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师录|“有趣”且“有序”,这位教师注重儿童立场下的教学环节设计

纵观当下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不难发现教学设计仍然存在追求活动形式的“有趣”,无视教学环节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合理性等问题。黄浦区教育学院的肖燕萍认为,要进一步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真正体现基于儿童立场的“以学定教”,就必须优化环节设计,从关注“有趣”到强调“有序”“科学”。

肖燕萍,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任黄浦区教育学院学前教研员。从教40年,任职黄浦区学前教研员33年。曾获得“上海市基础教育教研员专业发展评比一等奖”、连续三届“黄浦区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黄浦区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黄浦区园丁奖”。出版专著《真爱教研》《走进教研 走近评价》等。

在肖燕萍看来,在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展开应循序渐进,体现教学环节的有序,“这里的‘序’包含两个层次: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幼儿认知的心理顺序。”

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指的是知识所在学科的系统,以及其内在联系所体现的层次顺序,即难易层次;幼儿认知的心理顺序,指的是幼儿认知过程所遵循的心理顺序。

肖燕萍认为,基于儿童立场,依据两个“有序”,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着力思考几个问题:如何创设情境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何有逻辑地呈现教学内容?怎样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怎样激发幼儿迁移经验,引发其后续学习的愿望?

当下的很多教学环节设计,看似注重“教学游戏化”,体现“动静交替”,具有“操作性”,肖燕萍认为是教师单纯地追求语言学习活动的形式多样、情境多变,而“人为”地中断幼儿对作品的感知理解,造成环节内容之间的“牵强”“唐突”,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环节、形式与目标内容的“契合度”,导致重难点解决“不着力”、课时安排“不合理”、合作游戏“低效率”,还容易造成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涣散、思维跳跃,影响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不利于幼小衔接目标的落实。

在实际课堂中,肖燕萍观察到的是当幼儿正在专注倾听、判断分析、合理猜测的积极、主动思维过程中,教师不顾大部分幼儿“破解谜底”的急切心理,也无视个别幼儿的自言自语、交头接耳,而是按照自己的设计过程,提出新的学习任务,随即幼儿们无奈地随着教师指令,学习兴趣很快被转移……看似“有趣”实为“无序”。

基于对两个“有序”的认识,肖燕萍认为有些环节需要进行调整。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让幼儿通过观察画面、听赏故事、讨论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去感知、体验、理解作品,通过故事学会思维的准确方法,即观察、猜测、判断动物(事物)不能以偏概全,应该具体全面。然后再开展其他活动,让幼儿与同伴运用从故事中获得的“新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准确猜测。

这样便可以让教学环节设计既“有趣”,也更加“有序”,不仅体现了尊重幼儿年龄特点、遵循幼儿认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性,也体现了每一个环节教学内容之间关系的逻辑性,使得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新经验得以迁移、巩固、运用,进而获得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基于儿童立场的教学环节设计,切忌为了“动手操作”和追求“有趣”而无视幼儿学习中的两个“有序”。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始于儿童,敬于科学。

“教学环节的‘有趣且有序’更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体现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意义和价值。”——肖燕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黄浦区   有趣   教师   教学内容   名医   名师   认知   顺序   环节   注重   立场   幼儿   集体   儿童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