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首次!浙江万里学院团队发现地中海弧菌引起贝类弧菌病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素萍 通讯员 高瑞刚 沈馨卉

近日,浙江万里学院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薛清刚教授团队在美国微生物学会期刊Microbiology Spectrum在线发表了“Characterization of Vibrio mediterranei Isolates as Causative Agents of Vibriosis in Marine Bivalves”(地中海弧菌作为海洋双壳类弧菌病病原体的鉴定)的学术研究成果。

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地中海弧菌为贝类幼体弧菌病病原体,相关成果为进一步探讨水生生物细菌性疾病的发病原理、致病单元以及细菌间致病性传递方式等基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病原体材料和疾病模型。

地中海弧菌感染缢蛏稚贝48 小时后其软组织的病理变化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浙江万里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范聪灵,通讯作者为薛清刚教授。研究得到了宁波市“泛3315”创新团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生物工程一流学科的资助。

该团队共七人,整个研究成果工作量巨大,同时时间战线也拉得很长,历经近三年。

据范聪灵介绍,实验用贝类幼虫个体非常小,肉眼无法计数及观察其状态,必须在显微镜下观察。然而,选择鉴定的细菌有11株之多,加上阴、阳性对照共15组实验,极大增加了做感染实验的工作量,在做感染实验期间,团队常常在显微观察实验室对着显微镜就是一整天。

范聪灵说:“每次观察完幼虫,我会感到头晕,闭上眼睛会出现一个白光圈,并且久久无法消散,我知道这是盯显微镜太久的缘故,但必须在规定的感染时间内观察幼虫情况。”动物感染实验通常是进行3次平行,但薛清刚教授要求进行多次实验,每次实验设置3次平行,并且要对不同贝类物种及不同生长阶段的贝进行感染,以排除各种偶然因素。

薛清刚教授团队,薛清刚(二排右三),范聪灵(前排右二)

薛清刚教授认为,任何一个科研成果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穷根究底的科学作风、兢兢业业的实验操作都是不可或缺的。

“现在很多人研究选题和技术盲目跟风,研究过程和论文发表一味强调‘短、平、快’,经常忽略一些实验细节和数据精确度问题,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薛清刚教授团队特别强调研究工作的规范性和精益求精,有些研究在方法上“返璞归真”,选择经典传统的手段一点点打磨实验结果,该论文从成稿到最终发表先后修改了近30遍。

实验中,由于用于组织病理学观察的贝类实验体较小,长度约为1厘米,所以要想将其完整的软组织与壳分离比较困难,加上完整软组织进行切片容易出现不同组织染色不均等问题,一个小小的切片就让范聪灵同学犯了难。实验经验丰富的薛清刚教授多次到实验室对范聪灵同学的组织切片实验进行指导。他要求从切片、染色到显微镜观察的每一步都严格操作。例如,在观察组织切片时,不能像许多研究那样仅使用低倍放大,而是一定要使用100倍的物镜仔细观察亚细胞水平的细微变化。范聪灵在观察时,果然发现了问题:在20-40倍的物镜下观察,组织切片并没有问题,而在100倍的物镜下组织切片出现了“半透明小白点”的情况。在多次调整脱蜡、脱水的时间后,实验重新步入正轨。

薛清刚教授表示,该领域的研究还很漫长,他们会在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挖,将成果做“精”做“细”,进一步了解不同细菌、不同细菌的不同毒株对贝类的影响。同时,也将进一步探索利用有关细菌开发新的贝类疾病防控技术,为贝类育苗生产保驾护航。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地中海   弧菌   贝类   物镜   团队   幼虫   切片   浙江   国际上   细菌   教授   组织   发现   学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