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里说乐城

元宵节里说乐城

作者 陶冶

内地人很少有人知道,在海南岛的地域内有个疆域978平方公里的乐会县,它建县于初唐,历经了唐、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七个朝代,不过这已经是它的曾经。

人们都喜欢听那首“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在万泉河的下游有个面积2平方公里的乐城小岛,四面环水,2006年前皆是靠船只与岛外联通。岛上乐城村里有座城隍庙,香火很旺,相传这里的城隍爷很灵验。

博鳌禅寺

乐城是隶属海南琼海市博鳌镇的一个自然村落,每年正月十五的闹元宵非常热闹。元宵节里有个肥鸡比赛,这是乐城人独有的民俗,而且这个比赛连年不断,赛事火爆。比的是谁家鸡养得肥,造型美,以表彰日子过得红火的家庭。据传这个民俗可以追溯至元朝末年。不过,这里的肥鸡比赛并非是闹元宵的主体,那座城隍庙才是闹元宵的中心。

从正月十三开始,远近不同的男女老少络绎不绝,纷纷慕名来城隍庙里许愿祈福。

2020年前乐城城隍庙旧貌

城隍庙院不大,里外皆是熙熙攘攘的香客,院前两侧各置铁香炉一尊,前脸土红色的围墙是门楼式结构,两级落差的斗拱式琉璃瓦压顶;三个进出的拱形门洞,同琉璃瓦顶落差一样,中间高两翼低,三个门洞的两侧延伸的墙面上各绘彩色壁画一幅。中间门洞的门楣上镶嵌着描金的“城隍庙”三个大字,门右侧联书“城隍爷爷赐百富”,左侧为“乐邑子孙纳千祥”,门前对脸石狮一对,栩栩如生

进得院内回身看去,左悬鈡,右架鼓,有联写道“钟鼓乐之”“乾坤定矣”。院内二百平米左右的空间,无处不是虔诚的袅袅香烟;两厢里各有耳房,捐善款者录名,红纸张榜公示于墙;正堂前有固定式廊棚探出,由两侧各三根朱红柱子支撑,最前端左右两柱上分别写着“城隍主宰安社稷”,“爷爷恩威庇黎民”,梁上横书“有求必应”。最后排两根柱上写着金色大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廊棚下是一硕大的雕花条案,古色古香,让人遐想它的久远;条案上摆满供品,上方高悬着宫灯两盏,香案后便是由两根飞龙彩绘圆柱分隔的三樘正堂拱门,门楣处匾额隶书体“英灵显赫”,帷幔中央端坐着身着红色蟒袍头戴官帽手执笏板的城隍爷。香案上烛火通明,香烟缭绕,上方飞龙的锦帘上绣着“神恩感德”四个金字,左虎头牌上是“肃静”,右虎头牌上是“回避”,两侧供奉着泥塑彩绘随从,好似衙门般的威严。

2020年原址重建的城隍庙新貌

城隍庙前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待到元宵节那天便是亲朋齐聚,鞭炮声更是声声不断,曾有过鞭炮炸后的纸屑齐腰深的传闻。当然,这天也是庙里香火最旺的时候。傍晚肥鸡比赛结果出炉,当冠军得主身着盛装在人们的簇拥下将他烹制得当、造型优美的肥鸡供奉到城隍爷的供桌上,闹元宵的高潮便拉开了大幕。

那年肥鸡比赛冠军

城隍庙前锣鼓喧天,唢呐齐鸣,舞狮队威风凛凛,技艺精湛;鲤鱼灯独树一帜,炫目耀眼;龙灯、彩灯各放异彩,天幕上缤纷的礼花异彩纷呈。广场上站满了笑逐颜开的看客,为闹元宵推波助澜。

狂欢的队伍拜得了城隍开始沿街游舞。那是条贯通乐城村的一条笔直古朴的街巷,家家张灯结彩,户户喜气洋洋,浓墨写就的大红对联,彰显着小村的文化底蕴,窗前均展示着自家的肥鸡,更添喜庆氛围。猜灯谜的站点驻留着灯谜爱好者的身影,游人与舞狮队为首的闹元宵的队伍交织簇拥挤满了巷子;苍老的青砖路在沉睡中被喧闹吵醒,仿佛记起了什么……

城隍庙对过的戏台上已响起了琼剧的鼓点,粉墨登场的演员用乡音说唱着古老的故事。台下黑压压的观众,前面就坐的多是淳朴的乐城村民,满脸沧桑的老阿婆,她们听不懂电视里的普通话,可看自己家乡的大戏却喜形于色,笑逐颜开;后面站脚的有说悄悄话的情侣,也不乏不懂海南话的外地游客,一脸茫然地猜度着台上的剧情。台上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台下的掌声欢笑声融合着所有人的心境。一轮皓月早已升至中空,世间洒满了银辉,夜风微醺,万泉河飘来了亘古的清爽,乐城早已忘记了今夕何年……

乐城闹元宵的火爆与城隍庙的存在是分割不开的,费解的是,乐城一个四面环水的小渔村怎么会有座城隍庙呢?

追溯历史,《易经》中就有城隍之说,汉唐时城隍已成为民间信仰;到了宋代城隍已被纳入国家祀典,元代承袭宋制,广建祠庙;明代信仰城隍极盛,明太祖对城隍特别崇敬,皇家拨款,在都、州、府、县治所在建城隍庙,还颁布了专门祭祀城隍的典章制度,新官到任必需先斋宿城隍庙。清代将明代典制全部承袭,此时城隍已成了全能的神,有求必应,就连举子科考前也要到城隍庙祭拜。

以史为凭,按古代典章制度,建城隍庙最低得是县治,莫非乐城曾是县治所在?

《 海南史志网》中有篇《琼东、乐会故县治寻踪》的文章,其中记载:“元朝大德4年(公元1300年),乐会县迁治到现在的乐城岛上。”

“乐城建治草创之初,不设城墙。明朝隆庆6年(公元1573年),由乐会知县张纲操持,用石料筑起城墙,开东、西、南三个城门。城墙周长372丈,城内面积约183亩。清代对城墙进行修缮,用红色厚砖取代了石料。”“设有堂宇、门厅、吏舍、县仓等。民国时期,县政府、法院、国民党部都设在县署旧址上。”“城内还有儒学(孔庙)、城隍庙、书院、万寿官、捕衙等建筑设施。”

乐城西关庙

这篇文章提供了乐城曾为乐会县治的佐证。

其实乐会县在唐初就已建县,县治曾多次迁徙,到了元末迁至乐城。迁徙的原因是乐城岛有三大优势:其一,乐城四面环水,与外界联通均靠船只,便于防御贼寇的侵扰;其二,河道联通四方,万泉河交通方便,逆能上琼中,顺可下南海;其三,乐城一带文化昌盛,是富庶的鱼米之乡,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优越。

如今说乐会县已鲜为人知。不过,说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故事恐怕是家喻户晓,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纵队的娘子军连就成立于1931年5月的乐会县。可为什么在海南省的地图上却找不到乐会县呢?

1952年乐会县治从乐城岛迁出,1958年12月乐会县与琼东县及万宁县部分地区合并成立琼海县(1992年改为琼海市),从此存在了1300多年的乐会县沉入了史海。

有人调侃说,乐城的城隍爷真是忠于职守,把个乐会县都给看没了还在那里坚守。而700年的历史古城为什么只有城隍庙保留下来,其他古建筑呢?

在韩小熊先生所著的《中国城池志》中有这样的记载:“1940年,日本军队入侵海南,把乐会的城墙拆了去修炮楼,拆得乐会城池成了残垣断壁。1958年大炼钢铁,又拆城墙去建高炉”。于是,今天的乐城岛上城隍庙便成了唯一的古城遗迹。

一座县治所在的古城忽地降至村级的落差,谁能不感到失落呢?曾经繁华的市井,曾经士学农商的云集已成为历史钩沉。乐城岛又回归了先祖们的原乡,农耕渔作顺其自然。饱享600多年县治的政治、文化、经济熏陶的乐城人懂得随遇而安,尽管古城只留下了城隍,而他们骨子里抹不去的是当年孔庙与书院里的旺盛香火,这便是乐城闹元宵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源。

如今乐城岛已被划入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沿乐城岛上游的万泉河两岸将建起成片的崭新楼宇,接着迎来的便是来自海内外疗养、度假的八方游客,势必打破这一代的百年沉寂,现代文明与乐城古老文化底蕴的碰撞一定会迸发出新的灿烂,灿烂中是否会给乐城人带来更多的福祉?我们翘首以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琼海市   城隍   城隍庙   博鳌   门洞   海南   岛上   元宵节   城墙   古城   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