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第三次教育改革与村社初学的深化(1924-1930)

一、马林(Merlin)与“初学要略”学校

1923年,马歇尔·马林(Martial Merlin)(1923-1925)担任印度支那联邦总督,主张教育的“纵深”发展。把改革的重心转移到乡村初级教育的拓展方面。1924年夏,学政署派调查团对初级学校全部用法语授课的舆论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越南民众对法越初级学校中全部用法语授课十分不满,儿童入学学习,却基本无法听懂,学习效果颇差,致使儿童辍学现象十分严重。

1925年2月24日,北圻统使克劳特海默(Kraut heimer)颁发决议,详细规定了北圻地区“初学要略”文凭考试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根据法令,“初学要略”考试试卷完全使用国语字,法文部分为自选题目,不做强制要求。必考内容包括:一道简述题;一篇简论(描述景物,叙事等);两篇算术题。必考问答题包括:1.读一段国语字文章,老师询问几个问题,以考察学生理解程度;2.关于伦理、史记、地舆方面的问答;3.口算和事物常识。除此之外,还有选考部分,由应试者自愿选择,主要是法语写作和问答。“初学要略文凭”用国语字写成,如果通过选考,则在文凭上添注“通晓法语”字样。

根据规定,以国语字学习为主的三年初学毕业之后,学生可以继续升入法越小学深造。但前提是学生必须获得注有“通晓法语”字样的“初学要略文凭”。由于在法越教育体系中,从小学一级开始法语即成为学校使用的唯一语言工具。如果根据改革,学生仅在前三年学习国语字而不学习法语,那么学生将无法取得写有“通晓法语”字样的毕业文凭,也将永远没有机会继续深造。这一矛盾不仅造成了越南乡村儿童的语言断层,也进一步加剧了越南乡村的教育危机。

1925年,越南《学报》对这一时期学生入学现象进行了描述:“科举是引诱童蒙学习的一个十分正当的诱饵„„,如今初学要略学校比之科举更为讲规矩。”“初学要略”文凭考试因此也被视为马林倡导的“纵向教育发展模式”的典型问题。经过糟糕的改革,越南的初等教育问题变得更加严峻。1924年,越南200万适龄儿童中仅有20万人升入了法越小学。马林自己也承认,殖民地的教育需求远远不能得到满足。

二、瓦雷纳(Varenne)与“本地”教育政策

1926年6月,亚历山大·瓦雷纳(Alexandre Varenne)在继任联邦总督之前,曾在西贡发表过一篇关于越南政治局势的演讲,谈到了前期印度支那联邦政府教育改革政策的局限性。《南风杂志》曾在7月版面上作以刊载,“我对这里的教学方式十分不满意,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我认为法国完全废除了越南传统的学习形式,并模仿法国建立了一种新教育模式,这是一种错误且过当的措施。

统治者破坏很多,但建设十分之少。简而言之,小学阶段应由村社自己负责开校,聘请教师授课,法国殖民当局可以通过师范学校或补习班加快培养充足的师资”瓦雷纳(Varenne)的慷慨陈词,使得越南民众对其改革承诺充满了希望。1926年12月2日,为了进一步获得殖民地人民的信任,瓦雷纳颁布决议,对之前敷衍的改革做出调整,进一步扩大学校的数量,并将改革深入到农村层面。一种新的公办初级学校得以发展,称为“乡村初学”,也称作“本地初学”。

根据法令规定,村社必须开办学校,学校经费由社民共同筹集。教师由村社自行选聘,只要拥有法越小学毕业文凭,且年满18岁即可担任。后又规定科榜儒士亦可担任。教师每月薪俸为10-15元。各圻学政署负责监督学校的开办。学校主要设立在村中乡亭和庙宇等公共场所,类似于传统的村社乡学。学生主要学习国语字,法语并不作强制。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伦理、体育、阅读、写作、历史、地理、数学、绘画和手工。此类学校可以代替法越初学和法越全科小学中的初学一级。相对而言,每个村庄设立一所这样的学校并不困难。自决议颁布以后,乡村地区的初学学校迅速发展。

1927年,这类学校的数量是81所,到1930年已增至853所。班级数量也从86个增加至873个。每班平均学生人数从28名增至31名。3年之内学校数量增加了将近10倍。有人曾对这一发展做过描述:“越南北部平原集中了北圻地区3/4的人口,每16千米就有一所公立小学,主要是本地初学和法越初学。”但实际上,学校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越南童蒙对教育的需求,加之教学质量十分低劣,农村初学教育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马林和瓦雷纳通过增加“乡村初学”,进一步完善了《学政总规》。从考试文凭来看,经过改革后,法越教育一共分为五个学级:本地平民学、小学、高等小学、中等学校(中学)和高等学校(大学),相对应的形成了五类文凭,本地初学毕业,颁发小学初等文凭;小学毕业颁发法越小学文凭;法越高等小学毕业,考取法越高等小学文凭;法越中学毕业,颁发本地秀才文凭。

1930年规定本地秀才文凭相当于法越秀才文凭。文凭设置的复杂使得越南学生需要不断参加考试来升入下一级学校,但语言的断层和学校数量的不足又使得越南儿童求学无门、苦不堪言。据当时报纸记载,因考不中文凭而自缢的学生数不胜数。根据统计1929-1930年两年间获得“初学要略文凭”的童蒙有12159名,而1930年只有6754名得以顺利升入法越小学的第一级。3年后,至1933年,也只有1642名学生取得了法越小学文凭。

由此可见,越南只有1/3的适龄儿童能够入学并继续深造,而这还不包括大量失学儿童。马林和瓦雷纳“纵向”发展的带有本地特色的改革被指责为“法国教育系统化”目标的走形,加之改革效果并不能使越南民众满意,第三次教育改革仍以失败告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越南   印度支那   法语   要略   法国   教育改革   决议   文凭   字样   乡村   国语   数量   儿童   小学   学校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