这不好,

强调大满贯无形之中就削减了大众对于乒乓球的认知,更何况马龙和张继科都是大满贯,老瓦也是大满贯,难道他们的成就都一样吗?没法比较吗?

网球费纳德GOAT之争引发多少讨论,乒乓球搞了一个大满贯就封顶了,大满贯选手都一样了,于是不讨论了。

因此强调大满贯还会减少话题度,乒乓球本来就不热门,要是话题度减少,那对于宣传来讲实在是毒药。

所以,淡化大满贯概念,大满贯本应是国家队内部为了激励队员打出成绩提出的概念,是只属于国家队的一个概念,对大众广泛宣传大满贯,有害无利。

还不如多宣传打乒乓球对眼睛好,课外多打乒乓球,少玩手机,绝对是减少近视眼的良方。而且没身体对抗,不容易受伤。

这就是我对乒乓球推广与宣传工作的一些理解,我希望乒乓球能在国内得到更多更理性的关注,从而提高热度,走向商业化。

乒乓球是国球,小球推动大球,一代一代国乒运动员经过无数次技术改革,锲而不舍的艰苦训练,终于让国乒走上了世界之巅。

乒乓球的魅力,在于技术,在于算计,在于竞争,在于奋斗,我希望在宣传中不要丢失这些乒乓球的精髓,让乒乓球在国内的发展,获得一个更好的环境,谢谢。

欢迎各位球友批评指正,被营销号洗脑的免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国球   乒乓球   世乒赛   球员   大众   打法   中国   乒乓   运动员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