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曾秉炎:一封特别的挂号信

一封特别的挂号信

文/曾秉炎

一封挂号信,在我的家庭保险柜里珍藏了三十二年。藏界有朋曾打主意要我转让,我总摇头:这信件太特别了,让出就等于是割我的心头肉。

说它特别,一是寄信人的身份特别,一看信封就清楚,写有“北京中顾委王首道”,党和国家有影响的领导人之一;二是内容特别,是首道老人为我们的一部书稿所作的序言,还亲笔对三位作者写了段意味深长的话;三是邮寄的渠道特别,信从北京的中顾委发出,通过党委系统的机要部门传递到签收人,更加彰显了邮件的份量。

一部书稿,怎么会让老一辈革命家王首道老人牵肠挂肚、劳心费力?原委还得从头说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少奇同志纪念馆落成后,一九八七年十一月,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主持了纪念少奇同志诞辰九十周年的活动,亲自为少奇纪念馆开馆剪彩,并为铜像揭幕。自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炭子冲,成为了全国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这些参观的人群中,出现了一些全国人民都很熟悉的身影,如杨尚昆、薄一波、宋任穷、王任重、王首道、邓力群、田纪云、倪志福、王光英、谭启龙、张平化、毛致用、王忍之、张廷发、韩怀智、周惠、司马义·艾买提等一批曾在党政军任过要职的老同志。当时的纪念馆属宁乡县委管,由于凤葵、永阳和我都在县委工作,每次接待,我们三个作者中,总有一两个同志参与。那时,县委办公室仅一台135相机,我当兵时干过新闻报道,技术虽不专业,能够摆弄一下。几年时间,照了几十个胶卷的照片,抓拍了一些很精彩的镜头。当然,多年后,我把这些珍贵的资料,如数移交给了纪念馆。

接触中,我们发现,这些老同志在参观中和参观后,心情都很激动,对少奇同志的爱意发自内心。有的提供史料,有的补充素材,有的讲了精彩段子,有的脱口说出金句,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回忆过往,怀念伟人。很多难忘的场面,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闲时,我们几个同志用笔以散文和报告文学的形式,记下了那一幕幕的精彩故事。

记录下来的各类资料,几年时间,林林总总有了十余万字,其中有的篇目还在中央和省市报刊发表过。我们商量,这些珍贵的史料,应当系统地整理出来,最好能结集出版,扩大影响,流传于世。书名叫什么呢?大家一合计,觉得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少奇同志家乡花明楼的炭子冲,老同志、老领导们来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体现的都是情,书名不妨就叫《情满炭子冲》。大家认为,用这样一个总口袋,足可以把每一位老同志的情感和方方面面的故事锁拢来。

随后,我们拟订了一个出书方案,并到湖南人民岀版社进行了汇报。社长熊治祁觉得我们的想法挺好,答应研究列入出版计划,并承诺亲自兼责任编辑。治祁社长还给我们出主意:为增强《情满炭子冲》一书的份量,最好能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写篇有份量的序言。

我们清楚,一本书,序言确实很重要,好的序言能起到“引领”和“点睛”的作用。请谁写最合适呢?我们反复酝酿和比较,觉得于公于私都还是请王首道写最为合适。于公,少奇同志和王首道不管是在白区、延安时期,还是建国以后,都是亲密的上下级关系。我们记得首道老人第一次来花明楼炭子冲时,讲起少奇同志就肃然起敬,说是他印象最深的是两次听少奇同志的演讲。一次是在延安的大礼堂听他讲论共产党员修养,讲得很入情、很深刻,听了很提神;另一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七千人大会上听他脱稿演讲,讲得很尖锐,很大胆,听了以后很震撼。崇敬之情,自然流露。少奇同志平反后,王首道和刘澜涛还受中央委派,从河南接回骨灰到北京。于私,王首道和少奇同志之间也有难忘的交往。延安时期,少奇同志还亲自为王首道的婚事牵过红线。当时,王首道喜欢上了中央党校的小名人易纪均,双方一开始都感觉很好,谈着谈着就出现了冷淡,原因是有人告诉易纪均王首道曾娶过三个老婆。少奇同志知道这件事后,把易纪均叫来办公室,告诉她,王首道的第一任妻子王绍坤是怎样牺牲的,第二任妻子冯菊莲是怎样迫于政治压力离婚的,第三任妻子王泉媛是怎样在战斗中失踪的,并语重心长地说:“你不要听别人的闲话,要用自己的头脑考虑问题,我负责的対你说,王首道是个值得信赖的好同志,你们谈,经过了组织的同意。”少奇同志的话让易纪均吃下了定心丸,消除了疑虑,终于促成了这桩美好的姻缘。

1990年8月,我们以《人间自有真情在》为题,起草了一篇送审稿,随后便向中顾委王首道办公室发出。不到一个月时间,我们便从机要渠道收到了这封极不寻常的信件。

见信如见其人,见信如听其言。我们几个作者收到信后很高兴,看一次信 ,就好像在聆听老人的一次谆谆教诲,觉得这位长者是那么的可亲可敬。过细看信后综合分析,发现信里信外有几个细节让我们的感到意外。

没想到这位身居高位的长者是那么的谦逊,非常尊重基层的作者,没有什么指示,用的是商量的语气。首道老人的信是这样写的:“中共宁乡县委昜凤葵、胡永阳、曾秉炎同志:我接到你们的来信后,同意你们的意见,并仓促誊写我序中的一段话,不知是否能适合你们的文体?如无不妥之处,请负责修改定稿。《人间自有真情在》一文写得很好,请你们负责审查校对付印即可。王首道,1990年9月18日。”多么谦虚的老人啊,考虑的是他写的那一段文字,不知道符不符合总体风格,意思是如有不妥,不要有顾虑,可以改的。首道老人自延安时期就从事文字工作,是中央机关有名的笔杆子,他写的东西,当然挑不出毛病,无需改动。老人当时是中顾委常委,身居高位,没有半点架子,平视基层的作者,我们从心里面敬重。

没想到老人的“填空题”做得那么饱满,字里行间流露出真实情感,且遣词用句非常讲究。给首道老人序言送审稿的倒数第二段,我们想要他以“对炭子冲的情感,更深深地埋在我的心里”为主语,叙述一下当时的感想,并说明:我们知道您到过花明楼的炭子冲,去后的情感难以代叙,故留下空白,有劳您补充了。我们留下了两页空白纸,结果他老人家亲笔满满写了三页,几经推敲和改动的文字,把“填空题”做得很饱满,很到位。他写道:十一届三中全会少奇同志的问题得到彻底平反以后,我也满怀激情地来到了炭子冲,对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我不仅深感到刘少奇同志的伟大,更感到我们党的光明磊落。接着,用一段文字从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说起,讲到实事求是的路线,再引申到少奇同志是光明磊落的化身,沉冤昭雪后,全党为之挀奋。他还写道:我有幸同刘澜涛同志代表中央到河南迎接少奇同志骨灰回北京,使我们的振奋情绪达到了极点。我衷心的希望以少奇同志为代表的一切为了人民的彻底革命精神,一代一代的永远传播下去。从手稿中可以看到,老人的思路非常清晰,遣词用句也非常严谨,个别句式反复推敲,改了又改,既生动地抒发了个人情怀,又准确地评价了少奇同志的伟大一生。

没想到老人是那么的节俭,寄给我们的信用的是再利用信封,细微之处可见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情怀。首道老人发给我们的信,用的是一个旧信封,信封的背面有一张铅印小纸条,上写:机密刊物,送王首道同志收,新华社机要发行科。老人把这一面的标记划掉,翻过来在另一面写上我们的邮政编码和地址,寄信人署北京中顾委王首道,贴上四张共五角二分的邮票,用挂号信的方式发出。我们收到信后,看完了信的内容再看这个不寻常的信封,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倍觉这位老人可赞可叹。

当时我们想,中顾委那么大一个机关,舍不得用一个信封吗?不是!老人是在艰苦奋斗的紧日子里走过来的,为革命事业节约每一个铜板的习惯,成为了他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在他们那一辈人的眼里,把浪费看成为可耻,把节俭看作是美德,你就是叫他们大手大脚,他们绝不会忍心,也大手大脚不起来。我当时想,这封信要好好保存下来,将来定会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标本,好教材。

1990年12月,《情满炭子冲》正式出版发行了,由于序言和内容都受读者欢迎,很快销售一空。两年后,我们又增添了江泽民及有关老领导来炭子冲的一些内容,并于1993年3月再版发行。再版时,封面的设计也比原来阳光了一些,读者更加喜爱。

32年过去了,当我再次从保险柜里把这封略带点霉味儿的挂号信拿出来欣赏时,倍感久违的滋润,觉得有必要写点文字,记下这段情愫。

曾秉炎,宁乡人。一位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喜欢收藏且又偶尔动动笔的老公务员,宁乡市诗散文协会顾问。著有《每一件都不寻常》(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帝王纪年考录》(岳麓书社出版)等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挂号信   宁乡   份量   中顾委   延安   老同志   机要   县委   序言   纪念馆   信封   北京   散文   老人   同志   文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