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札一生到底有多坎坷?

在中国文学史上,晚唐时期可谓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诗人,大多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写出的诗歌便是与社会密不可分,其中司马札就是生活在晚唐这一历史时期的诗人,虽然生平事迹记载的很少,但其人其诗均值得关注和探讨。

生平

马札的生平在各类史书中均未有详细的记载。但是通过储嗣宗的史料记载及其诗歌内容推测,司马札一生历经晚唐文宗、武宗、宣宗、戴宗、僖宗五代。而且司马札一生四处奔波,备极艰苦,其诗作可以佐证。

思想

司马札的所有诗歌都围绕着自身坎坷多舛的经历和漂泊无定的生活展开,充满了徘徊在仕隐之间的审美趣味。他积极追逐功名却屡试不第,流落不遇,终生落拓奔波,备尝艰辛,贫贱终生。其诗作或借古事发挥,或言民生疾苦,或对道士和僧人吟诗,或直接陈说归隐之意,却都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诗人虽迫于时势徘徊摇摆,但对仕宦的向往渴求并未完全消弭。仕途的挫折与退隐的心理盘旋交织在一起,投射在其诗作中,则表现出看似矛盾的艺术旨趣来。那么司马札的思想有:

民胞物与的淑世情怀

正是因为司马札自身经历坎坷,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备尝生活的艰辛,因此,他的诗作多是感怀之作,从一开始便打上了民胞物与淑世情怀的烙印。

尚禅慕道的心性爱好

“功名”是司马札心中永恒的情结,也是诗人终生难圆的梦想。相信这也是大多数诗人的梦想。司马札一生奔走四方,备尝生活的艰辛。使得诗人自然而然地转向山林、追求隐逸,正是一种无可奈何之举,向往着隐居旷达、逍遥自在的生活。

晚唐出现了一批不遇不达的诗人,这类诗人有三个特点:一是生平遭际普遍都很艰难困苦;二是平生苦吟不辍,以诗为业三是诗人们所吟咏的多半都是感伤人生苦难的诗篇。司马札就是“不遇不达的诗人”之一。因而,司马札隐逸冲淡的思想倾向不仅表现在直接效仿隐士之举的诗作中,这种旨趣和倾向还多在与僧道唱和的诗作中熠熠生辉。

诗歌题材与类型

马札的诗歌在贞元至大中期间闪烁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光彩,在现实主义精神一度岑寂的情况下,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空谷足音。他用质朴沉郁的笔,发出了愤慨之音,这在晚唐时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新乐府诗

司马札的《锄草怨》、《蚕女》、《古边卒思归》等诗,沿袭了中唐悯农诗的风格和气度。《古边卒思归》更是以代边卒立言的方式来控诉战争。这几首诗在言语之中都寄寓了诗人对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的深深的同情和对黩武者的强烈的谴责,发出了“哀民生之多艰”的现实主义的强音,也为靡软、迷茫、幽艳的晚唐诗坛带来了清新的田野之风。

赠答诗

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与宗法制度,形成了很强的故土、宗族、亲属意识,使诗人为离别而尤为感伤。比如《山斋会别》中,司马札讲究对仗,想象丰富,巧妙用典,技巧圆融。在这首诗中并未着“赠答”的字眼,但一幅友人依依惜别的画面仿佛就铺设在读者眼前。

咏怀诗

司马札的感古》、《古思》、《弹琴》、《效陶彭泽》、《筑台》、《观郊礼》、《感萤》等首诗内容偏重咏史怀古,格调苍凉,借古讽今。比如《筑台》,这首诗借怀战国时期魏国的灭亡全面具体地影射了晚唐中期所存在的各种危机,尤其突出因骄奢淫逸导致国破家亡的历史教训当铭记于心。晚唐中期是社会危机进一步酝酿、深化及至爆发的时期,咏史怀古诗对现实的反射和干预也更加强烈鲜明。

行旅诗

司马札一生漂泊四方,历经艰辛,多数诗歌都是围绕着个人的经历展开,抒发离愁别恨和怀才不遇的感叹。他的首诗,《道中早发》、《沧浪峡》、《自渭南晚次华州》、《江上秋夕》、《东门晚望》、《上巳日曲江有感》、《宿寿安甘棠馆》、《南徐夕眺》、《白马津阻雨》、《夜听李山人弹琴》、《登河中鹳雀楼》、《漾陂晚望》等,都刻下了诗人行走的踪迹,让人随着他的脚步走遍关中、河东、河南等地,如实勾勒出司马札的行游路线。

总之,司马札的诗颇能体察民生疾苦,有讽喻之旨。描绘出农民疾苦、豪贵奢靡、宫女悲惨遭遇等社会现状,兴讽时弊,痛斥苛政,写出了下层劳动人民饱受“猛于虎”的苛政的压迫之苦,对黄巢起义之前黑暗的社会现实,亦有一定程度的反映,体现了司马札的民本思想。

诗歌的艺术性

一表达方式。借古事发挥、含蓄委婉是司马札常用的诗歌创作手法。从表达方式来看,诗人在描绘人、事、物时,善于灵活运用对比、象征、联想、用典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其诗歌蕴藉曲致,耐人寻味;从修辞运用来看,司马札在作品中广泛运用比喻、借代、设问、对偶等修辞格;从结构技巧来看,其诗对仗工整,层层深入,内容严谨,饱含深意。

二语言风格。从语言上来看,他的律诗和绝句都极工整,境界开阔,表达了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他有意识地学习《诗经》和乐府民歌的风雅比兴手法以及平实质朴的风格。而且他的不少诗篇都以古风见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感。

总之,司马札的诗作所透射出来的艺术精神恰恰是晚唐时期大多数诗人普遍的人生轨迹,饱含浓厚的人情味。

司马札诗歌与晚唐文学

在中国历史上,唐帝国从唐敬宗和唐文宗时期开始出现明显的衰败倾覆之势。虽然晚唐也曾一度出现中兴景象,唐宣宗还被誉为“小太宗”。文宗、武宗和宣宗时,唐代的衰微之势并不十分明显。但到了大中末年,科举黑暗,战争频繁,百姓因备受苛捐杂税的压迫和剥削而流亡。当时的诗歌内容,举其要者,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一关注时势世事、爱国忧民之作。晚唐的诗人们尽管在官场上大有作为的不多,但其中不少人仍然胸怀壮志,具有拯世报国的高远理想。

二咏史怀古之作。晚唐的诗人们抚今追昔,感慨际遇兴衰,借古人古事表达对当朝统治者的规劝之意。

三与科举有关的诗篇。晚唐的许多诗人们,都曾经有过科举求仕的经历,或及第,或落第,创作了许多与科举生活有关的欣喜与感慨之诗篇。

四隐士之歌。正是诗人一直无缘功名,只能独自留下感伤:“青荧一点光,曾误几人老”,明显也是感伤大于落寞,却并非指责科举,而是颇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

五爱情题材的诗歌。晚唐时代的士人们在科举和仕途上缺少出路,加之礼教松弛,享乐淫逸之风盛行的社会风气,寄情闺阁的诗作在此时纷纷出现。

综上所述,司马札作为晚唐一名普通诗人,他的命运和归宿也代表了乱世之秋的大多数“不遇不达的诗人”的共同命运。他在奔走四方、尝尽人生辛苦之后,诗作处处充溢着隐逸冲淡的意味,这与晚唐禅道并行的风气和背景也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他的所有打上时代烙印的诗歌便犹如镜子一般如实反映出晚唐之没落和衰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司马   文宗   民胞物与   晚唐   隐逸   诗作   疾苦   科举   功名   诗篇   坎坷   感伤   诗人   诗歌   时期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