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巨眼”上新 中科院天文学家解读中国“仰望星空”的实力

因为好奇的天性,人类总喜欢仰望星空。

你我来自何处?当人类面向茫茫宇宙寻找答案,天文望远镜必不可少。

今年以来,“中国复眼”二期开工,“郭守敬望远镜”找到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而“中国天眼”投用至今已发现740余颗新脉冲星……中国大地上,一座座天文学观测设施,似一双双深情凝望宇宙的 “眼眸”,不断发现关于宇宙的新信息。

两座“观天巨眼”有何区别?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的“观天”实力如何?为了揭开更多宇宙的奥秘,需要做何努力?近日,记者采访了中科院等的多位天文学家。

“观天巨眼”上新了

“中国复眼”和“中国天眼”有何区别?

中国的“观天巨眼”上新了!2月14日,以小行星探测和成像为目标的“中国复眼”二期在重庆开工建设,引发关注。

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了坐落在贵州的另一只“眼”——形似一口大锅的“中国天眼”(FAST)。

同样是“巨眼”,却有着不同本事。

刚刚开工的“中国复眼”能看得近而清。记者从北京理工大学了解到,以昆虫的复眼为灵感,“中国复眼”二期将建设25部30米孔径雷达,能主动发射电磁波并接受回波,协同多部雷达观测,目标是千万公里之外的小行星。

“中国复眼”二期示意图 图源: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

早在2022年12月,“中国复眼”一期就已建成,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未来,三期工程还计划把雷达数量扩展至百部规模。

科学界普遍认为,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间接导致当时的“地球霸主”恐龙走向了灭绝。让人类避免走上恐龙的命运,“中国复眼”的观测能力或将发挥作用。

与“中国复眼”有所区别,“中国天眼”看得远而广

“中国天眼”的直径有500米,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邓李才告诉潮新闻记者:它是公认的我国真正称得上领先世界的天文学观测设施

“中国天眼”资料图 图源:新华社

“中国天眼”够大,够灵敏,能接受百亿光年以外的电磁波信号。2020年正式投用后,它在快速射电暴和脉冲星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不少成果,成为新闻头条的“常客”。

比如快速射电暴,这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无线电信号爆发现象,能量极强,起因成迷。借助“中国天眼”,科学家们发现了重复快速射电暴处在类似超新星遗迹的复杂环境中。

“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此前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乐观地表示,有了“中国天眼”的加持,顺利的话,大概3至5年后,天文学界有可能在快速射电暴的天文起源上达成某种共识。

光学望远镜与国际差距明显

天文学家期待一流天文台址早日建成

射电望远镜依靠电磁波信号获得信息,光学望远镜则像“人眼”,能更直观地观测星空。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宇宙。

不过,多位天文学家向潮新闻记者表示,与射电望远镜“点上开花”相比,我国的光学望远镜发展与国际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陆续建成两台光学望远镜,一台是位于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2.16米天文光学望远镜,另一台是位于丽江高美古的2.4米通用型望远镜。

LAMOST资料图 图源: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再加上位于兴隆基地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二十多年来,就是这些设备,为我国在光学天文领域争得了一席之地。”邓李才说。

口径大小是决定望远镜观测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LAMOST口径虽然达到了4到6米级,但它主要利用光谱巡天,而非星球成像观测。”邓李才说,因此,中国最大口径的光学天文望远镜只有2.4米。

相较之下,欧美早在20世纪初就已建成2米级口径望远镜,目前已经建成近20台10米级口径的光学望远镜,还有三台口径30米以上的巨型望远镜正在建设之中。

“差距不小,这是事实,但是大家也都在努力。”邓李才说。

天文学观测有赖于环境。地球大气会影响来自宇宙的信息,台址上空大气越薄稳定越好,还需要远离人造光源,夜空晴朗。而找到这样的地方,往往需要走向人迹罕至之处。

历时三年,邓李才团队靠双腿攀登考察,论证了青海冷湖赛什腾山作为下一代大型望远镜台址的可行性。

冷湖资料图 图源:采访对象

虽然冷湖的戈壁滩荒凉无垠,“风斧”常常裹挟飞沙穿行,但在赛什腾山顶,环境却宁静悠远,满足观星条件。2021年8月,关于在青海冷湖发现一流光学天文台址的论证发表于《自然》杂志,引发国际关注。

“凭借绝佳的观测环境,LAMOST计划搬迁至此,清华大学6.5米口径望远镜已签署建设协议,此外,还有6米级和8米级口径的光学望远镜也有望落地。”邓李才表示,未来一批望远镜计划落户冷湖,将为中国光学天文观测发展带来巨大契机,为人类仰望星空做出贡献。

邓李才期待着,那一天早日到来。

合作共享是天文学研究常态

中国参与多个项目解读宇宙故事

在浩渺的宇宙面前,地球如同一粒微小的尘埃,人类更加真切地成为了命运共同体。

正因如此,采访中,多位天文学家向记者表示,天文学的发展需要合作,共同努力才能找到宇宙的答案。其中,中国做出了积极努力。

为了发挥更大作用,2021年3月,“中国天眼”正式向全球科学界开放共享,将10%的观测时间共享给全球天文学家。

李菂曾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面对面采访时表示,设备和成果共享是国际天文学界的常态,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中国天眼’的开放说明我们的设备值得分享,我们欢迎全世界的科学家来用最好的设备,为全人类做最好的研究。”

除了“引进来”,中国也在积极“走出去”,参与了国际上多个大天文学设备建设。

三十米望远镜(TMT)是一台口径达到30米的光学红外天文观测望远镜,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印度正参与建设。

三十米望远镜(TMT)示意图 图源:TMT项目网站

“它的集光面积是当前主流10米级大望远镜的十倍,观测能力非常强大,科学目标直指宇宙起源、暗物质和暗能量以及发现人类宜居星球等。”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巡天观测和三十米望远镜研发部负责人、TMT国际天文台中方理事薛随建告诉潮新闻记者,中国作为建设单位之一投入了不少心力,假以时日建成之后,也将根据实际贡献享有观测份额。

此外,2021年7月,被称为“世界巨眼”的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开建。这是一个超级大科学工程,台址分别位于澳大利亚、南非及南部非洲8国。

在概念诞生伊始,中国便积极参与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郑倩介绍,此前建在中国新疆天山地区的21CMA阵列就是我国的SKA探路者阵列,为相关技术积累了宝贵经验。

目前,围绕SKA,中国还整合国内现有射电力量,逐步形成了多个科学团队,开展包括宇宙再电离探测和脉冲星搜寻等方向的研究。

“分享设施,共享成果,才能助力人类更好解读宇宙的故事。”天文学家苟利军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08-15

标签:巨眼   中国   冷湖   复眼   天眼   天文台   天文学家   口径   中科院   望远镜   光学   宇宙   星空   实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