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中国乒乓》历险记

来源 | 十点电影


烽烟四起的春节档接近尾声。


六部大片群雄逐鹿,谁是霸主?众说纷纭。


不过谁最悲催?


相信各位能达成空前一致。



放眼中国电影史,可能都没有几部影片有《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下称《中国乒乓》)这般“丰富”之经历。


在极短的时间内,《中国乒乓》遭遇了一部院线电影上映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绝大部分变数。


从去年国庆节上映未遂,无奈挪到春节档。



到上映前又惨遭整改,角色名字全部换一遍,仓皇撤档大年初三。


为了在神仙打架中夹缝求生,最后只能改成点映。


在经过漫长的点映、再上映……


部分影院点映、全国点映……情人节继续点映……


最后,终于迎来全国公映。



常言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档期频繁变动,不仅导致前期宣发成本几乎全打水漂,


很多院线甚至连海报、展架、易拉宝等最基本的实体宣发物料都跟不上。



情急之下改换打法走口碑向,结果宣发却跟观众打起了哑谜。


在最振奋人心,最值得挖掘的“原型人物、真人真事”部分,


掩耳盗铃+装聋作哑+支支吾吾。


与此同时,邓超为了多卖一张电影票,喊到嗓子冒烟(可把娘娘心疼得够呛)。



一路走来磕磕碰碰,心力交瘁着实艰辛。


不得不说,戏外比戏里“精彩”万分,今天就给大家扒一扒。



早在初期开发阶段,导演收到的剧本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乒乓故事。


导演兼编剧俞白眉认为真实的故事更有力量,于是在乒乓浩瀚的历史里找到了1995年世乒赛的片段。


结果万万没想到,这个原本振奋人心的选择,却给之后的上映路徒增万般坎坷。



在国人的印象里,乒乓球似乎总是一家独大的垄断项目。


事实上,我们也曾跌落谷底。


1988年,汉城奥运会无缘四强。

1989年,多特蒙德世锦赛 男子四项全军覆没。

1991年,千叶世乒赛 中国男团跌至世界第七。


国际乒坛盖棺定论——要想重新站起来,至少需要十年。


回想起那段至暗时刻,马文革曾慨叹道,


“一直输球我们压力也很大,三届六年了一直没有拿到这个(世乒赛男团)冠军。”



用内忧外患形容豪不夸张,


国际上,规则判罚各种挤兑穿小鞋,球拍胶水(当时依赖进口)等耗材各种封锁。



在国内,技战术已经全面落后,想购置台录像分析设备都久久批不下了。



群龙无首之际,远在欧洲的蔡建华教练挺身而出,


回国后,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全国遴选组建“新军”。


“国乒五虎”应运而生!



他们的使命,就是要翻身逆袭。


然而残酷的现实——


“伤的伤,瞎的瞎,小的小,老的老”。



马文革正饱受伤病折磨。



削球手丁松虽然是秘密武器,但直逼"残疾线"的高度近视让人不禁捏一把汗。



“双打战无不胜,单打总掉链子”的王涛更是马上而立之年。


这个年龄之于运动员,其实已经到了“安享晚年”的阶段。



经过艰难备战,刻苦训练。


在1995年天津世乒赛上,他们绝地反击,力克强敌瑞典队英勇夺冠,让中国乒乓重回巅峰。


这段逆风翻盘的细节,《中国乒乓》中有着详细刻画。



十点君图这么一贴,时间线这么一捋,故事发展和人物脉络是不是贼拉清楚。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


如果你没看这篇文章而是直接走进电影院。


看到的卡司表会是这样的——



一整个驴唇不对马嘴。


而在不到一个月之前,十点君查阅演员表时还依稀能看出个谐音梗(还好当时机智截图)。



官抖之前还敢请出原型人物站台。



如今直接查无此人,通稿更是火速撤销对原型的所有描述。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没了这些外延信息,你可能会对许魏洲“拔光眉毛+变身黑皮体育生”一头雾水。



其实,他只是为了能更加贴近自己饰演的原型人物马文革。


马文革见到许魏洲的第一反应


段博文更是不惜增重近30斤,就是为了能更接近王涛的外形。



有增肥的,那必然也有需要减肥的。


为了更贴近形销骨立的丁松,蔡宜达拼命减重十几斤。



演员们如此玩命,就是为了能让观众更好带入,更快唤醒沉睡的记忆。


同理,剧组在创作时也是拼尽全力还原一切。


为了击球动作标准,18位跟组专业指导,不放过任何一个让演员更好还原原型的细节。


原型马文革更是坐镇乒乓技术指导,力保影片在乒乓动作细节上追求完美。



为了做出时代感,黄胜(蔡指导夫人)直接提供一手道具。



主创能细到什么程度?


就拿饰演蔡夫人的孙俪来说,片中有一场戏是天津世乒赛之前,她煲汤带去队里给大家补充营养。


当时她穿的是件灯芯绒绿色的衬衣,儿子穿了件同样面料的背心。


大人做一件衣服,剩下的面料就给孩子做,这在那个年代是很常见的。


服化道竟然能抠么细,唯有瑞思拜。



体育电影,区别于爱情、悬疑、科幻、喜剧等所有类别,


高潮和结局基本是观众可以预想到的——赢。


所以,如果一部运动片全程就是为了引出这个结局,那它一定是失败的。


体育电影最大的敌人,是越来越先进的体育赛事实况直播,必须比它更具视觉观赏性,又不能无限夸张至超出日常经验。


本片在视听调度上,带给观众无与伦比的沉浸感。


酷炫的慢镜头,比赛外场的延伸(黄昭最后一场,叙事重心“外移”)都拍得相当精彩,让人眼前一亮。



全片中,只有一个主要角色没有原型人物。


但这条线,却带给十点君最大的感触。



陈文,“8岁进体校,19岁进国家队”是“整个中国弧圈打得最好”的球员。


但为了整支队伍的进步,只能做主力球员的陪练,最后黯然离队,下海经商。


竞技体育非常残酷,就连运动员有伤病都会有后备把他马上顶下来。


一个国手的诞生,背后的牺牲和奉献是无以计数的。


《中国乒乓》在讲述如何获得成功的同时,更告诉人们如何面对失败。


能得到一众原型人物的支持,就是因为真实走心地将背后残酷的一面,也悉数展现。



这么多有血有肉,真实又有力量的人物,和现实对比起来趣味直接拉满。


但全员改名之下,拉高普通观众关影门槛和理解成本,彩蛋细节的趣味性打了折扣。


国人虽然以“勤劳勇敢”著称,但也不能苛求大家在影院里掏手机百度吧。



豆瓣评分高达9.5分的日本燃番代表作《乒乓》。



片中大魔王孔文革,直接就是孔令辉+马文革的结合体。



回到制霸全球的本国,人物名称竟然完全驴唇不对马嘴,普通观众累死你也猜不出来。


对比惨烈,着实讽刺。



不过话说回来,明明我们都知道故事的结局,却仍然愿意走进电影院。


从开场第一秒起屏息凝神,在落幕的最后一秒泪流满面。


因为这个故事,这段历史,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曾鼓舞着几代乒乓人拼搏向前。



就像《中国乒乓》这部片子本身。


撤档至2月17日,结果又撞到了代表漫威回归的《蚁人3》。


片名里的“绝地反击”,还有宣传海报里的“献给每一个不被看好的人”,更像是电影主创的自白。



明明够热血、够走心、够精彩,却只能讳莫如深,藏着掖着。


《中国乒乓》这一路走来着实不易。


但主创已经在可能的范围内,做了最大的挣扎与尝试。



光今明两天,主创就有至少8场路演要跑。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强度之大,行程之密,足见主创们还在为了心爱的作品坚守着


面对困境,他们跟戏中的人物一样,践行着“永不言弃”的信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中国   乒乓   男团   世乒赛   振奋人心   绝地   历险记   原型   片中   残酷   观众   细节   人物   故事   体育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