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红军会师后,毛主席打算二次长征,张学良闻讯:请再忍俩月

1935年初冬,中央红军刚刚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就为过冬犯了愁。

面对这个缺医少药的境况,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长杨志成一算再算,仍需要至少3000块现大洋,否则平稳过冬一事根本无从谈起。

而红军当前满打满算,也只能拿出1000大洋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急得辗转反侧,但在陕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也无计可施。

初雪过后,毛泽东、周恩来、杨志成等人又围在一起商量对策,毛泽东突然想到前不久刚刚见过面的徐海东。

与其他红军不同,徐海东和他的红军15团本就是陕北的“坐地户”,近日又接连在劳山和榆林桥打了胜仗,说不定能攒下些家底。

无奈之下,毛泽东亲自写了一张借条,让杨志成带着去找徐海东,问他能不能借2500大洋给中央红军,熬过冬天后悉数奉还。

徐海东见过借条,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曾经给中央红军送去过衣物和粮食,但从没想起来送现大洋。

杨志成见徐海东面色阴沉,以为15军团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忍不住感慨:“唉!你们这里也很困难,不行就算了……”

没等他说完,徐海东摆手打断了他,之后将自己的后勤部长查国祯叫来:“我们还有多少钱?

“满打满算7000多吧,用在购买药品、粮食、武器上,还差3000多呢……”

查国祯不知道杨志成是来要钱的,还在跟徐海东盘算着自家的家底怎么花。

“太好了!”徐海东顾不上听自己家的难处:“我们留下2000,剩下的5000拿给中央红军!”

而靠着徐海东给的这5000大洋,中央红军得以购置物资,度过寒冷的冬天。此后毛泽东一直铭记着徐海东的雪中送炭,他曾说道:

在陕北最困难的时候,是海东同志帮了革命的大忙啊!”

其实,长征虽然艰苦,但到达陕北后的红军也不好过!由于地贫人穷,无法养活如此多人。毛主席等领导曾一度考虑开启第二次长征。

毕竟“树挪死,人挪活’”。可还不等他们开拔,当时西安城的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就传信:希望红军再熬一到两个月,局势定有转机……

那么当时的红军究竟经历了什么?张学良口中的转机又是什么呢?

南下陕南、东征山西

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抵达永坪镇,成为第一支完成长征的部队,他们与驻扎在当地的陕甘红军进行了合编,成为新的红十五军团。

一个月后,红一方面军击溃了尾随而至的国民党第6师和本地军阀马鸿宾的骑兵部队,完成了长征结束前的最后一役,整体进驻吴起镇。

至此,历时367天,中央红军和中共中央完成了长征。其间经历了超过380次大大小的战斗,跨越了20多座高山大川,休息的时间加在一起不超过65天。

当时的中央红军的将士们疲惫不堪,本以为会师后终于可以得到休整。然而没多久他们就意识到,艰难的日子还在后面。

中央红军抵达陕北时已是深秋,很多战士身上穿的却还是在南方时的单薄衣物。而再过不久就要入冬,陕北天寒地冻,无疑会给红军带来致命的打击。

好在徐海东将军及时送来了5000大洋,中央红军得以成功渡过长征后的第一次大考验。

但作为山西人,徐向前对陕北的贫瘠深有感触:陕甘宁苏区版图颇大,我军牢牢占据着这里的9个县城,然而地广人稀,人口只有四十万左右,粮食等物产更是匮乏。

当时驻扎进来的红军规模有三万,在近代支撑一直这样规模的军队,至少需要150万到200万人口,而陕北根据地却只有40万百姓,况且这里的土地还贫瘠不堪。

毛泽东发给王明的电报中简洁明了地进行了概括:财政粮食已达十分困难程度。

除了缺少物资,周边的形势也压得中央喘不过气来:东面阎锡山的晋绥军虎视眈眈,西面马家军正伺机出动,南面杨虎城和张学良态度不明,北面西北军袭扰不止。

照此形势发展下去,中国的革命之火说不定会在陕北熄灭。

所以连一向稳健的毛泽东此时也一反常态地表现出了焦虑的一面。《毛泽东年谱》中记载,这一时期,毛泽东多次在电文中提及“猛烈扩大红军”。

那为什么陕北已经保障不了红军的物资供应,还要猛烈扩编呢?因为要通过新的军事行动来求得生存。但具体的进军方向,革命者们却没有达成一致。

最开始西边、北边被排除在考虑之列,因为那里是茫茫戈壁滩,贫瘠程度与陕北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瓦窑堡会议前,有将领提出应该往南打,打到陕南去,那里比陕北要富裕的多,自然能够提供大军驻扎所需的物资。

但这一提议没有得到中央支持。瓦窑堡会议后,这名将领依旧坚持南下,他希望亲自上阵,在陕南打游击战争,中央再次驳回了他的请求。

而中央之所以反对南下,是基于两点:

首先中央红军兵力薄弱,缺少枪支弹药。无论向何处进兵,这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其次,陕南有西安这座大城市,骨头难啃不说,敌军还可以在这里集结,更利于围剿,南下相当于自投罗网。

既然南北西都不行,那就只好往东打了。

东面是阎锡山的晋绥军,兵力不足八万,而且分散在山西各处,各部队之间难以呼应,他们的武器装备与国民党嫡系相比也是天壤之别,相对要好打得多。

于是1936年2月,春天刚刚到来,中央红军就跨过秦晋边界,展开了搏取生存的东征,只留了4个团在陕北看家。

起初东征异常顺利,晋绥军一触即溃,红军在山西和华北平原开辟根据地的方针正在逐步实现。

但出人意料的是,与蒋介石历来不和、将山西视为自家大本营的阎锡山见情势不妙,竟然拉下脸来向蒋介石求援了。

而且蒋介石这一支援就是大手笔:他命汤恩伯带着10个师参与了正面战斗,同时又让张学良、杨虎城带着他们的15个师进攻陕北。

当时红军留下看家的军事力量只有4个团,无论如何也无法与15个师抗衡,而时间一长,连回防的路也会被敌军切断。无奈之下,5月初中央红军主力都撤回了陕北。

从战役角度看,这次东征给敌人带来了巨大伤亡,红军获得了喘息之机。但现在战略角度上,中央红军仍然被围困在陕北一隅。

困守一隅乃兵家大忌,红军仍需要寻找突破点,于是曾经被忽视的西北方向进入了革命者们的视线。

西征宁夏、二次长征

早在革命先驱孙中山在世时,他便提出过从乌鲁木齐、乌兰巴托等西北城市向中国革命输送物资的设想。

为了削弱对抗苏联的张作霖,苏联人在20年代培植了倾向于自己的势力冯玉祥,大量的物资被输送给西北军,事实上打通了苏联通过西北向中国革命输送物资的通道。

中央红军还在长征路上时,苏联就已经在新疆培养起了另一股势力——盛世才。有了他的协助,中共与苏联的联系会更加便捷。

1935年的两河口会议上,毛泽东、张闻天就曾力主北上,这一策略也成为中共的长期方针。

但北上策略却遭到了张国焘一派的极力反对,他反对这一政策的理由是,中国革命不应接受外部势力的帮助。

1935年底,林育英参加完共产国际七大回到中央,他刚一回来就为共产党立下两大功劳:

第一大功劳,是转达了斯大林带来的消息,中共可以从宁夏获得苏联的援助。

第二大功劳,是他成功说服张国焘,使张国焘放弃了另立中央的念头。

1936年5月5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著名的《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但蒋介石枉顾国家大义,非但没有停战议和,反而成立了新的晋陕绥宁四省边区“剿总”,让他的心腹大将陈诚亲自坐镇。

陕北苏区的形势再一次恶化。

5月中旬,中央红军团级以上干部齐聚延川县太相寺,西征宁夏的具体方案得到落实。

中央红军第1、第15兵团与81师、骑兵团合编为一支野战军,即西方野战军,彭德怀担任司令、政委。

两个多月的时间,西方野战军纵横400里,占领8处重要城镇,缴获了两千条枪、500匹战马,马鸿逵、马鸿宾等割据军阀遭受重创。

同时另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红二、四方面军摆脱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势力,即将完成长征。

为了策应兄弟部队北上,西方野战军又加紧了西征步伐,占领了中宁、固原等重要城镇。

10月2日,西方野战军下属的第73师攻克了会宁城。

10月9日,一、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10月21日,一、二方面军领导人会面,至此三大主力成功会师。

会师前夕,红四方面军已经制定好了通庄静会战役计划,这项计划旨在配合中央的西征策略,争取抗日力量,打通苏联援助通道。

会师后,西征宁夏的计划得以进一步明确,中央红军负责保卫陕北根据地,二、四方面军趁黄河结冰期渡河消灭军阀马鸿逵、马鸿宾,与苏联取得联系。

然而张国焘再次从中作梗。由于他的拖延阻挠,通庄静会战役失去战机,功亏一篑。反观蒋介石方面,则加紧了对红军的攻势。

不得已之下,渡河计划被迫提前,最先渡河的红四方面军第9、第39军完成渡河后,胡宗南部已经杀奔渡口,守卫渡口的第5军也只能渡过黄河,这里随即被国民党军队占领。

这三支渡过黄河的部队组成了西路军,他们在黄河西岸英勇作战,毙伤敌人2万有余。但仅凭这支西路军,根本不可能完成西征计划。

4个月后,西岸的枪炮声渐渐平息,西路军终究还是在敌人的疯狂进攻下失败了,而西征计划也早已在内外双重阻挠下化为泡影。

而蒋介石在军事上占据主动后,在政治上也加紧了攻势。

10月22日,他亲自前往西安督战,号称剿共成功只剩下5分钟。

自华北事变之后,蒋介石一派寄希望于讨好苏联,以换取对抗日军的资本,于是国共两党除了在正面战场上厮杀,也一直秘密进行着沟通。

西征计划失败后,蒋介石认为红军已经是秋后的蚂蚱,从此不再重视与共产党的沟通谈判。

他对上海的国民党谈判代表陈立夫下令,谈判前提必须是取消对立的政府和军队,红军高级领导全部解职。这样的要求堪称羞辱,共产党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

而此时,1936年的冬天也到来了。面对同样的恶劣环境和更多的红军队伍,这次即使再多几个“徐海东”也无济于事了。

红军面临的外部形势也与1935年时有所不同:四面包围的局面没有得到改观,反而汤恩伯、陈诚这两支国民党嫡系劲旅也加入了对红军的包围。

张闻天向共产国际提出支援请求,态度急切:“不论五万、十万,都要快!”但这封求救电报并没有得到回应。无奈之下,中央作出了再次长征的决定。

1936年11月8日,中央提出了《作战新计划》。根据这次新计划,除了西路军,红军主力将转战华北、中原,然后再打回来,预计需要用一两年时间,回来后争取打通苏联援助通道。

二次长征计划与此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比起来,路途更长,面对的敌人更凶险。但要求得生存,只能进行这次大转移。

《徐向前回忆录》中详细记录了二次长征的路线:山西、冀豫晋、直鲁豫、皖鲁、鄂豫皖、鄂豫陕、西北……从地图上不难看出,这次长征,要围着中国腹地转一个大圈。

山城堡战役、西安事变

二次长征一旦实施,无论成功与否,恶劣的行军条件和敌人的重重打击,都将造成革命力量的重大损失,因此领导人们对此也是顾虑重重,但敌人已经不给我们思考的时间了!

11月18日,胡宗南麾下78师232旅进占了甘肃环县山城堡。

不到一天功夫,山城堡一带的交通壕四通八达,火炮碉堡、机枪阵地散其间。除此之外,5架美制霍克-3战机盘旋空中,他们既可作为战斗机对空作战,也可作为攻击机对地攻击。

这可是当时难得一见的立体防御,232旅的军老爷们在层层防御中安心休憩。然而他们不会料到,这是红军早就为他们设下的圈套。

232旅进驻没多久,一个身材消瘦的中年男人来到山城堡外围,232旅的防御尽收他眼底。

事实上,这个消瘦的男子是红1师师长陈庚。

陪他一起来的还有红军的几名干部,他当场给干部们分配了各自攻击的目标,之后便再次离去。

20日晚,红军前敌总司令彭德怀下令发起对山城堡的进攻,红一方面军第1、第15军团与红四方面军第4、第31军担任主攻,红二方面军第6、第28军负责阻滞援军。

21日,红军从多个方向突入山城堡。22日,山城堡战役胜利结束。与此同时,盘踞在红井子一带的另一支国民党嫡系部队第1军1师1旅也被红28军击溃。

山城堡大捷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以来取得的首次大捷,各部队的通力配合不仅提振了士气,也加强了红军内部的团结。

而国民党方面,两支嫡系部队被吃掉,使得整个围剿大军人心惶惶,对陕甘宁根据地的围剿也不得不中止。

捷报传来,危机得到缓解,领导人们开始思考,到底要不要实施二次长征。

虽然暂时没有讨论出个结果,但二次长征的准备工作还在继续。11月底,红军将离开陕北的计划通报给了张学良。

之所以要通报给张学良,是因为双方虽然明面上仍分属不同阵营,但在互相了解和苏联暗中调停之后,中共与张学良早已达成了暗中协作的默契。

原本只是单纯的通报,可是得到消息的张学良一反常态,迅速让人传达了自己的建议:再等等,至多两三个月,将有大事发生!

张学良的消息让中央领导人摸不着头脑,但有了他的建议,中央更加倾向于驻守当地,静观其变。

山城堡战役之后,张学良麾下的67军军长王以哲被蒋介石盯上了。

原本这场战役中,他被命令与胡宗南分兵进攻,互相配合,但胡宗南拼命往前冲时,王以哲却在“磨洋工”。胡宗南向王以哲求救时,王以哲告诉胡宗南:自己跟前线部队联系不上。

12月4日,蒋介石再次飞往西安,在他的追责中,王以哲首当其冲,蒋介石甚至当面斥责:“你的部队有跟红军的联系,你以为我不知道?

他以为王以哲只是跟红军暗通款曲,消极剿共,事实上王以哲早就是中共秘密党员,这一切都在王将军的掌控之中。

除此之外,蒋介石还告诉他,张学良的东北军要么积极剿共,要么离开西安。王以哲将这句话转达给了张学良。

此前张学良数次力柬蒋介石,放弃剿共,联共抗日,均遭到当场拒绝,两人也因此貌合神离。

听到王以哲的转述,张学良断定蒋介石病入膏肓,只好下猛药了。

四天后,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从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变成了阶下囚,此事不仅震惊中外,中共中央也是始料未及。

但中央很快作出了对中国革命最有利的决定,周恩来等人前往西安参与到各方谈判中。

关于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的表现众说纷纭,有人说他胆小如鼠,有人说他宁死不从,但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事变迎来了圆满的结局,蒋介石放弃围剿共产党,转而开始与无产阶级联手,对抗日本侵略者。

而共产党不需要再担忧军阀们的围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二次长征的计划可以告一段落了。

参考资料:

王新生. 红军长征中最高军事指挥体制的演变[J]. 中共党史研究, 2016, (10):39-50.

石仲泉. 我观红军长征的若干重大事件[J]. 中共党史研究, 2016, (10):29-38.

李义彬. 关于西安事变几个问题的再探讨[J]. 中共党史研究, 2017, (6):97-101.

宋希斌, 姜春光. 革命动员的基层因应:陕北扩红的困境与应对(1935—1936)[J]. 苏区研究, 2020, (5):17-30.

雷弈. 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 ——中共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 (5):185-18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陕南   西安事变   红军   陕北   苏联   野战军   大洋   西安   山城   蒋介石   战役   中共   部队   中央   计划   张学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