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哭灵人”武会霞:每年哭70场磕头上万次,每场赚700元左右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无论生前多么富贵或者不堪,最终都要化成黄土。

人死如灯灭,而丧葬就是这个人留在世上的最后一个仪式。一场白事,寄托了在世的亲人,对去世之人浓烈的情感。

很多人说,人死后就没了知觉,而这一场告别仪式,是办给活人看的。

那么既然是仪式,将所有揪心悲痛都发泄出来,对于在世的人来说,就是他们给予死者最大的尊重,所以早在古代,就有了哭丧这个仪式。

传统丧葬文化

十里红妆与素车朴马,欢天喜地与呼天抢地,这世间的种种,各有悲喜,各怀心思,红白喜事带给人们的,往往是最直观的感受。

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古时候很多仪式被被打上了“封建”、“迷信”的旗号。

比如在丧葬仪式上,更多的人崇尚一切从简,但在农村,这些有意味的仪式,被很好的保存下来。

在丧葬仪式中,有一个“重头戏”,就是哭丧

在葬礼上,很多人家都会特意请一位“哭灵人”来在葬礼上大哭一场。

哭灵人这个行业由来已久,远在几千年前就有了,哭丧源自周礼,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哭丧古时候属于挽歌的一种,其含义很多,主人觉得通过这一形式,可以让世人记住亡者的“丰功伟绩”,也是一种让在世的人诉说自己情感的办法,古代最为人熟知的挽歌就是《薤露》和《蒿里》。

还有一种说法,是哭丧可以给子孙后代积攒家财,哭的越厉害,后代子孙的钱,就会像泪水一样高涨。

再则就是为亡者哭开阴间大门,不然亡者就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而这往往是由女儿或者儿媳妇完成。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传统文化的丢失,丧葬文化也在逐渐失传,一些习俗很幸运的被保留了下来,但早已经不是古时候的样子,后世人们只能靠着这些习俗,拼凑出丧葬仪式,于是就慢慢形成了现代的哭丧文化

事实上,中国人对“死亡”还是相当避讳的,人生三大事,出生,结婚,死亡,但只有死亡,让人们感到恐惧,感到不吉利。

对死亡的敬畏,是人类骨子里便带着的天性,毕竟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死亡都是每个人必须要经历的。

凡间常说“死者为大”,当有人离世时,他的家属,都会尽可能去为亡者举办一场庄重的葬礼,这就是他留给人们最后的一点印象。

从周朝开始,丧事就有了一整套完整且繁俗的流程,在葬礼当天,除了亲朋好友会前来吊唁,有些人家还会专门请哭灵人,来为亡者哭灵。

我们的老祖宗认为,人活一世,最后归为尘土,是一件令人痛心惋惜的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哭”来表达亲人去世的哀伤

有一些庄重的葬礼,还会以唱的形式来表达亡者生平事迹,哭丧这一形式,往往贯穿整个葬礼,尤其在出殡时,哭的越大声越好。

为什么越大声越好呢?这也是古人的旧习俗。出殡的时候,所有人都要进行哭丧,而且要尽可能的大声哭喊,音量要放到最大。

仿佛如果亡者没有这响彻天地的哭声作伴,都不好意思下黄泉一般,如果在方圆十里都能听到哭声,那么人们会认为,这家人很孝顺,反之,人们会认为他们不孝

可是如果这些人哭不出来怎么办?或者,他们在前几天的悲痛情绪中耗干了眼泪,到出殡那天,他们没有力气哭了或者达不到呼天抢地的地步怎么办?

这时候,就轮到哭灵人登场了,在世的人为了求得孝顺的美名,就会花钱去请这些哭灵人,让他们来葬礼上大哭特哭。

有限的悲痛

这就是哭灵人存在的意义,即便是现代社会,这种行业也有很多人在做,河南偃师的武会霞就是其中之一。

她在当地是非常有名的哭灵人,每年都会有几十家请她来哭灵,而她凭借哭灵每年也能拿到几万元的收入。

在人的潜意识里,人们常常会觉得和丧葬挂钩的行业都不吉利,这些哭灵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没少遭人指指点点。

说到底,哭灵人也只是一种职业

武会霞在做哭灵人之前,也是一个普通的农村老百姓,每年靠着种地生活。

但农民一年到头能挣的钱都是极少的,有时候还得看天气,如果遇到收成不好的时候,一年到头就是白忙活,武会霞一家人以往就是这么清贫度日。

武会霞家里自己和丈夫,还有三个孩子,上面还有公婆,婆婆还瘫痪在床,随着孩子的年纪越来越大,武会霞的家里连学费,也逐渐负担不起。

一次偶然的机会,武会霞和朋友去赶集时,在镇上遇到了一家人,正在办白事,动静极大,又是敲锣打鼓,还有震天动地的哭丧声。

武会霞被这场面震撼到了,便和身边的人谈论说:“这家的子女真孝顺呀,老人过世哭成这样”。

但身边人却一脸鄙夷的说:“孝顺啥呀,这些哭丧的人都是主人家花钱雇的,一场下来得不少钱呢”。

武会霞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她觉得随便哭一哭,就能拿钱,这份工作看起来还挺容易的,来钱也快,自己家里每天背朝黄土面朝天的,还没有人家一天下来挣得多。

感慨一番之后,武会霞便回家了。

但在路上,武会霞一直在想这件事情,她觉得这倒是挣钱的好机会,但又担心会遭到别人的白眼。

纠结了一路之后,武会霞看到家里年迈的公公,瘫痪的婆婆,又想起还在上学的三个孩子,这些都像是一座座大山一样压在他和丈夫的肩上,他们急需一个赚钱的机会

武会霞尝试着和丈夫商量,想要从事这一行业,但丈夫没等她说完,就打断了她,说什么都不同意她去做这份工作。

两人闹得不欢而散,但这个想法却在武会霞脑海中挥之不去,她觉得这个行业并没有什么丢人的,没钱才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情,家里人都快吃不上饭,哪还顾得了这么多。

第二天,武会霞再次跟丈夫说起这件事,丈夫最终拗不过武会霞,同意她去试一试。

得到了家人的认同,武会霞立即开始打听职业的葬丧团队。

现代挽歌

加入丧葬团队之后,武会霞正在努力的尝试成为专业的哭灵人,但她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行业,难免会有不适应的地方,在工作之前,她还特意请教了团队里的前辈,学会了不少“哭”的技巧

几天之后,她接到通知,有一户人家办白事,需要哭灵人,需要她的登场,很快就到了白事当天,武会霞伴随着哀乐出场,可她却因为太紧张,发挥不出来

眼看着台下人的深情越来越不对,武会霞心一横,为了让自己哭出来,只好强迫自己想起这么多年来所受的委屈。

武会霞处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眼前的黑白照片是她不认识的人,但此时她的内心,却是万分的委屈和悲痛,她开始大哭起来,嘴里念着前一天背熟的稿子,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掉了下来,很快就哭花了妆容,也瞬间感染了在场所有人的情绪。

她不仅声泪俱下,还跪在地上冲亡者磕头,拖着腿前行,仿佛这场丧事中,死去的真的是自己的亲人。

哭到最后,武会霞是被自己的同事,搀扶着离开灵堂前的,此时的她完全沉浸在悲痛里,也顾不上自己凌乱的头发,哭花的妆容以及磕破的额头和蹭破的膝盖

武会霞的发挥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撼,办白事的这户人家很满意武会霞的发挥,在仪式过后,除了早先定好的700元,还额外多给了300元的红包

武会霞情绪平复之后,看着手里的1000元,一时间内心五味杂陈。

这1000元,是对她的肯定,同时也宣告着,她将在这个行业里有了发展空间。

这世间多的是像武会霞这样的小人物,或许她要在日后承受别人异样的眼光,或许别人会瞧不起她,但这些钱,都是她靠着自己的努力挣来的

武会霞靠着这1000元,获得了丈夫的认可,也让团队的人对她刮目相看,她正式成为了一名职业的哭丧人。

武会霞做事非常用心,她知道第一次是凑巧,总不能每一次哭丧都回想自己的往事,最关键的还得去了解亡者生前的事情,感同身受,真情实感才是最重要的。

每次哭灵之前,他总会让客户讲述亡者生前的事情,确保自己在哭灵时,能够发挥稳定。

几次工作下来,武会霞在业内有了小小的名气,很多人家在办白事时,专门点她来哭灵。

几个月后,武会霞凭借哭灵,积攒了两万元,为家里改善了生活条件,丈夫看着她为家庭带来的收益,也改变了以往的看法,变得越发支持她。

随着武会霞工作越来越顺利,她在村里的名声却越发的不好,人往往很难接受以前和他们一样穷困潦倒的人,突然变得富有。

武会霞的家里虽然还算不上富有,但条件确实比以前好了很多,而周围的邻居看到之后,有的处于嫉妒,有的出于鄙视,对武会霞的态度也是大转变。

很多人遇到她都会躲得远远的,在背后对她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而他们的亲戚就更过分了,还专程跑到武会霞家里怒骂武会霞。

很长一段时间里,武会霞不被人理解,身边的人躲着她,亲戚朋友瞧不起她,就连自己的亲生母亲,也反对她干这个行业。

武会霞心里难受,这些情绪都在她为人哭丧时表现出来。

这些眼泪,一半是为亡者,一半是为自己,都是生活所迫,武会霞的钱,比那些人来的真实。

好在武会霞的丈夫是支持她的,再有人对她指指点点的时候,他的丈夫总是挺身而出,替她挡住这些人的谩骂和不解。

时间一长,武会霞也学会慢慢消化自己的负面情绪了,她将全部心思放在工作上,不再去听别人的看法,而且,他还鼓励丈夫和她一起做这个事业

干一行爱一行,武会霞接触哭灵人之后,慢慢的觉得这个行业,完全可以跟着时代的变化才改进,不再是以前那种一味的三拜九叩、痛哭流涕形象全无的形式

她和团队里的人一起琢磨,一起进步,创办了一种新形势,取名为“歌仔戏”,灵感还是来源于古代的丧葬仪式中的挽歌

武会霞注意到,很多人家在办丧事时,还会请戏班子来唱戏,而很多村里的老人,也更喜欢这种形式,虽然哭灵人当然是哭的越大声越好,但“唱哭”的方式更加受欢迎。

这一形式也是从古时候就流传下来的,有的地区还会彻夜唱歌,将亡者的生前事迹编成歌曲,歌颂亡者业绩,好让后人记住先辈的贡献这种形式,也就是古人常说的挽歌

民间挽歌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古时候那么声势浩大了,但一般专业的丧葬团队会有自己早已经彩排好的节目。

武会霞根据前人的经验,也创出了别具一格的挽歌,武会霞带着自己的团队,很快就闯出了名堂,他们这种新颖的哭丧仪式很快流行,钱财也随之而来。

武会霞靠着哭灵挣的工资,买了房子,带家里脱离了贫困,还供家里的三个孩子上了大学。

周围的人看着他们生活的越来越好,从最初的看不起,变成了眼红和羡慕。

还有一些人,拉下脸来,表示愿意跟着武会霞学习,向加入她的丧葬团队。

武会霞听了他们的请求,不计前嫌,很爽快的答应,并且对他们进行培训,来壮大自己的团队。

如今的武会霞,每年哭丧70多场,磕头上万次,不仅没再受白眼,反而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她带着自己的丧葬团队,游走于各个地方,为亡者做最后的仪式。

无论人们对于丧葬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看法,像武会霞这样为了生活奔忙的小人物,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白事   都会   丧葬   丧事   挽歌   古时候   河南   葬礼   生前   悲痛   仪式   丈夫   家里   形式   团队   行业   武会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