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新识之廓然大公



历史沿革

廓然大公又称双鹤斋,位于福海西北岸,此景在圆明园还是皇子赐园时期即已建成,是一处地理位置相对隐蔽的园中园,其前身为深柳读书堂,雍正四年对此景有所增建,并以此作为其在圆明园的避暑消夏之所。乾隆即位后,此景更名为“廓然大公”。“廓然大公”取自程颐的《心性篇》中的: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以此命名,是乾隆帝治世思想的体现,寄托了乾隆帝旷远无私的圣人情怀。


乾隆十九年乾隆帝南巡回来之后,对廓然大公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致仿自无锡寄畅园,形成廓然大公八景。咸丰十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廓然大公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得以幸存,但房屋内部毁坏严重。同治十二年九月,同治帝以奉养两宫皇太后为名,下旨择要重修圆明园,没被焚毁的廓然大公自然成为修葺的重点之一。但此时的清廷内外交困,国库的存银也所剩无几,同治帝终于顶不住来自各方的压力于同治十三年七月下诏停工,重修圆明园一事也就就此搁浅了。在此期间,据雷氏档案记载,廓然大公南部主体建筑与相连游廊值房得到了修缮。

光绪年间,光绪帝以及慈禧太后曾数次到访廓然大公,并在此用膳。光绪二十二年拨银修理双鹤斋在内的几处建筑。无奈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廓然大公残存的建筑最终也没能保留下来,这个建之最早毁之最晚的景区最终跟随清王朝一同陨落了。幸运的是,廓然大公在1879年前后留下了珍贵的老照片,使人们得以一睹这组建筑被毁前的面貌。如今,廓然大公遗址已在2013年整修恢复完毕,虽难以再现当日盛景,但透过遗址依然可以想象当时的园林景象。


乾隆帝改建廓然大公

乾隆十六年,乾隆帝第一次南巡驻跸无锡寄畅园,为其幽深的景致与园林布局所折服,乾隆帝更是给出了“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的高度评价。如此美景自然要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带回京城,作为皇家园林建园的参考。回京后,首先在清漪园内加以仿建,名惠山园。建成后的惠山园深得寄畅园“幽”的精髓,处处弥漫着文人园林的雅致与天然。

惠山园的成功,更加激发了乾隆帝的园林创作热情,所以乾隆帝决定对寄畅园再次仿建,恰好廓然大公这一景区东、西、北三面环山,优越的地理自然环境比较适合营造出寄畅园所呈现的幽深氛围,加之此景内的建筑比较稀疏,水源充沛,是仿建基址的不二选择。仿建之后的廓然大公,池北广叠山石,与位于水池南面的廓然大公正殿形成对景。池面形状曲折而有源有流,为园林增添了无限野趣。高低错落的殿宇亭台桥环以水池的东、西、南三面,山水建筑的布置有张有弛,组合成了一个清幽闭合的空间,使水面成为全园景色的中心,呈现出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园林意境。


景观格局变迁

乾隆十九年的改建廓然大公的工程,主要集中在景区的北部,重点是在湖的北面仿盘山静寄山庄云林石室堆山叠石,模仿无锡惠山的余脉构成了全园的主体,同时根据地形巧妙地布置不同类型的建筑,形成了丰富的立面轮廓线。湖面作为整个景区的中心被丰富的叠石、游廊、山亭、树木包围,共同组成了一个内向型空间,整个景区更添幽静的气氛,同时水池的轮廓线较雍正时期更加自由曲折富于变化。乾隆帝改建的另一个点睛之笔是,把南北两条水系连接起来,使全园理水有源有流,更加生动。正如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所讲:“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再在水面上架廊桥一座,使景观层次显得深远而富于变化。经设计师乾隆帝之手,廓然大公的面貌焕然一新。景观层次疏密有致,园林意境更加浓厚,整组建筑既有皇家园林的庄重大气,又不乏江南园林的雅致天然。

园林艺术

从廓然大公园内的建筑构成来看,园内亭、廊、榭、斋、轩、楼、殿等建筑类型都一一具备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了丰富的建筑形式与建筑空间。关于园内景色,由于没有实物遗存我们不能直观感受,好在清帝们留下了很多关于园内景色描写的诗篇。另有光绪年间制作的廓然大公烫样,我们可以借此来一睹廓然大公的园林景象

“规月桥”为例,因桥洞呈半圆形,桥自身与水中倒影融为一体正好构成一轮满月,故名“规月桥”。乾隆帝十分喜欢此桥,也经常乘船经此处进入廓然大公,并留下了很多关于规月桥的御制诗, 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拖如玉带曲如钩,上置行廊又似舟。仙术何须倩法善,往来常作广寒游。”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乾隆帝对这个艺术作品是非常欣赏与喜欢的,途经此桥,有如进入月亮的心灵感受。同时,规月桥起到了很好的隔景与障景的作用,从平面图上可以看出,规月桥设置于水面的最窄处,乘船自南向北经此桥后遁入开阔之境,心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喜。


如果说规月桥给人的是视觉上的享受,那么“韵石淙”一景则是从听觉上造景,此景仿自寄畅园中的“八音涧”。通过将泉水引到叠石当中,水流撞击岩石的声音犹如音乐一般,漫游其中,仿佛一幅活的山水画,令人赏心悦目。我们仍可从乾隆帝的御制诗中寻找当年景色:迸水摐摐下石矶,八音繁太音稀。辋川漫拟王家画,虞陛髙懐舜手挥。”

廓然大公的另一个园林特色就是游廊了,“游廊”这一具有连接和引导作用的建筑要素,对于廓然大公的造景艺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从廓然大公殿到临河画,再到绮吟堂最后到位于山顶的采芝径,这四座建筑通过“廊”的灵活的连接属性组合成了一个整体而又富于变化的建筑群,丰富了园林空间,从而使廓然大公的建筑营造不会显得分散而具有连贯性。同时,又一步步引人入胜到达山顶,在一览园内景色的同时,又可将园外景色收入眼底,无形当中扩大了园林空间。


综上所述,廓然大公一景为雍正帝始建,乾隆帝将它的园林艺术推向了顶峰,是乾隆帝“一经数典”理念的一个写仿园林作品。廓然大公和惠山园都以无锡寄畅园为蓝本,但就写仿程度来说还是惠山园较高,如果说惠山园是乾隆帝“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园林作品,那么,廓然大公由于场地以及性质的限制,主要模仿的是寄畅园的山水关系和空间意境,是乾隆帝的艺术再创造。廓然大公虽为皇家园林中的一处园中园,但是又处处渗透着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其园林艺术创作手法对当今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文章来源]

圆明园研究院

[作者]

郭 奥 林

张 凤 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圆明园   光绪   乾隆   游廊   山园   此景   景区   园内   园林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