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牢记这些防护要点!

春季是多种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

小朋友们抵抗力差,

在幼儿园和学校又容易相互传染,

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

做好预防措施。

春季呼吸道传染病

春季要注意预防以下呼吸道传染病:

01 流感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尤其以甲型多见。其特点是:起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传染率可达到50%,常引起暴发或流行。主要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且持续时间可达一周以上,并伴有全身肌肉酸痛、关节痛,而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病程比普通感冒长。

02 甲型H1N1流感

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症状。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身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

03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包括普通感冒(俗称“伤风”)、病毒性咽炎和喉炎、疱疹性咽峡炎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是细菌,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

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上感”全年皆可发病,但冬春季节多发、主要通过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被污染的手和用具传播,多为散发,但可在气候突变时流行。主要临床表现为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有些有发热、伴以咽喉痛、扁桃体肿大等。

04 急性支气管炎

是由生物、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临床主要症状有咳嗽和咳痰。常见于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也可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蔓延而来。

05 肺炎

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临床上分为细菌性肺炎,肺炎支原体、衣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也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肺炎的症状虽有不同,但咳嗽、咳痰,胸痛、发热、呼吸困难常为共同症状。

06 肺结核

是由结核杆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所致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呼吸道传染病。目前我国有高感染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现象,是我国目前急需重点控制的疾病之一,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午后潮热、乏力、盗汗等。

07 麻疹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经空气飞沫传播,传染性强。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斑、皮肤斑丘疹。

08 风疹

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症状较轻,发热一日出疹,从面部开始至全身,一日出齐,三日后退疹。

09 流行性腮腺炎

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空气飞沫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发热等,可累及其他腺体和脏器,常见的继发症有脑膜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等。

1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经空气飞沫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及脑膜刺激征。早期隔离治疗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控制疾病传播。

牢记这些防护要点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可以大大地减少季节性传染病的发生。另外,根据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特点,大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防病工作。

01 注意保暖,及时添衣,防止着凉。

02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均衡饮食,及时补充营养,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03 多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04 保证每日开窗通风换气次数,每次通风15分钟,使居室空气新鲜、流通。

05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该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

06 不用不洁的手摸、揉鼻子和眼睛。

07 洗脸等清洗用品一人一用,以防直接或间接传播。

08 在流感高发季节(冬、春两季),尽量不到人群拥挤、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

09 积极参加计划免疫,如有呼吸道疾病,应尽早到医院就诊,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排查、早消毒。

来 源: 河北卫生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呼吸道   传染病   咳痰   脑膜炎   病原体   上呼吸道   高热   黏膜   肺炎   流感   症状   要点   春季   防护   呼吸   空气   病毒   性肺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