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岁孩子霸凌知识普及:什么是校园霸凌

近年来,校园霸凌这个话题在国内一次次成为热点话题,许多新闻事件中,校园霸凌导致的悲剧让人揪心。对于霸凌,我们每个人似乎都能讲上几句道理,但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孩子,无论是自己的宝贝被欺负,还是自己的孩子被称为“小霸王”,我们都会心情复杂,那种慌乱,痛苦的心情,真是无以言表。


作为父母,当孩子涉及霸凌事件时,如果被欺负了,我们的第一直觉是进攻,就像保护幼崽的母兽一般,张开双臂挡在孩子前面,这是作为生物的正常的反应。如果孩子是欺负人的那一方,我们也立刻会感到内疚、羞愧,甚至愤怒,带着这些情绪处理孩子的问题,恐怕也很难见效。


所以,无论是老师打电话告诉你孩子在幼儿园里咬了别人的胳膊,还是上小学的孩子哭哭啼啼地告诉你自己被取了难为情的外号,我们都应该先冷静下来,了解事情原委,以作出清晰的判断和决定。在控诉指责别人或自己孩子是“霸凌者”之前,先来了解一下,霸凌是什么。


20秒迅速了解版:

1.霸凌是一种侵犯行为,由霸凌者,受害者和旁观者三种角色组成。


2.称得上霸凌得满足四个标准:侵犯性、重复性、权力不对等和故意。


3.侵犯性的行为不仅包括身体暴力,还包括言语、社交关系方面的侵犯。


4.不同年龄阶段,霸凌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


什么是霸凌?


英文中的“Bullying”一词被形象地翻译成霸凌,那么如何定义霸凌(Bullying)呢?心理学家Ruth Burtman博士认为,霸凌的含义正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 “人们过度使用并误解了这个词。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自己不喜欢的人描述为霸凌者,但事实上,他们不一定真的有霸凌行为,而我们也不一定是受害者。即使当一个人感觉受到伤害时,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被霸凌了。“


霸凌这个词,我们用的太多,太滥。挪威学者Dan Olweus 在1972年创建了研究和定义欺凌的框架,引述许多不同的欺凌定义,大多数的定义都把欺凌被描述为侵犯行为的一个子集。


值得注意的是,霸凌作为一种侵犯行为,不一定是身体暴力。Burtman博士解释说,“霸凌有可能是通过言语和人际关系对其他人产生威胁,并且长时间内重复发生。并且,霸凌者和受害者之间往往存在着可察觉的权利不对等。因此,构成霸凌行为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


霸凌行为可能多种多样,但无论表面看上去如何,只要符合既定标准,很多看上去不同的行为都可以被归为霸凌。


霸凌事件中通常有三种角色:

霸凌者

VS

受害者

VS

旁观者


很多人非黑即白的刻板印象中,霸凌者一定是错误的,于是羞辱霸凌者、同情受害者、忽视旁观者。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这三种角色在霸凌事件中所占的分量同样重要。


孩子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总难免以霸凌者、受害者或是旁观者的角色涉及霸凌事件中,作为父母,我们怎样帮助他们走过这样的经历呢? 首先,我们要更退一步,理解霸凌是什么,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怎样才算霸凌?


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和教育部所做的定义中,霸凌行为有以下四个明确的标准:

1

侵犯性

2

重复性

3

权力关系

4

意图性


很多时候,孩子之间的平常矛盾会过度放大,然而了解了这些标准,无论是作为父母的我们,还是幼儿园、学校的老师就很容易能够辨别出孩子遭遇的不愉快事件是否真的涉及霸凌。那么我们就参照以上标准,来看看不同时期,孩子会遭遇什么样的“霸凌行为”。


0-5岁:真的有“霸凌”吗?


对于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来说,“霸凌”行为的界定尤其模糊不清,事实上,很多人甚至怀疑,霸凌真的是否适用于小龄儿童。


例如,两个上幼儿园的四岁孩子,其中一个被另一个咬伤了。这是霸凌事件吗?


什么?孩子被咬了?很多家长立刻坐不住了。确实,只有经历过幼教环境的人,才能体会到孩子之间的打闹有多么普遍。五岁之前,儿童的大脑前额叶还没有发育好,认知和调节社会行为的行为也没完全发展。这时的他们,很多行为是纯反应性的,无法理解和考虑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思想和意图,也就是说,孩子的心理理论没发展好之前,很多行为都很“自私”。


那么,应用以上的四个标准,小龄孩子之间的矛盾是否算是霸凌呢?


首先来看“侵犯性”:因为小龄孩子缺乏控制冲动和考虑其他人的能力,所以,他们的不少行为确实具有侵犯性。2017年发表在“儿童教育与治疗”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打、推、拉、咬人等身体行为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攻击形式。


事实上,大多数孩子在两岁时很具有侵犯性,其攻击性行为在三岁时达到顶峰。根据发展和精神病理学2001年发表的研究,这些行为在孩子五岁时开始抑制。


再谈“重复性”:确实,有的孩子会重复性地出现侵犯性的攻击行为,幼儿园的妈妈之间也经常会指指点点——某某孩子总是爱咬人!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应用行为分析项目主任Henry D. Schlinger博士说,小龄孩子确实会使用攻击行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特别是他们还没有情感意识或言语技巧来表达他们的感受。


到这里,四个标准已经符合一半了,那么,我们真的要把一个四岁的小孩冠上“霸凌者”的名号吗?并不是!在小龄孩子的攻击行为中,权利关系和故意性的标准几乎都不会适用


四岁的孩子还在学习着控制和理解他们自己的情绪,他们之间的打打闹闹很少有人总是占上风,很有可能咬过、哭过,一会儿变回了朋友。所以,大多数小龄孩子的侵犯性行为,都不存在权力关系的不平衡。


孩子们是否是故意的呢?美国心理学会的一份报告发现,家庭环境充满负面情绪、孩子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和情感支持,父母缺乏监督等因素都可能与幼童的攻击行为有关。很多时候,孩子会把家中无法处理、表达的压力和情绪带到教室,表现为攻击行为,就成了的“霸凌”。


6-9岁,霸凌现象开始露头


到了小学,真正的霸凌事件才逐渐进入到家长视野,初步的研究显示,多达90%的小学和中学生曾经被同伴欺负。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们之间的打闹和矛盾曾被认为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现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然而,一旦真的卷入霸凌事件,孩子留下的心灵伤痕往往影响深远,波及一生。


侵犯性行为,也许是大家最容易识别的霸凌标准,然而,侵犯性行为真的不仅仅是打人而已,这种行为的广度也许超越了大家的认识,包括如下几种:


1

身体侵犯

包括孩子之间的追打、踢、推等身体性攻击行为。

在小学校园中,这些行为逐渐增多,到了初中达到顶峰。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出现身体攻击行为,这是因为,男孩更容易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在外在,做出冲动的身体侵犯行为。而同年龄段的女孩更倾向于内化情绪,导致焦虑和抑郁。

2

言语侵犯

包括取笑、取外号、言语挖苦打击等。

孩子在小学中,语言词汇得到极大发展,并且开始使用语言作为自己攻击同伴的武器。与身体侵犯不同,言语侵犯的问题可以一直延续至初中乃至高中,并且这个问题在男孩和女孩中一样普遍。

3

关系侵犯

包括八卦、谣言、拒绝或者排外等。

这一类的侵犯行为在小学期间开始出现,与这个时期孩子更高级的心理控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相适配,通常认为,女孩出现关系侵犯行为的可能性更高,但事实上,男孩之间的类似行为也不少。


在6-9岁的孩子之间的不愉快事件中,权利的不平衡开始出现。“多数是能力方面的不平等,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正在学习这些能力,操场上的体育运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和考试分数等等,都能够成为他们取笑、欺负其他同伴的材料。”


10-12岁:美好青春背后的残酷


10-12岁期间,不少孩子开始出现青春期发育的迹象,他们的情感也随着激素和大脑的发展出现强烈的波动,很多行为也更加的非理性。服务于美国学校的社工Emily Kaiser指出,“此时的孩子们内心斗争的同时,也更加在意外界的指指点点,他们正在寻找认同和个人空间。


了解了他们经历这些变化和不安全感,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霸凌事件会在这个阶段达到高峰。更重要的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本身就有可能自我评价过低、焦虑、抑郁等问题,一旦与霸凌事件重合,将产生更加痛苦和长久的效应。


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霸凌的主要形式不再是身体侵犯行为,“随着孩子的心智成熟,他们也越来越狡猾和有创意”,Emily Kaiser说,其他侵犯形式开始更多的出现,类似起外号、讽刺挖苦这样的言语霸凌越来越多,孩子们开始从大众媒体和文化产品、朋友之间,甚至家中亲人中“学话”。我们偶尔的口舌之失,或许就会让孩子习得一些不合适的词汇和说法。


在青春期前期,同伴关系对于小小少年们开始变得极度重要,我们还记得自己的初中时代吗?有没有特别想要某条班里最酷的女孩穿过的牛仔裤?关系霸凌出现的几率也在这个阶段开始升高。还记的美剧《绯闻女孩》吗?现实生活中,那些八卦流言、造谣中伤,拉帮结派,排挤孤立,都是霸凌的表现形式。


“在这个年纪,孩子们开始真正的在意同伴对自己的看法,所以他们的自我认知很大程度上是从和同伴的互动中获得,孩子们的情感焦点从与父母的亲子关系转移到同龄人关系上,这对他们非常重要。”

—— 社交情感专家,作家 Heather Turgeon



在初中阶段,几乎每个少年群体都会形成“社交等级”,根据年龄、兴趣、特长或是其他特征组成的小团体开始明显,这就为形成霸凌的权力不平衡做了铺垫。班级最酷小孩的派对没邀请你参加,体育课选队员的时候没队长选你,这些看上去鸡毛蒜皮的小事,会对极度在意面子和人际关系的十几岁孩子产生极大的伤害。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权力不平衡开始变得尤其复杂。“她们身体开始发育,也开始在意自己的身体特征”。在这个时期,很多针对女孩的霸凌事件开始涉及外表评价。当然,男孩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胖一点,矮一点,脸上长了粉刺等等这些问题都会是孩子们之间关注的对象。对孩子们身体形象的指指点点,会很容易伤害的安全感。


值得注意的是,无孔不入的科技产品和服务正在放大关系霸凌的效应,网络霸凌开始成为一个严肃的议题。如今,很多孩子开始在10到11岁时使用手机,他们还熟练地使用在线游戏和社交媒体进行交流——这些平台上,网络霸凌可以随时发生。Emily Kaiser认为,“网络霸凌让孩子们没有喘息机会,无论在学校与同伴面对面,还是家里通过电子设备,他们都要遭受同伴们的负面评价或排挤,这让他们觉得无处可逃。”


对于霸凌事件,我们通常的刻板印象是,“霸凌者”一定是坏蛋,同情“受害者”,同是忽略了旁观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三者对于霸凌事件的发生其实是同样重要的。


霸凌是复杂的,孩子和我们家长的情绪与之息息相关。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被激怒、奋起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更有用的做法是,先退一步,理解霸凌事件中的各方,这也是锻炼孩子共情的办法。



参考文献


Carpenter, D.(2014, June 20). How to Handle Preschool Bulli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arenting.com/article/how-to-handle-preschool-bullies


Swearer, S. M.,&Hymel, S.(2015).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y of bullying: Moving toward a social-ecological diathesis-stress model. American Psychologist,70(4),344.


Espelage, D.L.,& Swearer Napolitano, S.M.(2003). Research on school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Wtihat have we learned and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apers and Publications. 154.


Lai Y., Garcia S., Grason H., Strobino D., Minkovitz C. (2017). National Performance Measure 9 Bullying Evidence Review Brief. Strengthen the Evidence Base for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Programs. Women’s and Children’s Health Policy Center,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Baltimore, MD.


Jenkins L., Mulvey N., &Floress M.T.(2017) Social and Language Skills as Predictors of Bulying Roles in Early Childhood: A Narrative Summary of the LIterature.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40(3),401-417.


Olson S. L., Lopez-Duran, N., Lunkenheimer E. S., Chang, H.,&Sameroff, A. J.(2011). Inp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peer aggression: Integrating contributions of self-regulation, theory of mind, and parenting.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3(1),253-266.


Dake, J.A., Price, J.H.,&Telljohn, S. K (2003).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Bullying at School. 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3(5), 173.


Pepler, D., Ferguson, B. (2013). Understanding and Readdressing Girl’s Aggressive Behavior Problems: A Focus on Relationships. Waterloo: 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 Press.


Shahaeian, A., Razmjoee, M., Wang, C., Elliott, S.N.,& Hughes, C. (2017). Understanding relational agression during early childhood: An examin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with language and other social and cognitive skill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40, 201-214. doi:10.1016/j.ecresq.2017.04.002


Kim.H.Y., Schwartz, K, Cappella, E. &Seidman, E.(2014). Navigating Middle Grades: Role of Social contexts in Middle Grade School Climat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54(1-2), 28-45. doi:10.1007/s10464-014-9659-x


Elsaesser, C., Gorman-Smith, D., & Henry, D. (2012). The Role of the School Environment in Relational Aggression and Victimization.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2(2). 235-249. doi:10.1007/s10964-012-9839-7


Simon, A. E. Wardle, J., Jarvis, M.J. Steggles, N.,& Cartwright, M. (2003).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ertal stage, adolescent health behaviours and stres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33(8), 1369-1379. doi:10.1017/s0033291703008390


Duarte, C., Pinto-Gourveia, J. & Rodrigues, T. (2015). Being bullied and feeling ashamed:Implications for eating psychopathology and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 girl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44,259-268. doi:10.1016/j.adolescence.2015.08.005


Hazler, R.J., Carney, J. V.,&Granger, D.A. (2006) Integrating Biological Measures Into the Study of Bully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84(3), 298-307. doi:10.1002/j.1556-6678.2006.tb00409.x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3

标签:孩子   性行为   受害者   同伴   言语   情绪   身体   事件   关系   标准   校园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