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垄断市场大赚特赚?想用十倍高价压榨我们,为何却被“反杀”

锂电池领域里,一直风头正盛的日本开局就拿了一手好牌。从我们国内收购原料,加工之后竟然以十倍的高价再卖回来。 不过就算在这种情况下,几个回合之后,日企巨头竟然被我们给“反杀”了,这是咋回事呢?

日本在新能源领域,起步还是比较早的,像是在锂电池领域,就抓住了先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索尼公司靠着随身听等移动设备,抢先把锂电池实现了商业化,各种装配着锂电池的电子设备被卖到了世界各地,索尼公司的名号也传得越来越广。

2019年的时候,一个叫吉野彰的日本人被授予了诺贝尔化学奖,就是他鼓捣出了全球一个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模型。自此以后,日本就抢先一步,走进了使用锂电池的时代。索尼就是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商业化并成功量产的

所以说,不管是从技术上还是生产上,日本在锂电池领域都牢牢把控着第一的位置。在生产锂电池必备的四大构件中,更是因为提前掌握了相关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大赚特赚。

其中,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制造工艺的市场份额达到了77%负极材料更是垄断了96%的市场份额。靠着这一手的“王炸”,日本在锂电池领域那都已经横着走了,还跑到中国市场来疯狂“吸金”。

日本凭借着自己的优势,将相关产业推向全世界,赚得盆满钵满。彼时的我们,在技术上却仍然是“一穷二白”,核心部分被日本卡得死死的。可是谁也没想到,仅仅过了十年之后,我们就完成了“反杀”,将日本巨头踩在脚下。

刚进入21世纪的时候,日本很多企业就到我们国家购买天然石墨等原料,把它们加工成锂电池负极材料,再卖给我们。这么一来一回之间,他们赚的钱足足是成本的十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既愤怒又无可奈何,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就只能任由他们在市场中“横行霸道”。这种情况直到十年后,才发生改变。

早在200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就强调,“要给中国锂电池一个机会”。在带领团队开展研究仅仅十年后,他们就攻克了核心技术和批量生产等难题我们不仅能够造出来了,还直接向“世界第一”发起了挑战。

随着我国企业大力生产锂电池,就已经有实力加入行业的挑战当中了,并且逐渐打破了日企垄断的局面。甚至当初他们最具优势、在市场中占比最多的负极材料,都被中国企业抢走了不少的客户。日媒更是坦言,“已经无法轻易夺回榜首位置”。

我们的锂电池,不仅物美价廉,质量还有保障,相比之下毫不逊色于日企生产的,自然也就越来越受欢迎。也就是说,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我们就从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发展成了能够与日企巨头相抗衡。当初他们手里捏的“王炸”,早就跑到了我们这儿。

锂电池领域,从日本垄断再到中国“垄断”,这么大的一个转变,却发生在短短的十年内。国内的各家企业纷纷打破日企的垄断,齐心协力,把日本从“第一”的宝座拽了下来。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和普及。新能源汽车最早用的是铅酸电池,但是因为寿命短、成本高等问题,很快就被淘汰了。现在的主流选择,就是具有重量轻、无污染、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的锂电池。其实氢燃料电池也是不错的选择,只不过普及程度没有锂电池那么高。

一辆纯电汽车的成本,最少有四成都花在电池上。去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超过了500万辆。这对于我国的锂电池行业来说,简直是天载难逢的机遇。从2019年开始,我们的锂电池产能就位居世界第一了。像是比较著名的特斯拉,别看产能达到了第二位,但市场份额才12%,跟我们一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当初,索尼等日企巨头,靠的是出售照相机、手机、笔记本等移动电子设备,在锂电池领域称王称霸。如今,我国企业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之下,以锂电池为主要动力的新能源汽车,正在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发展着。

其实这种结果也并不让人意外,当初日本位居第一的宝座时,我们也从来没放弃过追赶,非常多的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寻求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日企巨头在锂电池领域垄断、大赚特赚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以后我们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再想来分一杯羹就更难了。你觉得是不是这样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最后记得点个赞和关注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负极   索尼   日本   新能源   锂电池   巨头   高价   当初   领域   我国   市场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