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童欣:突破自我,用科技助力松山湖建设

开篇语: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南都、N视频携手松山湖管委会,推出“青春闪耀科学城”为主题的“寻找最美松湖人”活动,寻找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当中的“领头雁”。

即日起,南都、N视频推出《最美松湖人》系列报道,展示新时代松山湖人的光荣与梦想,展现松山湖人与科学城共生共荣的故事。

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极化中子平台,负责设计建设国内第一台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担任中国散裂中子源样品环境系统负责人……自2018年回国,入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童欣就马不停蹄地开展科研工作,科研成果稳定输出。

“现在我们的极化中子技术在国际上属于领先水平。可以说,科研方面,我已经完成了当初回国设定的目标。”童欣坦言,在松山湖科学城做科研,生活配套支持十分到位,让他和团队成员可以安心开启新阶段的科研工作。

立志投身祖国科学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磁吸效应”如何体现?童欣的加入或许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2002年,童欣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本科毕业,远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取得博士学位后,他直接被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破格聘为正式研究人员,受命负责组建和发展极化中子团队,期间童欣在极化中子领域做出了多项国际瞩目的成果。

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学和技术的全球化也在不断加快。我国迫切寻求自主的创新和突破,提出要实现从“世界科技大国”到“世界科技强国”的转变,强调基础研究,多个大科学装置开始布局。

童欣一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时刻关注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的建设进展,并做好归国准备。2017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童欣远在他国第一时间得到消息,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来临。

“中国散裂中子源在哪里,我就在哪里。”童欣坦言。在多次拒绝了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提薪升职挽留后,2018年童欣携家人登上了归国的航班。他深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立志要投身祖国的科学研究。

他也不负众望。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极化中子平台,其中极化气室制作、极化气体核磁共振系统、极化中子翻转器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极化中子技术和设备过去是依赖国外的。而近几年我们将团队建设好了,相关的设备都研发好了。”童欣介绍,极化中子应用是未来中国散裂中子源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是研究复杂磁性、高温超导等的强有力手段;极化中子技术衍生的自旋标定技术,可以显著提升中子散射的测量范围和测量分辨率,“已建和规划的20条谱仪中,部分将具备极化中子功能,促进极化中子技术相关应用的开展。”

任多个项目负责人

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童欣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攻关经验。“现在有了团队,我更多是转向科研管理。”童欣笑言,从刚入行的“拧螺丝”,到了现阶段,更多是负责方向规划,带着团队“拧螺丝”,合力攻关。

2022年12月中旬,各类项目进入总结阶段。中国散裂中子源谱仪大厅内,谱仪建设稳步推进。童欣站在高能非弹谱仪的施工现场,他与团队成员沟通项目的最新进展,检查设备安装的情况,以确保项目能够在2023年年初完成建设和调试。

“这是我国首台直接几何非弹性中子散射时间飞行谱仪。”童欣介绍,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全程跟进谱仪的设计和建设。谱仪在2019年通过了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2020年3月通过了物理设计评审。

谱仪位于五号线站,入射中子能量10-1500 meV,最佳分辨率3%,提供1.5-800K高低温环境,7T高磁场。童欣介绍,该谱仪可以针对超导材料、热电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多种材料的微观结构动力学展开科学研究,包括晶格热振动、自旋波、晶体场以及其它各种激发态等,满足多个学科的实验需求。“谱仪的建成及使用,将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看完高能非弹谱仪的施工现场,童欣转场到样品环境实验室。在那里另外一个团队正在研究新的设备,从而打造出不同的样品环境。作为中国散裂中子源样品环境系统负责人,童欣指导成员们对设备进行调试,“我们结合新谱仪和已有谱仪的新需求,新建了多套低温超导、高温高压等样品环境,观察极端环境下材料的变化。目前已产出多项应用性成果。”

多种渠道提升我国科技影响力

科学研究尤其是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类大科学装置,是高度国际化、高度开放的。这一点,在童欣的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回国后,就在松山湖科学城组建了一支来自全世界著名国家实验室的极化中子国际团队,其中有10余名海外博士和专家。

他分析,“这里有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而我自身有海外科研背景,研究的极化中子技术在国际上领先,多重因素叠加之下,海外人才就来了。”

科学家来了,关键是如何留下他们。童欣认为,40岁、50岁是科学家最能出成绩的时候,如果地方能够做好配套服务,科学家们就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做科研。他点赞了松山湖科学城的“诚意”,从医疗、教育等方面,松山湖不仅对国内人才有支持政策,对外籍人才同样诚意满满,越来越多海外的专家加入团队。他认为,“在这里从事科学研究,我觉得有无限的可能。”

童欣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提升我国的科技影响力。他是中子期刊Journal of Neutron Research唯一的中国籍副主编,也是国际样品环境组织唯一的中国籍理事。回国后,他以召集人和大会主席的身份举办了两次极化中子和一次样品环境国际会议,邀请了逾百名外国专家参会,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相关领域的国际地位。

“以后提到东莞,第一印象就是做科研的地方。”2019年中国散裂中子源极化中子技术研讨会现场,童欣首次公开亮相,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自信地表示。

如童欣所言,从0到1,从中国散裂中子源落地,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布局,从大湾区大学选址,到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落户,还有一批批像童欣一样的科学家集聚而来,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概念正加快实现。

东莞新闻部 东莞事业部 视频营销事业部 联合出品

监制 刘岸然 谢江涛

策划 何永华 潘劲松 肖佩佩

统筹 谭伟山

执行统筹 梁锦弟 李发英

执行 李克川 叶钧廷 陈东晖 李发英 梁锦弟 曾奕静 唐国轩 王璐瑶 刘尚思

视频加载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家童   科学城   超导   中子   东莞   助力   中国   样品   科学研究   实验室   科研   团队   自我   我国   环境   科学   材料   国际   技术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