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福陵 东陵(十五)

月牙城

月牙城位于方城之北,从大明楼底下的门洞穿过去,就到达了传说中的月牙城。所谓“月牙城”,其实就是方城与宝城之间有一个空间,有一处形状像一弯月亮的空间,由于形如弯月,因而被叫做叫“月牙城”。月牙城周长约一百三十二米、高五米。然而它是一座空城,是为方城与四分之一圆形宝城之间的过渡而修筑的特殊空间。因而城内显得空旷、沉寂。是清陵独有的的建筑形式。

“月牙城”的这种建筑形式,是清陵寝的一大特点,在明代及以前的陵墓中是没有的,它是方城和半圆形宝城之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空间。

月牙城是神道的终点,也是宝城地宫的入口。而影壁上镶嵌的琉璃图案却没有丝毫的阴森气息。系着绿色彩带的花瓶中生长着枝繁叶茂的牡丹。象征富贵的牡丹花据说暗藏着开启地宫的机头,是否属实,尚无实证。但月牙城影壁是空旷沉闷的月牙城中的一大亮点。

月牙城的两端有“蹬道”,可以上下方城和宝城。月牙城是清朝陵寝的独有特点。清代帝王陵都建有月牙城。古人认为“天有阴晴,月有盈亏”。满月象征团圆,而月牙代表离散,人死谓之亏,以示缺损、悲哀。

叶赫那垃氏以及三个殉葬嫔妃(具体上谁,也尚无论定论)的灵柩地宫。历代帝王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因此清福陵的建筑布局仿造宫殿建造,采用了“前朝后寝”的形式,隆恩殿是皇陵中期会的“殿堂”,地宫是象征性的“寝宫”。

在殿的身后建造明楼,立有“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后为圆形宝城,两城间呈月牙状,因而叫月牙城。月牙城入口有一照壁,起遮挡作用,因为它通往月牙城,所以又叫“月牙照壁”。正中的“盒子”内镶有意味繁华的牡丹花及花瓶,枝叶繁茂,光彩夺目。花篮中共有十一朵花,七朵花完全绽放,其中四朵含苞吐萼。下为普通砖座须弥座,尚未琉璃瓦的墙顶,照壁的中心和四周有琉璃花饰,借助琉璃和红粉墙面在质感和色彩上对比,加上其本身的阴影变化,使照壁显得庄重华丽。

“月牙城”两边各有一个砖砌的转向蹬道,拾级而上可以达明楼和宝顶

月牙城

由于福陵地宫建筑年代较早,当时的皇帝都是采用火葬,它要比乾隆、慈溪地宫简略,至于其内部构造究竟如何,至今还是个迷。

地宫,人们往往有神秘莫测之感,近几年明清两代一些皇陵地宫相继出土修复展览。从已开放的这些地宫得知,地宫入口在陵的正前方,是一条坡形甬道,甬道尽头是由九券、四门组成的“主”字形地宫,最里面的券堂叫“金券”,是主要墓室,内有石床、帝石棺椁全部摆在石床之上,正中是皇帝梓[zǐ]棺,梓棺之下有“金井”一眼。

谈及“金井”,人们津津乐道。相传它是“海眼”,里面波涛汹涌。其实,从出土的“金井”来看,它不过是直径10厘米深不足尺的孔洞,里面藏有皇帝皇后生前的一些珍宝。金井是地宫定位的水准点,是风水先生选陵址时定的穴位。

地宫其他券位陈放随葬品,地宫内部四壁刻有佛经文及佛像,并有几层厚重的石门,每层门用“自来石”封闭,十分坚固。

从“风水红墙”向里望,那个高大的圆丘,叫宝顶,又叫“独龙阜”,也就是清太祖的坟丘。高2米的宝顶之下是福陵的“心脏”部位——地宫。安葬的是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还有大妃乌喇纳拉氏。

清朝帝王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因此清福陵的建筑布局仿造宫殿建造,采用了“前朝后寝”的形式,隆恩殿是皇陵中朝会的“殿堂”,地宫是象征性的“寝宫”。

从大明楼门洞望月牙城影壁

月牙城的北墙正中镶嵌一座彩色琉璃照壁。人称“月牙影壁”,这里就很神奇,11朵花更神奇的是,里面有7朵是盛开的,2朵是半开的,还有两朵只是花骨朵没有开放。

月牙影壁

传说,七朵盛开的花指的就是年岁比较高的皇帝,分别代表皇太极、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宣统;二朵半开的代表咸丰、光绪;二朵未开的代表顺治、同治。

中心盛开的花朵

月牙城非常悦耳的名字却有着毛骨悚然的传说。相传,当年在修地宫时担心工匠们泄密,在地宫建成之后,把所有工匠集中在月牙城,每人吃上一种药就成了一群哑巴。也有传说,修地宫时招来的工匠本身就是哑巴。还有人说,封闭地宫时将所有工匠全部陪葬。

宝城

方城的东北角楼与西北角楼为两端,向北方向的一个大的圆弧(优弧)马道所在的城就是宝城,宝城内墙(大的圆弧,即优弧)与月牙城墙(小圆弧,即劣弧)构成的封闭区域就是宝城。

宝城是一座接近四分之三圆形的城,故又称为团城。青砖砌成,周长五十九丈五尺。宝顶,又叫“独龙阜”,也就是清太祖与孝慈高皇后赫那拉氏的坟丘。高二米的宝顶之下是福陵的最关键的部位--------地宫。安葬的是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还有大妃乌喇纳拉氏。由于福陵地宫建筑年代较早,当时的皇帝都是采用火葬,它要比乾隆、慈溪地宫简略,至于其内部构造究竟如何,至今还是个迷。

月牙城北一座半圆形的“城”即宝城。相传修宝城要用“童子夯”,即用十岁左右的男童踩踏,不能用木夯或石夯,古人心中童男童女是圣洁、吉祥的象征。

宝城和月牙城之北,由青砖垒砌的围墙,上顶外有雉堞,内有女墙,这里的马道倾斜于方城的马道相反,是向外倾斜,并有排除积水的“荷叶沟”。

宝顶(网上图片)

宝城和月牙城之北,由青砖垒砌的围墙,上顶外有雉堞,内有女墙,这里的马道倾斜于方城的马道相反,是向外倾斜,并有排除积水的“荷叶沟”。

宝顶

从“风水红墙”向里望,那个高大的圆丘,叫宝顶,又叫“独龙阜”,也就是清太祖的坟丘。高2米的宝顶之下是福陵的“心脏”部位——地宫。安葬的是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还有大妃乌喇纳拉氏。称为地宫、神宫。出于安全考虑,史料上没有提及有关皇陵地宫内部情况,因其神秘,也就产生了诸多毫无根据的种种猜测。但福陵地宫内部至今仍是一个謎。又由于福陵地宫为天聪年间安葬,以当时满清的经济情况,应该比较简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早期满清先人崇尚火葬,所以地宫里安葬的只能是努尔哈赤及后妃的的骨殖罐,而且置于石床之。至于其内部结构如何,随葬品多少,骨殖罐如何摆放,在没打开地宫之前可能永远是个謎。

登上宝顶,外有雉堞,内有女墙。这里马道的倾斜方向与方城正相反,目的是为了保护地宫,防止积水。相传修宝顶用的是“童子夯”,也就是宝顶夯打衬土时。不用传统的木夯或石夯,而是用十岁左右的童男来踩踏,在古人心中童男是圣洁吉祥的象征。

宝城中间是一个高大的圆形土丘,又称作宝顶。高十二米,由上至下斜长四十五米,周长达一百九十八米。用白灰、黃土、沙子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堆筑。除阶层层夯实外,还要进行五次盘踩,每次盘踩时,将糥米籴汤掺入三合土中,这样冷却后的土质会更为坚固。最后,宝顶的表面再抹上一层蜚的石灰,光洁圆滑,不但美观,而且还可以长时间地抑制风吹雨淋的侵蚀,福陵八景之“宝顶凝辉”即指此处。

宝顶之上的一棵榆树,是附会新宾永陵的神榆。

依清制,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宝顶上要举行一项特殊的祭陵礼仪,即清明敷土礼。所谓敷土,就是祭祀时向宝顶上添土,这种习俗由来已久,称之为敷土礼。

方城外

委屈的神龟

这里还有一个趣闻,相传皇太极在初建福陵时沿袭中原建造的规则,为父王努尔哈赤在陵区内立“神功圣德碑”,由于对汉文化的不了解,把驮石碑的龙王之子赑屃刻成了乌龟。康熙在东巡祭祖时发现了这一问题,更换了神龟,换下来的神龟则遗弃在了大红门之外,这一弃就是三百多年!

神龟

西红门外经墙

西红门外

清代陵墓是红墙金瓦,而明代是青砖青瓦。

红墙外的古松,高大挺拔。据说,古松的寿命也就只有300多年,加上大自然的风霜雪雨和人为的损坏,现在的古松只有一千六百多棵了。

方城林间小道

陵后的“龙尾湖”,倒映着松的英姿。

清朝帝王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因此清福陵的建筑布局仿造宫殿建造,采用了“前朝后寝”的形式,隆恩殿是皇陵中朝会的“殿堂”,地宫是象征性的“寝宫”。

“回瞻沧霭合,俯瞰曲流通;地是排云上,天因列柱崇”。清福陵红墙内外的松柏参天,万树林立,是清福陵的自然风景。徜徉树海,可以感受那种肃穆与蓬勃气势。

明清陵寝地表建筑,基本上是紫禁城建筑的变例,而紫禁城建筑的前身就是沈阳的故宫和昭陵、福陵。其主导思想在于宣传皇权至上,其等级、使用材料均与紫禁城宫殿一样,不同的是陵寝是皇帝死后居住之所,不仅要威严,还要适应陵寝这一特殊要求,故明楼宝顶成为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清代陵墓地表建筑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红墙、黄瓦、高耸的明楼与蜿蜒的青山、流淌的河水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颜色搭配及其协调的画卷,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相映成辉。明楼高耸,显然是设计者依据陵墓地表建筑坐落在群山之中这一特定环境,为强调其陵墓主体标志性建筑而有意设计的。它避免了陵墓建筑低卑、与帝王身份不相符这一难题。

价值意义

清朝的二百多年间,清福陵一直是皇室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无论是建筑遗存,还是其所包涵的历史史实,都是研究清朝陵寝制度、丧葬礼仪乃至清初的殉葬制度、祭祀制度、职官体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资料,记录着明末、清朝及民国年间的历史。 清福陵不仅是中国帝陵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

参考文献:

《清太宗实录》.顺治六年正月初八,清廷命纂修《太宗实录》,主要内容为记载皇太极生平.

《风水红墙正红门——图解细说清福陵》,新浪博文.

《封式闻见记》:全书共十卷,作者唐代封演,书中记事多为作者耳闻目睹,史料价值甚高.

《神道•石像生——图解细说清福陵》,新浪博文.

惠洁.“环境陶艺”在空间建筑中的表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参考文献:

于倬云,楼庆西,主编.中国狮龙凤造型图典[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孙文礼.宫殿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萧兵.中国早期艺术文化释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李祖定.中国传统吉祥图案[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9.

王佩.福陵与明清皇陵的比较研究[J].清史研究,1995(02).

王成民.清初三陵建筑与彩画新论[J].满族研究,1997(04).

清文化丛书  盛京福陵  沈阳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方城   努尔哈赤   东陵   影壁   马道   陵寝   地宫   皇陵   陵墓   月牙   建筑   沈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