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墓地里的画像砖石竟有这么多含义?其中“列女”故事最为出彩

汉画像砖石是我国千年艺术史上开出的一朵奇葩,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

它包括汉画像砖与汉画像石,与唐诗宋词一样,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反映着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

简单来说,汉画像砖石就是汉代民间艺人以砖石为纸,以刀为笔创作的一种雕刻艺术品。

因其主要用于墓室墓祠等建筑中,针对它的系统研究自20世纪初考古出土方始。

它包含着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现实生活等等内容,从中可以窥探古人的一方精神世界。

“列女”题材的砖石是汉画像砖石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此集中、有意识地刻画女性形象在汉代之前是不多见的。

为何汉代开始重视女性这一社会主体?

汉画像砖石中的女性形象又是源于何处呢?

其中的“列女”故事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又有何关联呢?

石铭史诗,汉文化的代表——汉画像砖石

要了解汉画像中的“列女”故事与其来源,首先需要对汉画像砖石有所了解。

汉画像砖石的出现,最初是为了装饰丧葬建筑。

在墓室中的画像往往传达出墓主人的生前生活与死后幻想。

在祠堂中往往是为了宣传教化,内容上表现为历史故事。

但在民间艺人手中,砖石画像不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

艺人们雕刻砖石亦是用艺术的手法表达着自己对现实已知的认知与对虚幻未知的幻想。

在汉画像砖石中,最常见的装饰元素就是各种神灵图案。

人们对自然认知有限,认为万物有灵。

在统治者的有意宣传下,人力所不能解释的都为神力,人民崇敬且好奇未知之事。

对自然顶礼膜拜,形成信仰,衍化成各种神灵图案、祥禽瑞兽。

神仙思想是汉画像砖石中蕴含的重要思想文化,也是汉代儒家思想兴盛之前社会风气的表现。

在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得到推崇。

反映在汉画像砖石中,表现现实生活内容的部分占比不小。

从中我们亦可看到汉代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变迁。

射礼在周时是六艺之一,至汉代演化为投壶。

最初的射艺包括上马、拉弓。

而至汉代,统治者们生活风气已逐渐腐化,上不得马,拉不得弓已成贵族生活常态。

统治者对六艺中的“武”之二艺“射”和“御”的重视不再,转向追求“礼”制。

在生活中,实用性更强的“射”艺转变为游戏性更甚的“投壶”,成为统治者与士大夫阶层日常游戏的一种。

射礼的“礼”制得到加强,“射”艺则被削弱。

如《后汉书·祭遵传》曰:“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

此举既延续了射礼,又是游戏者身份地位的象征。

投壶表现在画像砖石中,是上层社会宴饮游戏的一种。

从河南出土的汉画像砖石中,亦可见宾客投壶宴饮之乐,其乐融融。

西周射礼,至汉则成投壶之礼,在汉画像砖石中得到验证。

除此外,汉画像砖石亦见证着狩猎文化的变化。

狩猎这一活动在远古时期是人们获取生活物资的一种方式。

后来狩猎的礼制成分逐渐增多,成为和祭祀活动有关的礼仪。

殷商时期,狩猎中的礼仪规范逐渐减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物资和祭祀用品的来源。

周朝时,狩猎所得猎物作为贡品,成为统治者的宴饮食物。

汉时,狩猎已演化为一种娱乐活动,成为统治阶层的消遣行为。

自此,狩猎活动不止与上古人民狩猎的目的完全不同,且与本身作为礼制行为的出发点——即规范等级——也背道而驰。

狩猎也成为普通人民的生活的一部分,狩猎文化也在不断演变。

汉画像砖石的内容与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每一张画像的背后,都有着自己代表的文化。

至于“列女”人物画像,更有着自身的文化渊源。

汉画像砖石与“列女”故事的结合,她们由何而来

现发掘的汉画像砖石中有关“列女”故事的有16种。

其中汉画像石15种,汉画像砖1种。

它们大部分直接取材于《列女传》,少数由历史故事演化。

《列女传》并非“烈女传”,其有七卷。

所录内容丰富,女性形象光彩耀人,并非全为“烈女”。

有智勇双全的女子荀灌,十三岁突围救父。

有贤妻孝妇陶答子妻,规劝丈夫回归正路。

有口舌伶俐的聪慧女子管仲之妻,饱览诗书,笑解夫惑。

这七卷分别为母仪传、贤明传、仁智传、贞顺传、节义传、辩通传、孽嬖传。

后人添有续列女传。共记载了百余名妇女的故事。

其中,少部分故事的主人公随着时代的发展才被现代人定义为“烈女”。

大多篇章中的女子不仅放在古代是值得赞颂的,放在现代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值得被赞扬称颂。

著名的“孟母三迁”在《列女传》中就有所录,于其《母仪传》中,原名为《邹孟轲母》。

汉画像砖石中孟母断织图所记载的故事就源于《列女传》。

虽然汉代同时期有另一本书《韩诗外传》也记载了孟母的故事。

不过对比二者原文,前者200余字,后者76字。

且《列女传》记孟子“惧”的神态,而《韩诗外传》仅交代了孟母断织这一事迹。

山东出土的汉画像砖石中孟子为跪伏在地的动作,实为“惧”的具象化。

应是按照《列女传》所载文字雕刻。

另有多块画像石记载同一故事而细节有所不同的情况,如鲁义姑姊图。

此图山东出土两块,河南出土一块。

但其故事原型都是《列女传》,三者都有姑姊、兄子和齐将士。

不同处在义姑姊或跪或站或跑,兄子或站或在襁褓中,但都被姑姊保护着;齐将士或骑马或站立,都在阻止姑姊。

“鲁义姑姊”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列女传》,且画面与题榜皆与文中描述一致。

三者之所以源于一处而有所差别,在于《列女传》记载简略,而非有其他渊源或其他版本。

如兄子年龄或大或小,原文并无记载,只说“抱一儿”,并未说明是亲子年岁大还是兄子年岁大。

亦或义姑姊的姿态,原文中并未交代。

画工刻画时理解有所不同,细节处会有所偏差。

山东武梁祠的画像石直接题榜“姑姊其室失火,取兄子往,辄得其子”。

画面与《列女传》中记载的《梁节姑姊》故事完全符合。

且《列女传》是此故事的最早典籍,因此画像石应是以此为原本。

另有陶答子妻图和齐管妾婧图同在一石。

由画像上题榜可知时代为东汉,在此时记载陶答子妻故事的只有《列女传》。

而记载齐管妾婧故事的除了《列女传》还有《管子》。

仔细观看画像,可以发现画像石中管仲妻子的姿态是站立的。

在《管子》中,“管仲不知,至中食而虑之。”

《列女传》中的描述是“于是管仲乃下席而谢”,下席则需站立。

由此可见汉画像石中的齐管妾婧图应是以《列女传》为原本。

然而并非这些画像都出自《列女传》,少数画像虽然以《列女传》中篇章命名,但却是由历史故事演化。

如山东莒县东莞村出土启母涂山图,表现的是大禹与启母涂山氏离别的场景,属于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

画像中有题榜“禹妻”,这二字在汉代典籍中没有记载,因此不可能取材于《列女传》。

且《列女传》是为女性立传,如以其为原本,则应冠以涂山氏之名,而非禹妻。

画像中另一题榜为“夏禹”。

由两个题榜可以看出整幅图的重点是禹,那么很可能取材于当时流行的历史故事。

有学者专门统计了目前出土的28块与列女有关的汉画像砖石,共16种,按来源可分为两类。

与历史故事有关的有4种,与《列女传》有关的有12种。

且集中于《节义传》《贞顺传》与《辩通传》。

综上,《列女传》对“列女”故事的画像影响要比历史故事大得多。

结语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国力发展,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厚葬的风气愈盛。

人们不仅渴望生前的富贵,更希望死后荣华不断。

这催生了石刻艺术,无名的人民艺术家们驰骋想象,在青石板上勾勒、凿刻,似在眼前的飞禽走兽,异彩纷呈的连环画像,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

汉画像砖石以更具体的方式呈现着女性的故事,选取《列女传》更寓教化之意。

汉画像砖石的艺术魅力背后更有深厚的文化根底,二者结合。

不外乎百年前的鲁迅也曾感叹道:“为汉代石刻深沉伟大”。

参考文献

《后汉书》

《列女传》

《管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砖石   汉代   管仲   后汉书   画像   故事   山东   统治者   墓地   含义   女性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