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思赓续泪盈巾

读了张静教授发在夜光杯上的《只缘恐惧转须亲》,心却久久静不下来。

我想,诗里的那些事,是平民的事,是寻常的事,但是,把平民的事写进诗就是政治家的“清”,把寻常的事引入公众关怀就是文学家的“情”。伟大的诗人一定是清明的政治家,一定有一颗不同寻常的心。

杜甫的心是悲悯之心,扑枣觅食的饥民,扑的不是枣,扑的是生命挣扎,扑的是生活底层的愤懑,扑的是生存权利,这个场景可以无限联想,无限放大,静止不动是一个抗争的缩影,延展开来是社情的潮涌。关注再关注,扶贫济困是任何时代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容许妇人扑枣,扶助扑枣妇人,是诗人的悲悯心,也是政治家的本心。

杜甫的心是同理之心。一个社会有各个阶层,有多元诉求,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就形成融合性,可以弥补社会分层的裂痕。人的修养与情怀凝结到一点就是同理心。站在吴郎自身的角度,觉得这枣树所有权归我、收获权归我天经地义呀,我围篱笆进行确权无可非议呀!但是你如果站在扑枣妇人的立场上,有没有想到她扑枣时的无奈与胆怯;有没有想到她无儿无女无依无靠贫到骨的恐慌;有没有想到她贫到骨的原因是战乱,是灾祸,抑或是疫病;有没有想过,你在确权的时候,她却丧失了生存权益。一句“无食无儿一妇人”,深刻透析了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一句“正思戎马泪盈巾”,清晰表达了诗人的格局胸怀——国难当头,全民共赴;一句“只缘恐惧转须亲”,充分显示了诗人所倡行的亲近底层、体恤贫病的政治主张。以天待人,而不以人入天,同舟共济,同理同心,决不可计较一枣之得失。

杜甫的心是劝善之心。诗人对于扑枣妇人的关爱是政治主张,对于吴郎的劝诫是人文引导,杜甫并不主张劫富济贫,而是倡行共济共享,对于枣树篱笆的处理是两个字——拆除。人与人之间,究竟是零和博弈的关系,还是有难同当、互助共生的关系?战乱之中,妇人扑枣,是社会关系失衡的表现,筑篱则加剧了失衡,一定要拆除!拆除外在的可见的篱笆,更要拆除内心中不可见的篱笆。社会各层,互爱互助,要明白所有财富的形成,都不同程度地占用了社会资源、生态资源,何况枣树原先就是开放的社会边际资源,因此,帮助无食无儿的妇人,能够吃上饭、种上地,住上房是对社会的反哺。杜甫强调“篱笆”拆除,是对社会责任财富观念的重塑和建树。妇人扑枣是实指也是虚指,杜甫劝吴郎是明指也是暗指。“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杜甫,常常思考的是国难兴邦、扶贫济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也应该成为吴郎辈新生代的新使命?

诗是心的观照,诗心是社会的观照。社会的任何断面都会打上“吴郎筑篱”和“妇人扑枣”的烙印。读杜甫的诗,是为了明心,为了“转须亲”,为了消除社会贫困和心灵贫困,为了消除对贫困的反复和恐惧,也是为了抚平“筑篱”与“扑枣”的烙印。

当前讨论共同富裕,重心要放在“扶”字上,扶持贫困户,消除贫到骨;重点要放在“转”字上,价值观,财富观,资源观,转须亲,只有转才能自觉重建;重量要加在“升”字上,反哺社会,不是自身物质财富的减少,而是精神财富的升维。这正是,又呈吴郎转须亲,正思赓续泪盈巾。(一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确权   枣树   杜甫   篱笆   战乱   政治家   烙印   妇人   底层   诗人   贫困   恐惧   财富   社会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